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砥礪七秩輝煌路 同心筑夢新時代

2020-11-19 04:24:26李楠王琳
讀者·原創版 2020年11期
關鍵詞:大學

李楠 王琳

撥開塵封歲月,望向歷史深處。70年前,在解放大西北的隆隆炮火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西北民族大學在隴原大地上落地生根,成為鑲嵌在祖國大西北的一顆高等教育璀璨明珠。

回眸崢嶸歲月,喜迎七秩華誕。70年后,這座交織著光榮與夢想、流淌著紅色基因的民族高等教育殿堂,在黃土地上綻放獨有的華彩,譜寫出一曲曲民族團結、立德樹人的輝煌樂章。

“我們在大西北美麗校園相聚,跳動的心啊和那黃河一起歌唱……我們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兒女,七彩的夢啊在那藍天自由翱翔……”這悠揚跌宕、高亢激越的歌聲,將西北民大人的夢想和心聲娓娓道來。

這是蓬勃發展的西北民族大學,是砥礪奮進的西北民族大學,更是師生校友共同放歌的西北民族大學!

七秩春秋 賡續紅色基因的血脈榮光

70年光輝歲月,紅色基因早在建校初期便已融入血脈。

伴著中國共產黨解放大西北的隆隆炮火聲籌建初創,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下,西北民族大學自創建起,便流淌著紅色血脈,擔當著使命榮光。

1949年9月,為更好地滿足民族工作需求,經彭德懷指示,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政治部在蘭州成立“藏民問題研究班”,為藏族地區培訓干部;11月,該班擴大為“藏民學校”,開始招收來自西北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

1950年年初,“藏民學校”更名為“西北人民革命大學蘭州分校第三部”;8月,西北民族學院正式成立。2003年4月,學院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

西北民族大學是共和國民族高等教育事業的開端。砥礪奮進70年,學校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服務國家戰略。建校以來,學校秉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與民族同命運,與祖國共前進,篳路藍縷,自強不息,薪火傳承,開拓前行。

1960年建校10周年時,學校發展為擁有政治系等10個系科、在校學生2500余人的民族高等學府,初步形成了本科、專科、中專、干訓、預科等辦學層次以及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

到2000年,學校已有3個教學分院、15個系(部)、20個專業碩士學位點,8000多名學生在校學習深造。2003年,學校被增列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07年,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進入新時代,學校以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大學的堅定自信,吹響了奮力建設現代化高水平大學的號角,創造了驕人的業績。

如今,西北民族大學已建設成為涵蓋11個學科門類、73個本科專業,貫通本、碩、博三級人才培養,56個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8萬余人的綜合性大學,形成了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培養各類人才18萬余名,畢業生遍布海內外,在諸多領域創造佳績。

70年來,西北民族大學始終堅持與國家民族同心同力、與高等教育事業同向同行、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同振,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潛心耕耘,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紀念建校70周年之際,回顧歷史,展望未來,西北民族大學將立足新起點、踏上新征程,致力于把學校建設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高地、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模范之地和服務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特色智庫。

繼往開來,逐夢前行,西北民族大學必將為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譜寫新的篇章;紅色血脈,再鑄輝煌,西北民族大學將在新的長征路上,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奏響時代強音!

壯心西北 匯聚“兩黃”精神的不竭力量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教育是培根鑄魂的偉大事業,一批又一批來自五湖四海的優秀學者扎根西北民族大學,春風化雨,德潤隴原。

生于1907年,被譽為“格薩爾學奠基人”的王沂暖教授是我國最早翻譯和研究《格薩爾王傳》史詩的學者。畢業于北京大學的他教學之余勤于研究,筆耕不輟,寫出了知名藏學家、格薩爾學家、作家、翻譯家的傲人簡歷。他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的精神深深感染每一位學生,八旬壽辰,學生們寫道:“五十余載,辛勤耕耘,誨人不倦。清貧高潔,不為名利,丹心一顆,奉獻民族。”

