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慶琪
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中學
語言文字是人類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信息傳播的載體,具有鮮明的工具性。語文是一門語言性學科,它的一部分重要核心素養的內容是增加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培養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大地位。
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首先,教師在課前應做好備課,仔細研究教材內容,抓住課文中對培養語言文字能力有用的關鍵點和激發點,在此處著手。只有準確地找到文中的關鍵點和激發點,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才能有依托。但是,準確地尋找關鍵點和激發點的能力與教師的教學經驗和語文素養是分不開的,擁有能準確快速地發現關鍵點和激發點的能力是語文教師一生的目標,同時這也離不開教師的努力。[1]
例如,在《秋天》的教學中,教師準確地抓住了關鍵點和激發點。在字詞的教學方面,第一是讓同學們認識和讀會字,第二是根據字形發現規律,第三是理解字的意思。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關系來講解字詞,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同學們充分的理解字詞的意思,使學生能清晰地將字詞運用在以后的學習中。在本文的教學中,教師抓住“片”這一個字,結合實例樹葉的圖片解讀“一片樹葉”讓同學們細細品讀“片”的含義,然后舉“雪花,紙張”等例子來幫助學生對“片”的理解,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同學們運用“片”自己組詞,充分發揮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最后小組發言人回答問題,和同學們一起對于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最后聯系語文園地一來鞏固拓展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抓住關鍵點和激發點,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才能有持續不斷地提高。
聽、讀、說、寫四個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聽懂和會讀是能充分理解的基礎,也是學生能說會寫的基礎,只有理解了文本表達的意思,才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說和寫。
例如,在《秋天》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朗讀課文,帶領學生們正確認識字詞的發音,她這節課的朗讀工作做得特別到位。因為準確的朗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課文的學習中“挑選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同桌聽,并且說一說為什么喜歡這一句”。在鞏固識字時,設置“開火車”環節,讓同學們依次朗讀句子,幫助同學理解生字詞。在自然段朗讀中,理解句子意思,出示句子“一片片葉子/落下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分層次朗讀,讀出停頓,通過同桌互讀、點名朗讀等方式來糾正發音。給予學生充分的朗讀時間和多種朗讀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和增加其朗讀興趣。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提高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為目標,通過正確的朗讀指導,來幫助學生打好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支架,讓其聽、讀、說、寫能力相輔相成的增進。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任何人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產生欲望,同時興趣作為一種內在驅動力能夠化低效為高效。語言文字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是學生能積極主動學習和理解知識的有效助力,也是學生勇于發表自己觀點的基礎,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以下工作。[2]
第一,學會欣賞學生。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綜合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真誠地表揚學生,能夠增加學生的自信心、調度其積極性,如果不斷否定學生就會挫傷他們表達的欲望和激情。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個問題的答案學生給出的答案可能會大相徑庭,對此,應該從學生的想象力和對問題的理解方面著手,對他們的積極主動給出表揚。在《秋天》的教學中,教師一直面帶微笑,用語溫和,營造了一個溫馨的課堂環境,在這種環境中,同學們對于學習自然是充滿興趣的。第二,學會融入學生。以學生的眼光和思維去看待和思考一些問題。孩子和成人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有著不同的觀點,只有懷有一顆童心,以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學生,才能準確的了解學生的觀點,走進他們的世界。在教學中,用學生的語言和他們溝通問題,更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有利于激發他們在課堂上表達和說的欲望,以此來增加學生對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能力,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經驗,做好課前準備,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同時注重實踐,讓學生在練習中不斷培養和提高語言文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