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芳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學校
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成為學校關注的主要問題,因此,現代教師在教學中應與具體的科目緊密結合,著重對學生家國情懷進行培養,以此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得以促進。[1]初中歷史學科涉及到大量的傳統文化,其能為教師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供可靠的素材,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這樣才能培養一批具有愛國情懷的人才。
1.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在當前新時代背景下,初中生離戰爭時代非常久遠,其一般無法充分的理解為國家獻身的精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很難理解孫中山獻想要推翻清政府的情懷,所以,歷史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對人物的愛國情懷進行感受,由此才能使其對家國情懷的概念更好的理解,然后再對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進行培養。
2.有利于學生德育教育的開展。當前學校十分注重初中生德育教育工作,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歷史內容涉及到家國情懷,通過借鑒這些內容,能更好的展開德育教育。歷史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家國情懷的教育內容,比如,西周分封制的學習中,涉及到孝敬長輩、認祖歸宗的內容,且涉及到家國情懷內容,通過課堂德育教育,能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國家富起來,人民才能強健。
3.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社會核心價值觀中包含了愛國主義,其能將家國情懷教育內容反映出來,在初中歷史比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能夠讓學生成為一個有志青年,使學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比如,在甲午抗日戰爭中,講述鄧世昌犧牲自己、保衛家園的事跡,讓學生樹立遠大的抱負,使其朝著目標而奮斗。[2]
1.家國情懷教育思想的正確理解。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能夠讓學生的責任感增強,初中歷史教師應充分挖掘蘊含家國情懷的歷史事件,與此同時,還可以有效結合語文、政治等學科,讓學生更多的了解愛國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更好的感悟當時歷史人物的心情,以此使學生正確的理解家國情懷,使學生能正確的判斷歷史事件中的人文情懷。
比如,在“五四運動”這一節內容教學中,可以將教學素材充分挖掘,讓學生對五四運動引發的直接原因正確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準備好“巴黎和會”主題的歷史情景劇的演出,學生通過認真的將“巴黎和會”中各個國家代表的表現進行排演,特別是充分表現中國代表顧維均的愛國情懷,由此使學生的愛國情感充分激發出來,讓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從而使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得以增強。[3]
2.采取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對家國情懷更好的體驗。為了防止家國情懷教育處于表層階段,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精心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走近歷史,觸摸歷史脈搏,使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得到良好培養。比如,在“甲午中日戰爭”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甲午海戰》的電影片段,讓學生直觀的了解當時歷史事件發生情況,使學生進入到特定的歷史情境當中,從而震撼學生的心靈。然后教師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你是鄧世昌,你會如何做出判斷?使得學生對民族英雄舍生忘死、英雄勇擔道義的感悟予以深化,使學生情感上產生共鳴,由此使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得到提升。
另外,教師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展開教學,如,在“宋元時代的都市和文化”教學中,讓學生對宋朝農民、手工業者與商人進行扮演,然后對但是宋代的這一行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介紹,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梳理與總結所學生的歷史知識,使得學生認識到歷史課并非是枯燥的,使其對歷史課程的興趣得以增強,使其在今后更加投入到歷史學習中。[4]
3.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對家國情懷進行感悟。新課程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對學生的主體地位予以重視,學生只有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中,才能更好的對家國情懷進行感悟。因此,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對學生體驗、探究歷史加以引導,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對家國情懷進行感悟。[5]
比如,在“考察近代歷史遺跡”教學中,可以結合實情況進行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足足學生對附近烈士陵園進行參觀,讓學生以向革命先烈致敬的方式對愛國主義精神進行體驗,從而為更好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基礎,使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得到良好培養。
再如,在“家庭生活環境變化”的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家庭生活環境變化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對自己家庭生活環境的發展變化進行調查,然后將調查結果進行編制,從而使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親身感悟,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得以增強。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情懷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得提升,所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應將教學理念轉變,將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將教材中的歷史事件充分挖掘,對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行培養,從而使學生的愛國情懷得到有效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