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滄州師范學院
在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迎來了新媒體時代,在新的環境當中,年輕人迎來了較大的變化,日常出行、生活學習等都能夠通過網絡的方式解決,且在新媒體環境當中面對到較多的信息。在該種情況下,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即需要能夠對以往的思想政治方式進行積極的創新,更好的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就目前來說,新媒體的主要形式有:第一,網絡媒體。如論壇與貼吧等。在這部分平臺中,很多具有同樣目標、愛好的學生聚集在一處,處于虛擬化團體存在,不僅能夠通過評論、發帖等方式對自身的觀點進行表達,且能夠尋找到具有同樣興趣愛好的朋友;第二,即時通訊媒體。如qq等,qq是現今學生經常使用的軟件,能夠滿足學生的即時通信需求。不僅能夠為學生的溝通交流提供便利,且能夠使學生具有更多的時間處在虛擬的網絡空間當中;第三,手機新媒體,如微信、微博等。通過移動設備,學生能夠登陸微信、微博隨時發表簡短的信息、瀏覽新聞,也成為了目前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新媒體形式。
在新媒體時代當中,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對于目前的大學生來說,新媒體是其日常生活學習當中的重要交流方式。對于新媒體來說,其具有主體平等、交流快捷、應用自由的特點。在日常應用當中學生可以通過社交網絡、微信、微博、論壇等方式,通過發表日志、關注動態等方式同他人進行交流溝通,表達自我。同時,新媒體也具有一定的匿名交流特征,對于學生的隱私權具有較好的保護效果,使其能夠以此成為情感表達、信息共享的重要平臺,并成為學生依賴的家園。在學生非常交流使用的情況下,則能夠有效接觸思政相關知識,更好的進行知識學習把握。其次,在現今大學生生活當中,新媒體也是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對于新媒體來說,其具有使用個性化、時間碎片化的特點,對于現今的學生而言,在應用新媒體的情況下,能夠對其必要的生活需求進行滿足,如購物、繳費、同朋友聯系、尋找美食等等,可以說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同其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也已經成為了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通過將思政教育融入到新媒體當中,則能夠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潛移默化作用。
在新媒體時代當中,相關方面的變化,也因此對高效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具體表現為:第一,教育渠道變化。在新媒體環境當中,其個性化、交互性、共享性特征的存在,對原來以班級、年紀、學校、專業為限制的教育結構進行打破,使校園因此成為了沒有圍墻的空間。該情況的存在,使得高校在具體思想教育活動開展的實效性、掌控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弱化情況。對于該情況,如何對思政教育網絡陣地進行有效的開辟、占領,更好的在新環境當中開展思政工作,則成為了需要重點解決的一項問題;第二,西方國家影響。在大學當中,其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進行確立的關鍵階段,對于大學生來說,其在深入分析、獨立思考能力上存在較弱的情況,在面對媒體觀點時,經常會出現先入為主的情況,對于不負責任的報道以及明顯偏激、不正確的觀點評論,缺少正確的識別以及判斷能力。同時,在新媒體環境當中,對傳統媒體在技術、政策層面的限制進行了打破,能夠以簡單易于操作的方式對信息進行傳達,在具體的信息傳播方式上,也從開始的“一對多”向著“多對多”方向發展,使信息在發布上具有渠道寬泛與自由的特征,也使得信息傳播具有難以控制以及不確定的特點,在信息的深度、質量上存在不夠平均的情況,且將因此呈現出多元化價值觀念。
在新媒體思政教育當中,良好、充實的內容必不可少,在實際教學當中,可以從以下方式積極做好內容的豐富優化處理,更好的提升教育效果:第一,組織活動。要充分從思政教育實際需求、青年特點出發,對集趣味性、思想性、知識性于一體的豐富活動進行開展,以此為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做好良好文化氛圍的營造,如“網上募捐”活動等等,不僅能夠對團結一致的理念進行積極的倡導,且能夠在活動當中提升學生的使命感以及責任感,可以說是很好的思政教育形式;第二,發出聲音。在現今新媒體當中,微信、微博在輿論引導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網絡當中存在的造謠傳謠、不和諧的聲音,網絡宣傳員則可以通過學生熟悉的表達方式、話語體系進行主流聲音的傳播,對相關問題的事實進行及時的澄清,對謠言的傳播空間有效擠壓。
在高校思政教育當中,也需要能夠結合新媒體特點充分發揮其智能,充分體現出服務育人的效果:第一,微達人方式。依托達人微信、微博,對思想碰撞平臺進行打造。要積極動員團干部、優秀學生典型、優秀教師、輔導員等進入到新媒體平臺當中,在平臺當中同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存在的困惑情況進行正面回應,對學生在學習、生活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主動解決,做好同學情感的凝聚。在該方式當中,即能夠對優秀學生成長經歷、學者的思想精華進行充分的匯集,且能夠安排團干部、輔導員對輿情信息進行充分的關注,對于可能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在提前發現關注的同時,做好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以此將新媒體打造成引導、服務、教育學生的關鍵平臺,在學生成長當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第二,信息發布服務。通過微服務為學生的問題反映提供渠道,這也正是學校開通微信、微博的主要目的。通過微信、微博的應用,學校則能夠同學生間進行溝通,使學生對學生在學習、就業以及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需求進行充分的了解,也能夠使學生具有對意見、想法進行表達的渠道,保證服務到位以及渠道的暢通性,更好的滿足學生需求。在微信以及微博當中,可以多發布一些就業指導、學校咨詢以及情感勵志相關的信息,以此對學生在生活、學習當中存在的困惑問題等進行有效的解決。
要想使新媒體在學校思政教育當中充分的發揮作用,做好媒體平臺的創建十分關鍵。具體來說,其主要內容有:第一,矩陣化建設。要按照總體設計、分層建設的方式做好組織矩陣建設。具體來說,可以從上到下建立不同層級的微博以及官方平臺,包括有國家、省、校、學院與班級這幾個層級,形成學生同上級教育部分快捷、精準、多樣、扁平的交流溝通機制與渠道,對句真話信息化工作機制與組織體系進行建立,在該情況下,不僅能夠更好的傳達上級教育部門相關精神,對于學生的凝聚力、吸引力也具有積極的增強效果,以此使教育部門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進行人才的培養;第二,科學化建設。在媒體平臺建設當中,需要能夠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更好的進入到網絡當中,可以對網上、往下相結合的工作機制進行建立。具體來說,可以由班級團支部、學校團委對自己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建立,積極探索對原有網絡教育陣地進行整合,使其能夠對教育服務、正面引導以及組織動員的能力進行充分發揮。通過新媒體對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行及時把握,不斷提升工作的科學化水平、針對性以及實效性。
在上文中,我們對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創新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中,即需要能夠充分做好新媒體特征的把握,通過其科學應用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