何綺薇
文學當中的空白語言,即將作品原本能夠直接表述出來的含義加以處理、故意省略的一類文學表達形式,許多文學家、專家等對空白語言的應用都十分推崇,這便說明對于文學作品而言,作者除了能直接表達思想外,還可通過“不言”將思想表達出來。古今中外的大部分文學作品當中都留有空白語言,其能夠充分激發讀者的邏輯想象力,進而通過主動地聯想、思考對作品擁有專屬于自己的理解,從而在自身的思維中補充空白。但是需要廣大讀者注意的是,如果不能掌握良好的方法去理解空白語言,便容易對作品產生錯誤理解。
對于我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而言,創意都是確保文學家能夠創作出優秀文學作品、幫助讀者走進作品的主要因素。所謂創意,便是作者將自身在實際生活中最原始的審美觀體現在文學作品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更是廣大讀者閱讀鑒賞文學作品時,為了理解文章而尋求的突破口。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賞析的時候,必須明確作者真正的創意所在,這主要是因為作者文本即創作藍本,其承載著作品的本質內涵與思想。倘若閱讀脫離了文本,作品的空白語言便成了讀者的主觀臆斷或者空想,最終讀者的閱讀結論變成了空談一場,不僅不會讓讀者有所收獲,更無法使讀者擁有良好的閱讀體驗。
讀者是賞析的主體,其在賞析文學作品時,特別是對于其中的空白語言,若想對作品創意意圖展開精準把握,應緊緊圍繞文本,從作品中的關鍵詞句尋求突破口,從而聯系全文乃至整個作品來掌握作者的真情實感,如此方能較為貼合作者的創意,對空白語言的聯想、補充也能與作者的本意更貼近,將更為精準的含義賦予空白語言,對作品邏輯關系展開深層次探索和把握,最終對文學作品能夠擁有較為完整的印象和理解[1]。
例如,在著名的《水經注》當中,作者酈道元便在《江水三峽》當中運用了空白語言,然而不同的學者對空白語言有著不同的理解。文中有一句“沿溯阻絕”,一部分學者理解成無論是上行船舶還是下行船舶,均被阻隔、斷絕了;還有一部分學者將其理解為船無法通行,倘若這樣理解,則顯得前后文存在很大矛盾,致使下文難以銜接。
由此可見,讀者在閱讀此文的時候,便需要緊扣作品對其展開整體理解,同時還應當綜合考慮作者酈道元所處的歷史背景以及當時的實際交通情況等,對作品的創意加以分析和理解,此外,還應聯系實際生活對其進行印證。在酈道元著書的時代,交通極為原始,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為騎馬、乘馬車走陸路或者乘船從水路出行。縱觀華夏歷史,在緊急傳達皇命的過程中,最先選擇的傳達方式即八百里快馬。然而,讀者需要思考作者酈道元在應皇命的時候為什么不選擇最為安全和快捷的陸路方式,而選擇安全性低、速度慢的水路,才能對“沿溯阻絕”擁有全面的理解。前文中有一句“夏水襄陵”,結合此句便能明白酈道元選擇水路的原因。因為在當時發生了大洪水,很多地方都是一片汪洋,所以很明顯,三峽航道并未被阻斷,所以文中提及的“阻隔斷絕”所描述的便是陸路。陸路被阻斷的原因也是因為洪水,由于兩岸高地已被淹沒,所以兩岸驛道、人行道等早已被淹沒,這樣讀者就能掌握文中空白語言所欲表達的含義,并且能夠使讀者主動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畫面,對全文的理解將更透徹[2]。
文學作品的作者進行創作時,往往還會帶有“時意”,即當時的歷史年代背景以及社會大環境等使作品蘊含的意義。從本質上看,作者在創作作品時創意的基礎和出發點便是時意。由此可見,讀者在賞析文學作品的時候,若想有效把握作者的創意,不僅要把握實體語言和表象含義,更要把握時代背景以及其蘊含的隱性含義。但是對于大部分文學作品來說,其表象含義時常會因為作品當中存在的空白語言而不能完完全全地表述出來,有時候還會帶有朦朧感,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極易出現理解歧義。