來自江蘇的唐祈教授是一位才情斐然的“九葉派”著名詩人。他放棄了錦繡江南的旖旎風景,選擇來蒼莽雄壯的西北揮灑才情。他將南方詩人的北方體驗融入詩歌,豐富了中國現代詩歌的內涵,讓詩意的種子在學生心頭生根發芽,開出向美、向善的花朵。

寫出國際上第一部《維吾爾文學史》的李國香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專家。他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曾師從聞一多、卞之琳等文學大家,精通英、法、俄、波斯四門外語和維吾爾語。他學貫中西,學養深厚,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

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的華侃教授1957年來校工作,從風華正茂到白發盡染,這位來自江南水鄉的才子將一生奉獻給了民族教育事業。作為一名漢族教師學習少數民族語言,并為當時嚴重缺乏教材的民族語言教學編寫出權威教科書……幾十年潛心篤志,他在教學和研究領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曾先后獲得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及甘肅省民族團結先進個人、教學名師、語言文字先進個人等殊榮。告別講壇、回歸故里之際,省內外聞訊送行的學生站滿了街道兩側,依依惜別之情令人潸然動容。

事實上,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溫暖情誼,每一天都在西北民族大學上演,也激勵著更多優秀的教師為民族高等教育事業傾心奉獻。

王維蘭教授從教36年,她是我國文化遺產數字保護、藏文文檔圖像分析與識別相關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開創了一條立足西部、著眼于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領域特色的科研之路,推動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為省級一流學科。

畢業后留校任教的賽音教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音樂人。他創作的《凡人善舉》《中華吉祥果》《中國大船》《黃河之濱也很美》等作品膾炙人口、影響廣泛。他先后為各類大型晚會擔任音樂總監,作品多次在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播出并獲獎,用音樂為母校譜寫了奉獻、奮斗的華彩樂章。

1979年出生的李永宏教授如今已是中國語言文學博士生導師,在中國民族語言信息技術相關領域多有成就,2014年就獲得國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培養計劃”支持。作為年輕教師中的佼佼者,他在教學、研究生培養、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和學科平臺建設等方面都頗有建樹,已成為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骨干。

謝再善、黃奮生、才旦夏茸、丁漢儒、周大正……一個個熠熠生輝的名字,奠定了西北民族大學這座不朽大廈的基石。他們以“樸實無華、甘于清貧、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黃土地精神和“志存高遠、奔流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黃河精神,始終為立德樹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任務弦歌不輟,砥礪前行。

立德樹人 堅守鑄魂育人的使命初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百業發展,教育為先。人才培養始終是一所優秀大學的生命線,是學校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西北民族大學秉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始終把人才培養作為教學的中心工作來抓,不斷強化人才培養能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教育教學體系,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為各民族學子夢想起航保駕護航。

建校70年來,西北民族大學培養出56個民族18萬余名學子,畢業生足跡遍及海內外。民族團結、祖國發展的舞臺上,處處都活躍著民大人不負韶華、努力奮斗的身影。其中,有超過85%的學生畢業后扎根民族地區。各級黨政機關中,既有民大人為地方發展謀篇布局,也有民大人投身一線、奉獻青春;各科研單位、學術機構中,一代代民大學子敬業篤行、學以致用;在更多行業的傳承與發展中,民大學子擔當作為,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原畜牧獸醫系校友韓雪清是學校培養出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代表人物。她是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動植物檢疫研究所人畜共患病研究室主任,多年來先后主持完成了國家攀登計劃、國家97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科研成果豐碩,貢獻卓著。

中國體細胞克隆豬第一人,原畜牧專業優秀校友潘登科,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他在體細胞克隆、轉基因、分子胚胎發育和小型豬異種模型建立等領域成績斐然,為我國創建抗超急性排斥反應的器官移植豬研究邁出了關鍵一步,加速了我國異種器官移植研究進程。

畢業即入職華為,后擔任京東商城戰略副總裁的校友乙壤月是學校培養出的新時代弄潮兒。他在西北民族大學勤學向上、多元包容的學風激勵下,攻讀國際經濟與貿易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雙學位。大學時光不僅讓他活躍了思維、開闊了視野,跨文理科攻讀雙學位也為他日后在商界施展抱負積蓄了動力與能量。

