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倩
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戴坊鎮中心小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普及,語文學習越來越重要,是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學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根據學生的個性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法,故事教育法顛覆了傳統的語文教學,即能夠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以故事為載體,讓學生通過講故事引起學生的深思,這就需要教師不斷自身的素質,科學的設計教學故事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高效課堂,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課堂上,若教師在課堂上,如果不花時間來讓學生集中精力,就會導致課堂效率低,這樣不僅浪費了課堂時間,也使得教學的質量不高,當前我國的小學教材的難度與小學生的接受能力相符合,從簡單的拼音到生字,再到古詩鑒賞詞語造句等,循序漸進,如果學生能夠積極學習,就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為了保證課程的順利,教師會在課前進行課堂導入,幫助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在課前要講故事,對于學生有著莫大的吸引力,就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可以從課前導入入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對于課程有大概的了解,提高課堂的參與度,為后續的學習做良好的鋪墊。[1]
例如,教學《坐井觀天》這篇課文時,這篇課文中有著較多生字詞,如果直接帶領學生誦讀生字,大部分學生就會感到枯燥,因此教師就可以通過故事化的課前導入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圖片:一只青蛙和一只小鳥正在對話的樣子,讓學生猜猜他們在講些什么,教師向學生用故事的口吻講述,青蛙在井內的視角和小鳥在天空中的視角,再將其對話告訴學生,通過講述這個坐井觀天的故事,讓學生對于后面的情節產生興趣,在課堂上集中注意,讓學生學習到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能學習寓言的道理,這樣使教師快速地達到課堂導入的目的。
故事教學法能夠使師生在課堂上進行互動,與傳統教學完全不同,其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但在教學時,如果教師無法理解故事教學的核心,其教學優勢也就變得不明顯,在很多時候,教師運用故事教學法時,只是將故事原原本本地告訴學生,并沒有將其與教學內容進行結合,導致學生將故事與課文內容分開,這樣教學效率就不會很高。[2]因此,教師在運用故事教學法時,要注重創設教學情境,講故事與課本內容相結合,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在聽故事中進行思考,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學習《陶罐和鐵罐》這篇課文時,因這篇課文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趣味十足,所以在上課時教師可以從故事本身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領悟到知識,教師可以請一位同學表演陶罐,一位同學表演鐵罐,進行故事還原,在表演時,教師可以在一旁進行旁白,這樣一來,師生間得到有效的互動,表演的學生能夠提高自我展示能力,學生在觀賞的同時,也能了解課文的內容,對于故事情節有更深刻的印象,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通過這種方法更好地消化課本知識,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
小學生進入高年級的學習階段后,就要開始寫作,其寫作的主要類型為寫景文和記敘文,很多學生在初次學習寫作時會產生畏懼心理,在寫作時無從下筆,無法下筆,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巧妙地運用故事教學法,用講故事的形式讓學生掌握基礎的語文寫作技能,教師在運用故事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縮放或者是擴展故事情節,運用自己的文字,讓寫作變得簡單,使寫出來的作文生動飽滿,為學生后期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在學習如何更好地寫記敘文時,教師可以采取故事縮放的方法來讓學生快速地掌握該寫作的技巧,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他們早就耳熟能詳的“小馬過河”的故事,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能用短短的一句話來概括故事,學生嘗試著縮短故事情節,構造合理的寫作結構鏈,學生意識到文章中心,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對故事進行補寫,讓學生寫出自己聽完故事后的感受,使得學生在補充故事的過程中不斷地發揮想象力,下筆時有事可寫,進而促進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通過不斷地練習來提高寫作能力。
教師在教學時要學會巧妙地運用故事教學法,通過故事教學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優化學生的寫作思維,促進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做到實事求是,學會將故事與教材進行結合,使課堂內容變得豐富精彩,提高故事教學法的有效性,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內完成語文的學習,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