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琳琳 陳志娜 葉 韜 施翠娥
(淮南師范學院生物工程學院,安徽淮南 232038)
自教育部發布《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并提出“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以來,眾多地方性本科院校積極探索與地方經濟結合的應用型辦學模式[1]。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淮南師范學院一流應用型專業,食品微生物學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必修核心課程之一,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的課程。食品微生物學實驗作為理論課程的輔助實驗課程,對學生在掌握食品微生物學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踐實驗技能、培養動手能力和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至關重要[2]。但以往的實驗教學模式雖體現出實踐性,但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考核偏于傳統化、模板化和學生學習的局限化,且存在課堂與實踐脫節的現象,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專業技能訓練,影響學生的學業深造和職業技能資格認定。因此,為順應淮南師范學院應用型轉型發展和食品專業實踐性培養模式的構建,食品微生物學實驗從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完善、豐富和改革。通過優化后的綜合應用性實驗項目、靈活性的教與學模式和多樣化的考核體系,使學生在熟悉常規實驗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提高了實際綜合應用技能,增強了學習積極性和團隊合作能力。
1.1 系統性串聯驗證性實驗,夯實基礎技能原食品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安排中,驗證性實驗項目包括培養基及滅菌、固體培養基接種、微生物的分離純化、細菌的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和芽孢染色、酵母菌的觀察及大小和數量測定、霉菌和放線菌的培養基與觀察等,共計24學時,占本課程實驗課時的2∕3。由于各驗證性實驗基本獨立開設,學生學習缺乏系統性和貫通性[3]。結合多年教學效果發現,即使耗費大部分實驗學時,在技能訓練上,大部分學生在實驗后階段的綜合性實驗過程中對基礎性操作依舊不知所措。針對此類問題,筆者通過調查問卷統計發現,90%以上學生認為基礎實驗部分的課堂目的性不明確,學習碎片化,缺乏吸引力。于是,從課程起始便設定了問題式實驗項目,如“如何檢驗出你身邊某物品(食品或生活用品)上有哪幾種不同形態的微生物?”,并限定實驗學時內分組報告。一個問題的解答(教師分步驟以視頻和課堂演示的方式教學)包含了樣品采集、培養基配制滅菌、接種、分離純化及染色項目,既縮小了基礎性實驗的學時比例,又大大激發了學生探索及解決問題的積極性,提高了對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和系統性思維培養的效果。
1.2 增加實用技能型綜合性和創新性實驗項目比例改變傳統的綜合性實驗的簡單實驗整合的形式,模擬食品企業微生物控制專業人員的工作模式。設計與食品專業密切相關的實用性綜合實驗項目,由學生以小組形式按興趣自主選做不少于15學時的該類型實驗,如“餐館、食堂、食品廠等食品加工環境微生物總數及衛生標準分析”、“飲用水微生物菌群分析及安全評價”等。實用性綜合實驗項目的教學采用“室外+室內”的方式進行,即學生以組為單位從查閱國家標準或企業標準到出具檢驗報告,學生分工合作,全程參與完成。綜合實用性實驗的開設鞏固了學生基本實驗操作,培養了綜合應用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4]。課程末,要求學生完成1項設計性實驗項目,制定實驗思路,全過程獨立完成,鍛煉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或科研道路奠定堅實基礎。
2.1 在線操作技術展示,補充及糾錯式課堂教學傳統的實驗課程模式是學生參照紙質教材做預習,教師課堂講解及演示做教學,然后學生按給定實驗步驟做操作訓練。課堂上的現象基本是學生在努力模仿操作,按部就班爭取得到滿意的實驗結果,但并未真正理解分步操作的意義,從而出現死記硬背實驗操作的“機器人”程序化現象[5]。近年來,隨著網絡在線教學軟件如“課堂派”、“學習通”等的推廣,食品微生物學實驗利用在線教學與實驗室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實驗預習由原來的單一紙質版教材改為與在線視頻資料結合,開課前教師網絡發布預習要求、操作視頻與講解、課前測驗等,未完成者不予參加實驗室課堂。課堂教學部分也由教師講與演示的模式為主,改為學生與教師交流的補充及糾錯的模式為主,即教師不再花費大量課堂時間講述實驗內容和演示操作,而是學生根據預習,進行現實中自我演示并介紹操作的意義與用途,教師進行跟蹤補充與糾正。實驗課堂的前半部分改為學生為主體,后半部分按給定實驗要求系統串聯操作,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促使學生更深地理解和更好地應用。
2.2 多媒體輔助教與學的過程趣味性食品微生物實驗中涉及大量顯微鏡操作實驗,操作前的準備、染色以及顯微鏡功能介紹的過程通過視頻的方式供學生學習較為直觀,但仍有部分實驗缺乏有效性。除在介紹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時需要輔以大量的圖片,利用教學多媒體投屏手段外,課堂上教師通過對顯微鏡操作及觀察效果進行同步動態展示投屏,激發學生的興趣[6]。同時,在微生物形態觀察實驗中,受顯微鏡使用者水平的限制以及不同培養物不同生長期內形態的不同,學生不可能在同一張切片上觀察到所有的典型特征和完整的形態。多媒體教學可以向學生展示以往實驗的典型的清晰圖片,將經典圖片投影到屏幕上,利于學生觀察,也方便教師講解。另外,通過輔助在線視頻中對微生物生長過程的動畫模擬,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微生物在不同分化時期的形態,使學生的認識更直觀清晰完整。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可將學生做的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視野直接切換到多媒體大屏幕上,作為生動活潑的案例,及時幫助學生分析實驗中出現某種現象的原因,討論解決方法,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多媒體輔助教與學的過程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以往實驗總成績是學生平時成績和實驗測試成績各占5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學生上課表現和實驗報告,實驗測試則采用實驗操作或卷面考核的方式。由于學生在完成實驗報告時存在抄教材及網絡資料、測試前死記硬背的現象,很難達到真正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7]。本教學團隊通過多年摸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學生最終成績進行了更細致劃分,包括平時成績占15%(主要指出勤和課堂表現)、實驗分析與討論占20%、學生分組協作完成綜合性實驗成績占30%(小組總得分15%和組內互評分15%)、設計性試驗成績占20%、面試成績占15%、實驗報告未完成扣分占30%(見表1)。通過系列計分的方式,從實驗課前預習、實驗室演示到完成實驗、分析與總結結果、臨場反應等各方面綜合考核。實踐證明,這種考核評價體系有效避免了高分低能及成績不客觀現象出現的可能性,提高了學生參加實驗課程教學的積極性,提升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表1 食品微生物實驗考核評價標準

續表1 食品微生物實驗考核評價標準
筆者結合多年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食品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實踐,以淮南師范學院應用型專業發展規劃為導向,通過重構實驗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和完善考核評價系統等方式細化及完善了適合應用型專業特點的教學大綱。探索式的實驗項目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加了學習的靈活性,系統的考核評價方法增強了學習效果評價的客觀性。近2年的教學實踐效果顯示,學生真正做到了課前有準備、課上有興趣、考核有信心,改變了以往形式上的預習和機械化實驗報告的現象。應用性技能型食品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的優化,不僅達到了鞏固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其綜合應用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具有鍛煉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等職業素養的效果,今后仍應繼續結合實驗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不斷進行改進和優化,以滿足新時代食品專業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