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慧/南昌航空大學
伴隨著網絡迅猛發展,互聯網以特有的優勢深受廣大青年的青睞。但青年們面對信息選擇時易產生諸多困惑,有可能會受到負面信息的影響和毒害。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對于國家政治文化了解尚淺,現階段政治文化傳播途徑缺乏多樣性,內容形式不夠創新。大學生的政治素養直接決定著其政治參與行為,又推動和影響著國家政治民主化進程。上述種種要求我們迫切展開如何提升大學生政治素養的研究工作。現有文獻對大學生政治素養的研究較為薄弱,主要體現在對大學生群體和學校之外的社會公眾缺乏關注和理解,對政治素養概念理解不足,沒有強調教育方面的深入和轉變。
大學生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屬性,絕不能讓大學生變成“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社會主義破壞者。通過政治知識的學習,時刻提醒青年們增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與愛國意識,樹立遠大志向,艱苦奮斗,勿忘前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習而奮斗。因此,必須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屬性深深植根于大學生的靈魂深處。
青年強則國加強,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國正處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而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青年的主力軍,他們的政治素養對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國際競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前,國際競爭越來越轉向思想意識形態,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是現代信息社會的主要受眾群體,大學生整體政治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向國際社會傳達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黨和國家應時時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引領,保證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運行平穩。提升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促進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新時代的到來,給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的大學生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政治素養方面的要求愈發關鍵和急迫起來。為了了解大學生的政治素養狀況,我們對江西省高校大學生進行了分層抽樣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政治素養總體較高,政治立場堅定,政治態度明確,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充滿信心。面對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新形勢,當代大學生思想日益活躍,渴望接觸更多政治文化知識,參與政治文化生活。但是,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素養還具有許多問題。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1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7 年12 月,我國10—19 歲的網民占比19.6%,20—29 的網名占比30.0%[1],是各個年齡段中網民人數最多的,我國網民中的大學生居多。2017 年,文化娛樂產業進入全面繁榮期,但是,互聯網中很多娛樂信息都源自于對政治,經濟,社會新聞的娛樂化解讀[2],這不僅破壞了信息的真實性嚴肅性,對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消極影響。與此同時,隨著文化全球化的趨勢逐漸加強,互聯網為各國意識文化交流提供了世界平臺。
當代大學生出生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在接受政治文化知識方面呈現出多種不同的態度:一是個體意識和獨立意思增強,追求個性[3],容易受到外界壞境的影響。二是價值取向趨向多元化和分散化,常常陷入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矛盾,渴望用物質生活來體現自身價值。在各種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的今天,大學生這個復雜的群體在政治文化知識的接受上往往一時較難把握,對待政治問題時容易偏聽偏信。三是在學習政治文化中功利性嚴重[4],往往是出于爭攀比的目的。這往往會導致大學生看問題片面浮躁,難以專心于個人政治素養的培養。四是現有政治文化基礎知識傳播途徑單一,效果不理想。傳統的灌輸與說教授課形式還是目前大學教育教學的主流形式[5],特別是大課堂教學使大學生缺少問題討論和情感體驗的機會。此外,將政治文化知識與教學效果直接掛鉤,很容易讓老師和同學產生應付心理,其效果令人失望。
作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須在堅定“四個意識”和堅定“四個自信”的基礎上,切實的從政治素養理論知識出發,利用興趣和創新提高大學生對政治文化知識的積極性,探索研制出適合大學生政治素養提升的有效模式,建立寓教于樂的互動課堂,多采用多向交流的互動模式,實行多樣化教學。可以結合平時“熱點”實事,讓學生更有代入感,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讓學生沉浸式的參與政治活動,激發學生政治熱情。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從封閉走向開放,如設立“思想聚焦”欄目,政治知識進校園等活動。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由知識灌輸轉向文化熏陶,學生不在局限于理論學習,更可以通過實踐親身體驗,讓大學生不再束縛于“象牙塔”中,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感受“接地氣”的政治生活,充實學生政治理解,強化政治情感和意識,感受政治生活帶來的獨特魅力,提升政治能力。
黨和國家應該重視外部環境對思想意識的影響。要著重通過建設良好的網絡環境來幫助大學生規避錯誤思想的“洗腦”,幫助大學生在眾多網絡信息中篩選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信息及觀點。制定相關機制和管理措施,構建監督小組,對不良信息采取嚴厲打擊的態度,通過規范立法,加強執法力度還大學生網民一個科學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黨和國家也應該重視人民群眾對傳承和創新文化形式,豐富文化內涵的積極作用。在把握輿論環境的前提下,大力鼓勵人民群眾投稿關于政治文化知識等相關題材的文章,視頻等。對于高質量的作品采取官方推送或其他獎勵措施,讓更多的大學生真正參加政治文化知識生動創造和學習中來。同時,也可以運用互聯網上各個平臺的流量積極開通官方賬號,用官方真實科學的信息引導大學生。運用新媒體推進政治文化傳播成為常態性工作,探索建設分散化,小型化,社區化的基層新媒體根據地。針對大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在互聯網上開展旨在提高大學生網民的政治文化知識和政治素養等一系列網上虛擬實踐活動。
高校依靠互聯網需要加快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高質量有影響力的校園信息網和紅色網站。同時,高校間可以建立高校自由的資源流動機制,實現優秀教育資源的共享,借助網絡優勢,開設個性化網絡教程。可以借鑒彈幕或留言與學生實時溝通,通過學生的反饋不斷改善教授政治文化知識的內容與形式。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很多挑戰,我們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善于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深入了解大學生的興趣及特征,改善現存新時代大學生學習政治文化知識的教學內容與方式,開拓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知識的傳播渠道,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養,為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期提供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