細數優秀校友,可謂人才濟濟、珠玉滿堂:著名書法家吳廷富,高教管理專家尹萬杰,著名作家、藏學家尕藏才旦,著名作家馬自祥,油畫家燕婭婭,經濟學家王仁曾,男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黃金中,著名青年導演萬瑪才旦,環保科研人王靜,瑞士聯邦理工學院聯邦材料研究所高級科學家張傳芳,用10年時間為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貧困兒童完成學業奔忙的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李冕……從飄雪北方到椰風南國,從東海之濱到西疆邊陲,在360行的每一行,在每一個揮灑青春熱血、無私拼搏奉獻的角落,都有風姿卓然的民大人。

多年來,“勤學、敬業、團結、創新”的校訓已深深地浸潤每一位民大人,成為他們篤行致遠、砥礪前行的性格基因和精神氣質。他們把個人夢想融入時代發展,練就建設祖國、報效人民的過硬本領,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積極服務國家戰略,投身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他們的風采,彰顯著西北民族大學高品質立德樹人的累累碩果,點亮了民族團結進步、祖國繁榮發展的光榮與夢想。

學術興校 建設現代化高水平大學

科研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基石,亦是彰顯大國地位的關鍵標志。高校作為科研創新的生力軍,不僅承擔著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能,更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

70年來,西北民族大學始終突出服務國家戰略,以提升科研質量和水平為根本出發點,不斷完善科研創新服務體系,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帶一路”建設以及鄉村振興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2001年至今,學校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918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主持2項、“863”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7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招標項目4項,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專項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絕學”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項目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8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17項,省部級項目744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獎勵411項。

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復興的精神源泉。堅定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和高度的基礎上。學校聚焦三大史詩研究,寧梅教授團隊申報的“俄藏《格薩爾》文獻輯錄及電子資料庫建設”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孟開教授團隊申報的“中國《江格爾》文本集成與研究”獲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立項。2018年11月,在學校三代《格薩爾》科研團隊的不懈努力下,學術巨著《格薩爾文庫》面世出版,堪稱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的典范。

三大史詩研究高地的打造,只是西北民族大學科研工作的一個縮影。行穩致遠,久久為功,西北民大人的故事如同他們所研究的史詩,匯聚成中國學人的奮斗歷史。

在強基提能的基礎上,西北民族大學自覺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大格局,講好“一帶一路”故事,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斯琴孟和教授團隊和敖特根教授團隊申報的“蒙古語族諸民族民間故事類型分析與數字化研究”和“俄藏蒙古文文獻目錄譯介與研究”先后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提升了我國在海外蒙古文文獻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于洪志教授帶領團隊搭建的“一帶一路”特色農產品多語言電子商務平臺充分利用學校多語言學科優勢,致力于實現面向漢語、民族語和外國語的多語種機器翻譯、語種識別、多語種知識庫、信息服務等技術研究,解決了“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跨語言信息溝通障礙的困境。

在科研應用和開發領域,多年來,西北民族大學致力于將科研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彰顯大學使命。土木工程學院曹萬智院長帶領團隊研發的“外墻保溫及圍護用斷熱節能復合板塊成套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示范”科研成果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馬忠仁教授率領的動物醫學生物工程科研創新團隊建立了動物細胞工程及病毒性疫苗、西部地區物種資源細胞庫等技術平臺,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劃滾動支持名單;口腔醫學專業作為國家民委所屬院校中唯一承擔口腔醫學本科生培養的教育機構,擁有口腔醫學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甘肅省口腔疾病研究重點實驗室和4位國際牙醫師學院院士,為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化工學院、電氣工程學院乃至西北民族大學每一個學院,師資隊伍建設、實驗教學條件、人才培養水平等都不斷得到提高,產學研結合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服務國家戰略和民族振興的能力不斷進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等重大項目申報中捷報頻傳。

文化興則國運興,科技強則國家強。穿越歷史的滄桑巨變,回首西北民族大學的奮進歷程,每一個腳印、每一步前進,都閃耀著西北民大十八萬各族學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現代化高水平大學”不懈奮斗的時代光芒。

