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瑩
江西省鄱陽縣第二中學
初中語文教師想要熟練運用生活素材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多關注生活中的事物或者多收集相關新聞案例,如此在上課的時候才能有話題可聊,充分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另外,教師還需轉變自己傳統教學觀念,摒棄灌輸式教學,積極探索多元化的創新教學方式,以多媒體的影像、音樂、圖片來帶給學生不同的體驗,提高教學效率、質量。
1.帶動學生學習熱情。生活化教學簡單的說就是教師在教授知識的時候,可以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蔬菜,讓學生燃起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幫助其更好的吃透知識。當然,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時候,需要讓學生了解到語文知識和生活的密切關聯,讓學生愿意主動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吃透語文知識,快樂學習,學有所獲。[1]
2.豐富語文教學內容。當下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開展教學需要以學生為主體,滲透以生為本的觀念,積極拓展學生思維,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熟練度。生活化教學模式就是以生活素材來開展語文教學,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將原本局限于教材的目光拓展到更很廣闊的范圍,這更利于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智慧培養以及學生知識量的增加。[2]
1.應用多媒體,生活化導入新課。初中語文教學各環節中,新課導入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其會直接關系語文教學質量的好壞。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師導入新課就是簡單介紹本節課要講的內容,然后直接講正文,如此一來,學生感到十分枯燥,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課堂氣氛沉悶。而通過多媒體設備的應用,教師可以在上課時為學生設計生活化新課道路,吸引學生注意力,燃起學生學習熱情。[3]例如,教師在教學生的《秋天》這一課的時候,可以先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秋天的景色圖片,然后提問學生:“大家對秋天有什么感受啊?大家認為秋天是怎樣的?”如此,將學生的生活經歷和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學生的興趣被激發,開始互動交流,說出自己對秋天的看法。然后,教師在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不同地區秋天的景色視頻,讓學生有直觀的體驗,為后續《秋天》這課內容的正式講解鋪墊。
2.引入生活案例,帶動學生討論思考。想要轉變以往初中語文教學乏味、單一的現狀,教師可以從生活案例素材入手,從而逐步拉近學生和語文之間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趣味性。或者,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遇到的真實例子,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說說自己的想法。在討論的過程中,課堂氣氛變得熱烈,學生也能更投入語文學習中。當然,教師引入生活案例要遵循幾點原則,其一,要尊重學生想法,關注學生心理,不可舉例損害學生心理健康的例子;其二,教師用的生活例子要和教學內容契合,不可天馬行空,如此才能保證教學質量。[4]例如,教師在給學生上“背影”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平時在生活中體會到的父母的愛,于是有許多學生爭相舉手,有的學生說自己生病時父母會背自己去看病;有的學生說自己受傷時父母十分著急,等等。以此為例子,教師再舉例新聞中和父母對著來,對年老父母不管不顧的例子,讓學生小組討論這種行為對不對。等學生討論完畢,再結合《背影》這篇課文來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其中的深情產生共鳴,明了其為何被稱作“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并學會感恩父母的愛。
3.拓展教學資源,挖掘教材生活化內容。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很經典,其可以成為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的支撐。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以點帶面,積極挖掘語文教材可用內容,構建全新的語文教學體系,從而使教材和生活可以緊密關聯,讓學生將課內所學知識能熟練運用于生活中,達到最佳語文教學效果。[5]例如,教師在給學生上《觀潮》這一課文的時候,其主要描寫的是錢塘江的江潮勝景,其奇特卓絕的浪潮不知傾倒了多少看客游人。該文主要圍繞錢塘江一次觀潮盛景,寫的是作者親身體驗的潮來前、潮來時以及潮過后的景象。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外也安排一次觀景的活動,一方面能讓學生獲得游玩的樂趣,另一方面又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樂于和教師交流,建立和諧師生關系。或者,教師教學生《我的第一本》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第一本書帶來學校進行傳閱交流,然后說一說自己對這本書的觀后體會,從中體會到的樂趣等。在這一環節結束后,教師再教學本課知識的時候,學生對作者文中的情感,人間的溫晴、生命的樂趣也能有更深體會。
在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探索創新路徑是必然趨勢,教師應當重視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積極轉變傳統教學理念,將生活素材和語文教學相結合,以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語文課堂就像是田地,學生是播下的種子,教師只有細心澆灌,以生活為陽光,以情感為肥料,才能讓學生茁壯成長,從語文學習中獲得樂趣,為后續教學奠定基礎,實現自身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