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哈爾濱學院
隨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2008年以來,各大媒體頻頻使用的一個詞,如“全媒體時代”、“全媒體戰略”、“全媒體報道”等,全媒體的概念就這樣應運而生。關于全媒體的概念至今學術界沒有一個準確定義,根據其特點可以概括為:所謂“全媒體”是指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媒介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途徑已超越傳統模式,傳播內容采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等多種媒體手段呈現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利用廣播、電視、APP、網站等不同媒介形態將廣電網絡、電信網絡以及互聯網絡三大平臺有機的融合,通過電視、電腦、尤其是手機等終端設備來完成信息傳輸,真正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任何終端獲得想要的信息的一種新的傳播形態。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媒體作出全新的概括和解讀,強調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本文所講的全媒體融合視域就是倡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利用全媒體時代網絡媒體與信息技術便捷性優勢,尋求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的新途徑,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科技的發展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加速融合,如何更快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全媒體融合契合度是我國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探索的話題和遇到的瓶頸:
全媒體時代發展召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但高校在思想政治課教學方式創新方面發展緩慢,有些高校的老師囿于傳統媒體思維,只注重書本知識的講授,將高校思政課變成簡單的說教課,教師一言堂,講課方式死板,知識講授較為枯燥,創新力不足,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和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而進入全媒體時代,學生對于思想輿論的影響不再拘泥于思政課堂,還受到多元社會思想的沖擊,若不進行正確、合理的引導,有些負面信息會對大學生的行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產生惡劣的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和引導是一種消解。“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手機、電腦成了大學生生活的必需品,大學生手不離機現象十分普遍。全媒體時代手機、電腦成為學生學習交流的主要平臺,信息良莠不齊,網絡對學生影響很大。正是基于這樣的現實,一些高校已經嘗試利用全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但很多老師處于簡單的照搬照抄階段,傳播內容更多是對思政課堂知識的翻版,或是照葫蘆畫瓢傳播途徑死板僵化,創設情境簡單,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能形成良好互動。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網絡媒體已經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新途徑,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廣大學生對知識信息的追求。全媒體時代的發展不僅為大學生傳遞有用的知識和信息、正能量,同時海量的模糊信息甚至虛假信息、垃圾信息,消極思想等有毒信息侵蝕著大學生的思想。如果教師只是采取傳統的講授課方式,簡單地進行說教式傳遞主流價值觀,只會讓學生產生排斥和抵觸,逆反心理反而會使他們更不關注社會熱點以及國家發展動態,思政教育課所傳授的道德意識會被沖淡,思政課的作用會被弱化。
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要盤活課堂主陣地,借用學習通、幕課聯盟等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建立網絡課堂、網絡作業、網絡交流、討論群,網上測試等平臺使學生更喜愛思政課,教學內容設計圍繞一個核心即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化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提升學科素養。同時開拓qq群、微信群、微博、公眾號等平臺作為課堂的延伸,教師及時將一些熱點議題、前沿問題、國家的大政方針等相關信息傳到平臺上,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時政新聞,吸引學生參與,鼓勵學生互動。運用多種網絡平臺教學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師生互動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通過網絡平臺的地搭建,還可以拉近師生、生生間的距離,更好的構建話語權體系,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良性運行,進一步增強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占領校園網絡陣地的意識,始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中國夢,努力夯實校園網絡信息的思想基礎。[2]
全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高校應重視思政課教師的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團隊的建設。首先,學校要提倡和引導教師順應全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緊隨全媒體時代的變化,關注學生學習發展變化,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專業方向,精準的設置線上線下教學。其次,定期開展網絡培訓,為了教師教學水平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尤其是對一些年紀較長使用新平臺困難者要定期組織培訓,促使他們熟悉、掌握并能較好運用網絡語言、網絡圖文、網絡視頻等技術;掌握運用互聯網尤其是全媒體結合自身優勢,適時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再次,通過激勵考評機制督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員主動了解全媒體時代背景下的新技術、新手段、新內容與新文化,及時把社會正能量滲透到思政教育之中,科學了解全媒體的優勢與挑戰,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實力與實踐操作能力。[3]另外,還要加強團隊建設。全媒體時代,為了更好地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育人作用需要構建科學的運營機制,要求由行政管理人士、校黨委、思政教師以及學生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團隊,對教師、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正確使用信息媒介與網絡平臺,熟練掌握網絡技能,以此來調動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意識,進而在潛移默化的教學環節中提升師生的綜合素養和道德情操。
全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學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項重要的觀測點,為了激發全員參與網絡思政育人的目的,建立完善考核機制勢在必行。從教師角度來看,將網絡思想政治課程設計、應用、互動環節作為一項必要且重要的考評指標,探索行之有效的考核和激勵機制是促進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創新的重要環節。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機制,將激勵積極探索創新的教師,激發懈怠的教師潛能。從大學生角度可分為評價機制和考核機制兩個方面,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考核,通過細分大學生的網絡學習參與標準,作業量標準,章節學習標準,探索專題化教育評價體系,互動標準。在此基礎上,整合各類教育資源,立足學生夯實理論基礎,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構建集資源共享、教育教學、思想交流、學生實踐等于一體化的規范考核機制,完善學生考核體系。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有標準,創新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