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靜
河北省永清縣里瀾城鎮中心校
自學能力是每一位優秀的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學生也許會因為個人學習能力的差異而在學習方面會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同樣可以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自學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具有的學習能力之一,學會自學,學生在學習方面也會有所提高。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育經驗,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進行一番研究,希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作用。
興趣對于語文學習至關重要,因為興趣能夠給予學生強大的推動力,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感知新鮮事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記憶能力、想象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首先就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能夠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情境教學法,在語文教學課堂上,借助現代多媒體設備播放音樂、視頻等,為學生營造與課本相關的情境氛圍吸引學習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主動地探究情境當中的故事內容、人物感情等,從而獲得好的啟發。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法,設置相關教學問題,然后引導學生自行思考解決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開動腦經,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時,可以在正式上課前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例如“作者剛開始對阿長的態度是什么?”、“后來因為哪件事讓作者對阿長的態度改變”,“整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會讓學生對這篇文章充滿好奇心,那么接下來老師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進行課文預習,那么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就可以針對性地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內容,對課文的整體結構、故事情節發展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實際教學中,大都缺乏課堂自由討論這類的活動,這對于學生之間的知識交流和學習是有一些不好的影響的。很多教師認為課堂時間有限,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比較重要,學生在課下也可以進行討論。但課下進行討論的效果和課堂上自由討論的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自由討論,是發散學生學習思維的一種方式,讓學生能在這一活動中與其它學生進行交流,并多方面的思考語文問題,使學生能依靠自己去解決問題。真正把課堂變成學生的主場,還能不斷提升學生解決語文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授《將相和》這篇課文時,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學生整體快速閱讀下來并理解文章大意會有些吃力,需要花費的時間長一些。教師可以借此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一遍讀下來,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也不要去查,以免影響閱讀時間和速度,在全文閱讀完成后再去查閱。這也是教師教會學生使用一個新的閱讀方法,學生在閱讀別的文章時也適用。教師在講解這一篇課文時提出“對文中所出現的人物有什么樣的印象?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等問題,鼓勵學生進行自由討論。這也是幫助學生進行交流,散發學習思維的一種方式,學生能借此多角度去理解文章人物,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習方法必不可少。語文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培養,讓學生在方法中找到自學的規律,掌握自學的方法,提高學生自學能力。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文預習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先要在課前熟讀課文,第一步就是找出課文中的生詞還有不能理解的詞語,想通過查閱字典或其他工具書進行理解,如果實在不能理解的詞語需要做好標記,利于在課堂向老師尋求幫助;其次對課文進行分段,讀懂每一段課文的意思,學會總結段落大意。教師要教會學生在預習中將自己的靈感和思想都能記錄下來,便于學生在與教師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解答。最后對于語文課文背后的練習題,學生在熟讀課文后要看看自己能夠解決多少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暫時不能解決。幫助學生檢驗預習的初步效果。小學語文教學中最主要的就是幫助學生認識生詞,所以教師需要教會學生使用字典等工具書,要讓學生在遇見問題時能夠正確運用工具書,提高學生的效率,減少學生自學阻力,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鼓勵和督促,而且這一能力的養成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師和學生一起堅持完成一些任務,以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活動,幫助學生逐步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這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更加如魚得水,從而提升學習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