比如,文章《談骨氣》,其作者為吳晗。在閱讀過程中,很多讀者都認為作者主要是通過文章來鼓舞國人有骨氣,因此便會將此觀點作為文章的中心思想。然而通過進一步分析文章可知,以上觀點僅屬于表象含義,理解并不全面。這主要是由于作者吳晗在創作《談骨氣》的時候,我國正在經歷著名的“三年自然災害”,由此可見,吳晗先生創作此文的真實創意,除了以上的表象含義外,更包含了努力成為有骨氣且能夠自行克服重重困難的人,這便是這篇文章的時意。
又如,著名唐詩《登鸛雀樓》,大部分讀者自學生時代學習此詩的時候,就沒有考慮到作者正處于盛唐這一特定的時代,同時王之渙在創作此詩時,其所處的社會環境政治清明,入仕的文人極多,而通過詩文對盛唐文治武功、大唐的山河壯麗進行歌頌已經成為一種風尚和潮流,作者王之渙正是當時充滿朝氣的眾多詩人中的一位。所以,如果忽視了作者的寫詩時意,讀者便無法領略作者完整的創意,僅僅懂得詩歌的表象含義,無法掌握詩作整體所蘊含的情感。如果僅僅理解表象含義,便會將前兩句理解為黃昏時候夕陽西下,黃河歸海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詩作的后兩句明顯表達出王之渙的豪情,因此其才會登樓遠望,希望能夠抒發自身的遠大抱負。以往的理解方式使得兩部分情感無法融合。所以,讀詩時應緊扣創作時意,結合社會環境、時代背景展開閱讀,同時換位思考,將自己想象成詩人王之渙,站在詩人的角度分析此詩,這樣便可以感受到此詩本應體現出來的意境,即:夕陽在群山環繞中逐漸沉落,而奔騰不息的黃河自遠處奔來,又氣勢洶洶地奔向更廣闊的大海。在此壯闊的場景中,詩人頓時雄心不已、豪情萬丈,登高遠望,將廣闊的美景盡收眼底。這樣一來,全詩前后的情感極為貼合[3]。
所有文學作品的作者都有著各不相同的人生經歷,因此其創作風格、思想意境以及情感體驗也都各不相同。與此同時,即使不同作者在面對相同寫作目標和題材的時候,其創作的情感表達以及思想內容也有所不同。所以讀者在對文學作品進行閱讀賞析的時候,應該著重明確作者在作品當中所表達的真實含義,即作品寓意,特別是將作品中空白語言所欲表達的真實含義推敲出來。在此過程中,讀者需要對作者的理想抱負、人生經歷、個人情感和志向及其思想境界等進行全面掌握。一旦有所忽略,極有可能導致理解出現偏差。
比如,毛主席的著名詩詞《沁園春·雪》,其中有一句“原馳蠟象”。創作時,毛主席為了精煉字詞,并未言明原字的實質含義,這就屬于空白語言的一種,讀者在閱讀此詞的時候,很多人將“原”字理解為秦晉高原,卻沒有將毛主席的本意推敲出來。毛主席自身便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人,其自青年時代便擁有遠大抱負,所以《沁園春·雪》全篇都透露出了毛主席睥睨天下的氣魄,單獨的秦晉高原與全詞的大氣磅礴較為不符。而詞中的“長城內外”以及“大河上下”已經點出毛主席將其盡收眼底,而與長城、大河相關的“原”包含了長城外的內蒙古高原、長城內的黃土高原、大河貫穿的黃土高原以及青藏高原,幾乎就是以此代表整個國家,表達出作者對我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因此,讀者若想明確作者為文學作品所賦予的真情實感,應當對作者進行全面掌握和深入了解。不同作者的人生理想、經歷以及情感思想各不相同,其為文學作品所賦予的寓意、情感同樣有所差異。讀者在對文學作品進行賞讀的時候,特別是在遇到空白語言的時候,需要避免出現“人云亦云”的情況,應具備自己的主觀理解,同時掌握作者情感,結合自身經驗與知識展開假設和揣測,隨后展開認真求證,進而將文學作品當中的空白語言進行合理填補,最終將作品整體蘊含的本意、情感和思想推敲出來。
總體而言,文學作品中的空白語言自古有之,然而如今對其的相關研究并不多。所以,筆者通過對空白語言展開較為深入的研究,期待能夠幫助廣大讀者通過對文學作品當中應用的空白語言的本質意義加以把握,實現引人深思、啟發心智的目的,進而使其收獲更良好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