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碧琴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第七小學
不管是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其他課程的講授,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學生激發想象力的載體和平臺,通過多媒體直觀地將作品展示出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散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習。
良好的學習環境及課堂氛圍是能否讓學生安心、專注認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能夠營造出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通過運用多媒體,將聲音和畫面以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很好地激發,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也能創設故事情境,便于學生理解文章大意。
比如在教授《雪地里的小畫家》的時候,利用多媒體,將課文里所提到的動物的腳趾形狀運用多媒體展現給學生看,讓學生進行分辨,播放相關的動畫片、圖片等,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同時保證了課堂的教學進度,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學生的思維也很好地被帶入到課堂教學中。
極大的好奇心是小學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特點,對周圍的事物都存在極大的好奇心,有著想要探究清楚的欲望和心理。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視頻、動畫和教材中的理論知識融合起來,呈現出一種具體化、趣味化的形式。以加強學生感性認知的方式,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比如在進行《村居》這一課的新授時,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課文中所描述到的內容,在網上找到相似的作品以后播放出來,尤其是“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兩句詩,在網上找到相關內容將這兩句詩通過動畫播放完美地呈現在學生面前,直觀的效果加強了學生的理解,讓學生產生共鳴。為后續的教學計劃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讀寫能力也不能被忽視。教師在進行新授的時候,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環境的創設,借助多媒體的優勢,將原本沉悶而又枯燥的學習氛圍轉變為寬松且自由,在講授課程的同時鼓勵學生啟發自己的思維能力和研究能力,自發地進行思考與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對知識的深入探討,學生的思維也隨著拓寬。
比如教師在進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時,這時候學生的想象力就尤為重要,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將“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麗景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加入幾張瀑布相關的圖片,這樣的課堂效果很好地將學生帶入到詩內,讓學生置身其中,身臨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通過幾乎貼近真實的感受,明確詩中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們不難發現現代小學語文考試中經常會出現一些題目不屬于教材內容里的,超綱的內容也是學生最煩惱的題目。因此,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語文教材的知識點,而且還要發掘文章的深層次含義,并進行延伸,拓展新的知識內容,才能滿足當代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傳統的課程對知識的容納量不大,不利于豐富課堂講解的內容,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后,教師就可以將大量的知識內容全部都規劃和整理在放燈片里,再以視頻、圖片或音頻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幫助學生觀察和接觸到更多的語文世界。
例如,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種古詩詞時,教材的內容大部分都不會涉及到全文翻譯和作者的背景故事。教師就可以搜集相關的知識,拓展學生視野,通過整理翻譯內容能讓學生直觀的明白哪些文言文字詞是重點,如“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兩個異表示作者的孤獨。而通過拓展作者的背景資料能明白這首詩是他17歲寫的,這么小就忍受背井離鄉之苦,從而體驗到游子的思鄉之情。考試考到關于王維其它的古詩也能根據作者的背景來推斷故事的核心思想。從而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提高語文考試成績。
毫無疑問,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大大豐富了教學的內容,使教學過程不再受限于時間和空間,很大程度拓寬了教學的空間和范圍,在符合新課標的前提下更有效地促進教學的發展,在保證課堂知識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多媒體技術因材施教,正確地運用,將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將多媒體技術的優勢以及積極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發揮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