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鵬
文學母題歷史悠久且歷久彌新,不僅是人類文學創作中生生不竭的素材寶庫,而且是研究人類文化深層結構的有效手段。命運母題作為文學母題的類型之一,在古希臘的戲劇、神話、詩歌、史詩等文學類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對于后世的文學創作與歷史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探究古希臘文學中命運觀念形成背后的影響因素,梳理在古希臘各種文學類型中命運母題的具體體現與歷史演變,是更好地認識古希臘文學與文化的途徑之一,也是當今文學建設中應當反思與借鑒的題中之義。
整體來講,古希臘悲劇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分別對應了古希臘人民對于命運觀念的三個不同階段。
埃斯庫洛斯所創作的悲劇代表了古希臘命運觀的第一階段,也代表了命運悲劇的第一種類型。這一階段盡管有發揮人類主觀能動性的苗頭,主要還是強調天定勝人。這個時期的命運被具體化為神,神的力量是不可違抗的,命運也是不可更改的?!侗环钠樟_米修斯》中的普羅米修斯可以知曉所有人的命運,卻唯獨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即使宙斯一次次強迫普羅米修斯說出誰會推翻其統治的預言,普羅米修斯誓死不休,宙斯也無可奈何,這說明神也是無法改變自身命運的,更何況手無寸鐵的普通人類。例如《奠酒人》中阿伽門農兒子與妻子的這段對話:
“俄瑞斯忒斯:是我父親的命運注定了你的死亡。
克呂泰墨斯特拉:哎呀,這是我自己生的,自己奶的一條蛇。
俄瑞斯忒斯:是的,你夢中的恐懼真是個預言者。你殺了不該殺的人,應該受不該受的罪?!?/p>
普羅米修斯本人也說:“我必須接受命運所帶來的一切,盡我所能更輕松地承受它。”對于普羅米修斯而言,他的命運全在于宙斯如何掌握,而他仍坦然地接受了一切,仍不惜一切地為人類盜取火種,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命運觀念雖然強調神的不可違抗性,但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輝,看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濫觴。
索??死账瓜鄬τ诎K箮炻逅苟?,更加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索福克勒斯的眼里,命運已經不是具體的某一位神靈,而是一種力量,一種神秘的具有捉弄人的邪惡性質的力量。雖然命運是不可抗拒的,但是我們可以向命運的合理性與正當性發出質疑,可以向神或命運發起挑戰?!抖淼移炙雇酢分卸淼移炙挂驗樽嫦鹊倪^錯被神賦予了命運,他雖然想努力擺脫詛咒,卻適得其反。從開頭來看,故事采用了倒序的手法,開端即為俄狄浦斯努力尋找兇手是誰。從結局來看,俄狄浦斯并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最終將自己眼睛刺瞎流放。但是故事從頭至尾,他從來沒有選擇逃避,而是正面應對,主動改變。他一直在努力尋找殺掉他父親的兇手,憑借自己的智慧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當上國王以后積極尋求治療瘟疫的方法,當他得知真相的時候,他選擇刺瞎雙眼。在刺瞎眼睛后被人帶上臺,說:“刺瞎了一雙眼睛的不是別人的手,而是我自己的……”《安提戈涅》中的安提戈涅,目睹了自己的骨肉同胞一個個死去,并且知曉自己也即將迎接相同的命運。但是安提戈涅毫不回避,而是主動地選擇埋葬親人,即使會被處以死刑,最終選擇自縊。從上述悲劇中可以看到,我們已經不再是神或命運的奴隸或玩物,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我們可以做自己的英雄,人本主義熠熠生輝。
相對于前面兩個階段而言,歐里庇得斯更強調命運應當把握在人手中。他的視線已經由神轉到了人,轉到了人自身的力量,或者說,歐里庇得斯已經對神和命運產生了質疑?!睹赖襾啞分械拿赖襾喪且晃簧钋樯踔恋綐O端的女子,當她得知自己被騙的時候,不惜將自己孩子的生命奪去,最后帶著尸體遠走高飛。俄狄浦斯王知道真相以后選擇把自己的雙眼刺瞎,最后放逐自己,美狄亞似乎顯得更加自由灑脫,她愛自己之所愛,恨自己之所恨,當復仇以后,她也沒有受到命運或神的譴責,而是像易普生筆下的娜拉一樣遠走高飛。在這部悲劇里,劇作家還關注到社會背景以及家庭因素對于人的命運的影響。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分析人物悲劇命運的時候將其歸因于人的行動過失,而忽略了社會背景對于人物的命運可能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從中可以看出,相比前兩位劇作家,歐里庇得斯的劇本更加具有關注社會的傾向與道德意識。從中可以看到三個不同階段,古希臘悲劇命運意識從神到人的轉變。
