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紅
河北省永清縣第一小學
小學語文古詩詞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內涵比較豐富,用簡短的語言表達出相關情懷,小學生加強對古詩詞的學習較為重要。然而小學語文古詩詞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著比較枯燥、不易理解等問題,以致于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不高。現今,小學生古詩詞的教學較為薄弱,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古詩詞的機會比較少,未能夠真正地了解古詩詞的真諦,在學習過程中只能夠通過死記硬背等方式掌握古詩詞,以致于不能夠更好地充分利用古詩詞,無法體會古詩詞真正的魅力所在。對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如何提高小學生古詩詞教學有效性較為重要,實現古詩詞教學的目的,讓小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地應用古詩詞、掌握古詩詞。
詩歌作為文學體裁的一種。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最早是源自于詩三百,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它的一種重要特點就是進行審美鑒賞,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挖掘詩詞的美,重視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在閱讀詩詞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體會,從狹義的方面來說就是進行文學的評論,從本質上來說,這也是文學鑒賞的一部分。在詩詞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基礎知識對作品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也是進行詩詞鑒賞的重要一部分內容。古詩詞教學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通常情況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而形成的一種感性認知,能夠把閱讀中的各種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個人認知,然而由于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比較少,學習經驗也不足,缺乏大量的實踐,因此古詩詞閱讀就成為了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古詩詞都是通過一些文字來傳達含義,傳遞情感,古詩詞教學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同時古詩詞教學還能夠對學生的思想品質進行教育,作為德育的切入點。古人常說以詩言志,可以說詩詞也是古人才華的重要結晶,是他們遠大志向的體現,憂國憂民的范仲淹、藐視權貴的李白,他們的種種行為和他們的遠大志向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通過古詩詞教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在學生的心中種下愛國的種子。
在當今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潛意識里把它當作一種可有可無的內容,往往只要求學生能夠背誦就算達到目的了。正是出于這樣的認識,因此上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不給學生適當講解、分析古詩詞語言的特色,也不給學生簡述什么是詩詞的意象和意境。這種囫圇吞棗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當然體會不到古詩詞語言的優美,理解不了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從而也就不能從古詩詞的教學中得到文學的熏陶,獲得人生的感悟了。這樣的教學,一個明顯的后遺癥就是使小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認識發生偏差,產生對古詩詞學習的恐懼情緒,且留下長久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才會主動的學習古詩詞。因此,教師應該創設與古詩詞相關的情境,活躍課堂氛圍,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的《古詩三首》時,就可以在學習白居易的《暮江吟》時,收集一些夕陽的照片,學習《題西林壁》時就可以收集一些西林寺的照片,學習《雪梅》時收集梅花的照片,在課上讓學生們欣賞一幅幅美景,把自己置身于美景之中,身臨其境,去感受詩人筆下的美麗風景。
在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想使學生更好地融入詩境,就需要從整體來進行把握,讓學生從整體進行感知,通過誦讀古詩詞,感受到詩歌優美的語言,并且感受到其中深邃的意境,體會作者所表現出的情感,因此教師需要首先讓學生來進行自主閱讀,這就是開展小學詩詞教學的第一步,之后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進行示范性的朗讀,讓學生掌握一個正確的閱讀方式,接下來模仿教師的形式進行自主閱讀,或者同桌之間進行相互的朗讀,教師這時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多種閱讀方式中感受詩詞的魅力和韻律,領略古文古風的風采。
在新課改全面實行的背景下,國家教育部對小學語文教程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古詩詞作為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強學生們的學科素養,其中承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杰出的文學家、詩人們的智慧結晶,將詩人們的情感傳遞了數千年,將中華文化傳遞了數千年。進入新時代,傳統應試教育的方法早已經不適合,改變古詩詞教學方法,將古詩詞的魅力與內核繼續傳遞千年,進而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