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璐/孟州市外宣網絡中心
文化館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公益文化服務機構,通過對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文藝活動的不斷豐富,從而滿足群眾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當前,我國基于互聯網+的數字文化館建設已經由之前的探索時期走向全面建設時期,數字文化館的建設能夠更好地滿足大眾的文化訴求,創新自身發展理念與方法,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自身服務水平的提升。在構建數字文化館的過程中,以數字化技術作為基礎,對文化空間進行重新構建,為人們提供數字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同時采用更為豐富的形式,結合大數據和文化館的職能,實現人們文化生活的豐富。
數字文化館,就是建立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對文化館原有的文化資源進行技術性整合,并進行數字化處理,利用相關平臺為群眾提供更便利、更先進的文化資源。相較于優秀傳統文化館來說,數字文化館優勢十分明顯。首先能夠實現不同區域的資源共享,打破傳統的地域限制,從而可以讓民眾在網絡中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動交流,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其次民眾能夠采用更便捷的方式,在網站上獲取相關信息,可以通過文化館的網站,分類呈現相關文化資源,比如最新資訊、熱門空間、文化直播、自創節目、演出培訓等,通過系統分類讓民眾足不出戶享受文化資源。同時,可以促進文化館開展更多優秀文化實踐活動,只有提高民眾的參與度,創新方式方法,才能長久的吸引廣大群眾。
在互聯網+背景下,數字文化館可以使文化資源永久保存,讓文化傳承更加廣泛,讓文化服務更加便捷,實現文化的創新發展。
數字文化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推進數字文化館建設,讓群眾享受文化資源不再局限于現場演出、實地觀看、課堂面授等方式,因為數字化的便捷性,可以對于文化資源進行系統存儲,促進歷史文化遺產和群眾性文學藝術的保護傳承弘揚。一方面使文化資源的內容變得更加廣泛,比如通過文化云的形式,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文化網絡,對最新文化資源進行實時共享,實施多渠道信息發布,豐富文化資源內容。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打破時間、地域、受眾群體的限制,讓更多民眾享隨時隨地受到相應的文化資源,實現了受益群體的擴展,推進公共文化體系均衡發展。
在傳統的文化館發展當中,人們享受到的是一種制式化的服務,這導致其文化服務的個性化不足,影響了服務質量。線上通過互聯網+背景下構建的數字文化館,能夠打破優秀傳統文化館中存在的館際壁壘,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對大數據進行分析整理,獲取用戶偏好,并根據用戶瀏覽信息習慣,為用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文化信息,滿足不同用戶對文化的不同需求。線下通過問卷調查、參與人數、互動頻率等方式了解群眾需求,并根據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最終實現線上線下文化資源個性化服務的全面覆蓋。
根據我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手機網民規模不斷擴大,手機成為群眾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徑。這樣的發展趨勢,使數字文化館建設必須增加服務方式,通過微信公眾號、APP等新媒體進行服務推廣,全面打造數字文化館平臺,方便群眾進行網上預約、網絡直播等,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服務,讓群眾享受到更多文化成果。與此同時,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5G時代已經來臨,5G的成熟將更好的促進文化產業升級融合,數字文化館可以通過VR、AR等方式讓文化更加多彩,真正實現足不出戶欣賞文化景觀,進行高清互動,讓古老文物由靜態轉向真切的全新表達。將豐富的文化資源通過先進、生動的方式展現,增強群眾的文化體驗感。
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機構,數字化勢在必行,而順利推進數字文化館建設,必須由相關部門主導,以及各級部門的支持協調,從而建立一個綜合服務體系?!吨腥A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要求“國家統籌規劃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因此,數字文化館的建設,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轉變思想觀念,多舉措助力文化館轉型。要保障相關部門主導,多部門共同推進,對于運營平臺建設、人員調配、機構設置等方面進行統一安排,形成自上而下的數字資源共享體系。加大對基礎設施、維修維護、培訓演出的資金投入,緩解基層財政緊張的壓力。同時加強對學習型、服務型、管理型人才的培養,組建年輕、專業的人才隊伍,保障數字文化館建設。
在數字文化館建設過程中,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對文化館現有文化資源進行搜集完善,同時對先進文化資源以及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進行再創作、再加工,結合時代特點,為群眾提供數量多、質量高、特色化的文化資源,從而更好的提升文化館服務質量。一是對文化資源進行系統化處理,需要采用標準化技術,結合當前文化館總分館制的建設要求,對現有文化資源進行分類處理,及時更新,建設更為優質的服務網絡。二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的方式,對群眾點擊率高、評價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數據匯總,根據數據分析,有針對性的挖掘群眾喜歡的文化資源,并推出相關文化產品和服務,實現服務質量的提升。三是注重結合地域特色,挖掘文化內涵,培育弘揚地區特色文化,在滿足文化需求的同時,增加群眾對地區特色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培育弘揚特色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
在數字文化館的發展中,線上與線下產品的融合,能夠為群眾提供更為優質的文化服務體驗,文化館在整個公共文化體系中的作用也更能彰顯出來。互聯網+時代下的數字文化館在服務方面,應該將“以用戶為中心”作為主要發展方向,尤其是信息傳遞和資源服務上。一方面可以通過在文化館內設置體驗廳的方式,將文化館資源進行數字化、全景式、多角度的展現,增加群眾對文化資源的視聽感受。除此之外,通過引入人臉識別、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文化產品的服務體驗。另一方面增強碎片化、便捷式文化服務,利用文化館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微博等平臺,按時為群眾推送最新文化資訊,定期組織文藝演出現場直播、線上展演等活動。同時設置線上線下滿意度調查問卷,實現云計算交互服務功能,真正把“遙控器”交到群眾手中,獲取群眾真實文化需求,進而為文化館服務能力提升提供良好依據。
在當前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基于互聯網+的數字文化館建設不斷深入,對文化館的要求也在增強,必須牢牢把握互聯網+的優勢,實現數字化與文化館職能的深度融合,促進數字化文化館的跨越式發展,進而更好的發揮工作職能,提高服務效能,引領新時代文化發展,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