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圓 蘇 瑾/.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在不斷繼承和發展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就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青年群體的論述進行梳理和總結,可以研究這一新思想的理論根源。
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經典作家充分肯定了青年在社會發展變革中的重要作用。他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這是認識青年的理論基礎。青年是具體的、個別的,同時又不能脫離社會關系存在。青年具備特有的思維階段、生理需求等是青年物質性本質。而不同時代、社會、民族條件下的青年又是不同的。青年群體的特質掩蓋在無數青年人現實生活表現之中。對這一特殊群體進行歷史的、現實的、社會的分析是正確認識青年、科學開展青年工作的前提。正是這個科學方法論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分析當代中國青年群體提供了認識觀點和工作方法。
馬克思認為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 ,鮮明地指出了青年,即“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恩格斯曾提到:“相信現代的命運……取決于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 ”馬、恩充分肯定了青年人所具有的蓬勃朝氣,從這種激情的特質上發現青年人有著不可比擬的革命性。列寧也認為青年是社會變革、歷史發展的重要力量。他指出:“青年總是更樂于跟著革新者走的 ”。這一論述不僅鮮明地指出青年主宰未來,更指出青年是最活躍的、最富有生命力的群體,在面對腐朽的事物時有著強烈的批判精神和忘我的革命精神。這是他在長期革命斗爭中所取得的經驗性判斷。一脈相承地,斯大林充分地相信青年并寄予了極大的期望,他認定“我們的青年是好的,是朝氣蓬勃的。 ”同時他也指出青年的作用就在于他們是建設祖國未來極其良好的基礎,是國家的未來也是國家未來的體現者。習近平總書記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青年重要地位的認識與當下中國實踐相結合,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一代又一代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創造性的青年群體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接續奮斗。
正是在充分肯定青年人在歷史發展中重要作用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斷強調對青年一方面要從生產技能方面加強教育,另一方面要在思想上道德方面進行引導,用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科學的理論武裝青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要對青年進行教育:“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 。在《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一文中,馬克思又進而將其歸納為:“智育”“體育”以及“技術教育” 。恩格斯在希望青年大學生們能夠提高革命的認識,從而造就出同體力勞動者共同參與對資產階級斗爭的腦力無產階級,并認識到自身在革命赫爾外來新社會中進行管理和生產的重要作用。他們希望通過教育讓青年人成長為普遍具備腦力和體力勞動技能的無產階級,肩負起應負有的時代使命,從而使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獲得強大的人才資源。列寧指出“全體青年的任務……就是要學習。 ”并將這種學習明確為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學習共產主義:既要學習共產主義的理論,也要在實踐的過程中批舊創新來學習共產主義的道德,同時學習科學知識,進而使全體青年成長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建設者。斯大林對青年人的教育和引導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即“使無產階級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覺的建設者、感覺到自己是社會活動家并且在行動上表現出自己是真正的社會活動家、懂得掌握科學的必要性并且去掌握科學” ,亦即培養造就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長期的革命和國家建設的實踐中,列寧、斯大林既重視理論教育又不斷強調實踐/勞動在青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強調社會主義道德養成也注重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也認為青年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政治理想、道德素養、知識技能、身體素質等都是青年工作要關注和改造的對象。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促進青年全面成長的認識和實踐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的歷程中,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工人和農民展現出了磅礴的革命熱情,為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決不可忽視的能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高度重視通過各種形式對帶動青年,并盡可能吸納進革命的隊伍。1853 年,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信中提到要吸收有才能的年輕人。他相信青年群體才是革命的有生力量,認為只有將青年人組織起來才能改變社會。列寧第一次用建立青年團的方式把青年組織和凝聚起來參與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俄國革命的勝利和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讓列寧等革命家有了更直接、更制度性的方式考察青年并帶動和、組織青年,形成了豐富的青年工作理論。列寧清醒地認識到青年是各種勢力爭取的對象,他在《關于對待青年學生的態度問題的發言》中明確指出:“要更大膽、更廣泛和更迅速地把年輕的戰士吸收到我們各種各樣的組織中來” 。青年人正處在價值觀形成的認識搖擺期,抓住這股即將成型的社會力量,是擴大無產階級革命隊伍、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的必要手段。斯大林提出共青團是聯結階級和黨的第三根引帶。 1928 年,斯大林在《致列寧共產主義青年團》中準確地界定了團組織性質,即革命的年輕后備軍。同時,斯大林認為青年團應當正確認識青年的特點,帶動青年人成為黨的政策的執行者參與社會主義建設,而黨作為“無產階級的最高形式”必須在這一過程中強化領導和指導。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應當加強黨對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的領導。共青團組織作為黨和政府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在為黨擴大執政的群眾基礎方面必須做出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績,把最大多數青年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實踐出發,以科學的理論分析認定青年在社會歷史中有著獨特的重要地位,強調高度重視青年的革命作用,不斷加強黨同青年的聯系,客觀看待青年存在的問題,用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和道德以及必要的科學知識對青年進行引導和改造,并組織起來參與實踐,逐步凝聚到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旗幟之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將這些寶貴的理論經驗繼承了下來,并根據新時代中國青年工作的現實不斷將其豐富和發展。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175-176.
④革命領袖論青年和青年工作.[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2.
⑤斯大林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8.
⑧列寧全集(第1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61.
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青年[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214-215.
⑩列寧全集(第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