赫西俄德《神譜》是古希臘神話譜系的一本匯編。在古希臘神話中,神也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宙斯的父親殺父繼位,宙斯殺掉父親后登上最高寶座,但是也面臨被人取代的預言,即使他千方百計逼迫普羅米修斯說出預言中取代他的是誰,面對普羅米修斯的閉口不言,他也無可奈何。由于宙斯也經歷了弒父的環節,所以注定了其也將被人推翻的命運,這種結局一開始就已注定,無法更改。眾神之王尚且如此,一般諸神更加無法抗拒自己的命運。命運女神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與其說他們是“命運”的創造者,不如說他們是“命運”宣告的程序者。神且如此,何況人哉?對于絕大多數普通人類來講,他們的命運不過是受神安排罷了。有的是由于神力無法抗拒,人力渺小不堪;有的是由于神設計如此,人不過是一步步走進神的圈套。例如宙斯作為最高的神,卻有極強的情愛欲望。很多人間女子被其欺騙而與其發生關系,連美麗的少男伽倪墨得斯也被宙斯擄走與之交歡。這些人間的少男少女,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而只能服從于神的旨意。再如眾神嫉妒潘多拉的美貌,安排給她一個神秘的盒子,她打開盒子后人間出現了各種亂象。與其說是她的好奇心打開了盒子,不如說這就是神必然的設計與安排,即使沒有這個潘多拉,也會有下一個人打開盒子??偠灾畔ED神話整體上強調了命運不可改變的觀念,間或閃耀人性的光輝。
《荷馬史詩》中《伊利亞特》的開端即體現了濃郁的命運意識。特洛伊戰爭雙方之所以進行戰斗,表面上是特洛伊的王子搶走了海倫,體現為兩個城邦之間的戰爭,但其背后為“諸神之戰”。在阿喀琉斯的父母結婚的時候忘記了邀請不和女神,就已經注定其將受到神的報復。而在不和女神的金蘋果挑撥下,所謂的萬神之母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維納斯,并沒有顯示出她們應有的母性、智慧或心靈的美麗,她們也卷入了他人安排的沖突之中。而后,當特洛伊戰爭爆發后,諸神各自站隊,幫助自己所在的城邦戰斗,所以與其說特洛伊戰爭是城邦之間的人類斗爭,不如說是諸神主導下的人類戰爭,人類在戰爭中只是承擔了戰斗的載體與代表諸神各方榮譽的職能,而不是可以主宰自己命運的獨立人。當然,在史詩中也有人類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證明自身存在與價值的表現。以阿喀琉斯為例,首先,當主將把自己的女俘虜奪走以后,阿喀琉斯異常憤怒,主動退出了戰爭,結果希臘軍方接連失敗。即使主將讓人求見阿喀琉斯,請求其回心轉意,回來參加戰爭,阿喀琉斯毫不客氣地選擇了拒絕。在這里阿喀琉斯充分重視自身的獨立地位與私有財產,當其受到侵害時,毫不猶豫地選擇抗爭。其次,阿喀琉斯的好朋友向他借了盔甲出戰,結果被赫克托爾所殺。阿喀琉斯聽說了朋友的死訊,異常悲痛,選擇重新投入戰斗,為友報仇,最終殺死了赫克托爾。在這里阿喀琉斯作為一位有情有義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最后,阿喀琉斯將赫克托爾的尸體拖在戰車后羞辱。年邁體弱的老王普里阿摩斯來到阿喀琉斯面前,請求阿喀琉斯停止拖尸羞辱的行為,阿喀琉斯頓生惻隱之心,雙方同意休戰21天,各自掩埋和悼念死者。在這里阿喀琉斯的人性光輝再一次顯現,作為一個人而言,其本性中的惻隱之心熠熠生輝。在《伊利亞特》整部史詩中,阿喀琉斯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人,人性的光芒讓人折服。而阿喀琉斯的敵方代表,赫克托爾也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物。戰爭并不是由他引起,而是由他的弟弟引起。他也知道自己并不是對方的對手。但是面對命運的安排,他選擇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責任,欣然走向戰場,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從這個意義上說,赫克托爾與阿喀琉斯都是值得后世敬仰的英雄。他們面對命運的安排,不是坐以待斃,或積極抗爭,或坦然面對,構筑起一道英雄的風景線。
詩人米南德強調性格的重要性,他認為人們的幸運或不幸取決于自己的性格。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也就是一個人命運的悲劇結局是由于其有意或無意的過失導致的。例如《俄狄浦斯王》的悲劇是由于俄狄浦斯的沖動,即由于俄狄浦斯王的過失,也就是其在沖動之中殺死了自己的父親,而在疏忽之中迎娶了自己的母親。從中可以看到米南德和亞里士多德都有忽視社會文化的背景因素對人的命運的影響,整體上在強調人自身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命運母題如饑餓母題、英雄母題、愛情母題等文學母題一樣,在人類歷史中源遠流長,而在古希臘文學中這一母題以及背后文化得到了集中性展現。古希臘神話中的“命運”母題在古希臘的詩歌、散文、神話、戲劇等文學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分析古希臘文學背后的命運母題,有利于深化認識人類創作母題,也有利于更好地認識古希臘文學以及背后的古希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