共克時艱 彰顯西北民大人責任擔當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洶涌澎湃。

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

七十載砥礪奮進,盡管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但西北民族大學以“志存高遠、奔流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為核心的精神始終未曾改變。

2020年1月底,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兇猛襲來,讓庚子鼠年的這個春節,注定不平凡,注定會被人們銘記。

面對這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開辦醫學教育70年的西北民族大學快速響應,主動作為,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和人才優勢,先后派出六批共32名醫護人員跟隨甘肅援鄂醫療隊馳援武漢,以一顆民族高等教育的初心和醫者仁心,在抗疫一線譜寫了一曲曲逆行者之歌。

方巖,西北民族大學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醫生,也是甘肅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重癥救治組隊員。從1月28日出征武漢到3月21日平安返蘭,方巖度過了令他終生難忘的54個日夜。方巖說,他之前從未到過武漢,也從未想到會以這樣的方式與武漢相遇,但他不后悔這樣的相遇,感念相遇在一起患難與共、同心戰疫的日日夜夜。作為一名西北民大人、一名醫者,能在國家需要、人民需要的時候白衣執甲,挺身而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最前線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這輩子值得!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西北民大人一直都在。他們中有抗擊過非典的51歲老將,也不乏初出茅廬的新兵,還有孩子剛滿1歲的新手媽媽,面對疫情,他們有著共同的身份—民大醫學人。

“我是黨員,也是重癥醫學專家,關鍵時刻就應該沖鋒在前……”

“我有20年的呼吸內科工作經驗,我主動請纓前去支援……”

“我沒結婚,沒有后顧之憂,讓我去……”

一份份言辭懇切的請戰書,一枚枚義無反顧的紅手印,一個個可敬可親的民大人,都是西北民族大學踐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最生動的詮釋。

與此同時,以生物工程與技術國家民委重點實驗室的研究為技術支撐,由西北民族大學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研發的動物血清系列產品,在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研究和生產中獲得70%以上的訂單,為抗擊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武漢市協和醫院西院區,西北民族大學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護士長楊曉娜面對家中親人去世,只能將歉疚和悲痛化作堅持的力量,繼續堅守在戰疫一線;在寧夏第四人民醫院,西北民族大學醫療系1994屆校友周瑋臨危受命,作為寧夏呼吸病學專家第一時間進駐醫院指導臨床診療工作;在甘肅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線咨詢平臺,由學校附屬醫院40名醫生組成的專家組率先入駐,為市民提供在線咨詢,就醫問診;在校園及家屬區的各個角落,由學校625名教職工組成黨員突擊隊和志愿服務隊,主動配合社區全面落實防控措施;在蘭州和武漢兩地,由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與武漢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聯手創作的抗疫主題歌曲《平凡的守望》,以跨地跨校協同合作的方式,用歌聲向默默奉獻在戰“疫”一線的全國千千萬萬城鄉社區工作者表達誠摯謝意和崇高敬意……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總有人用平凡成就偉大。”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民大人戰“疫”攻堅、逆行出征的使命擔當,更看到了民大人不懼生死、無悔奉獻的家國情懷。

美美與共 譜寫新時代團結和諧交響

扎根西北,堅守初心,如腳下的黃土地,在廣闊天地中耕耘希望;

奔流不息,砥礪前行,如澎湃的黃河水,于沃野千里中團結奮進。

黃土地與黃河,如同西北民族大學的精神象征,既扎根隴原大地,又奔赴天南海北。2020年6月14日,在西北民族大學70周年校慶倒計時100天暨校旗傳遞活動啟動儀式上,校慶吉祥物“石榴娃”正式亮相。小西和小北兩個“石榴娃”手牽手向前奔跑的形象,寓意各民族師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這正是西北民族大學各族師生朝著“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目標攜手奮進、努力奔跑的形象寫照。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也是民族院校必須承擔的時代使命。建校70年來,作為在共和國晨曦里誕生、流淌著紅色基因的民族高校,西北民族大學始終與黨和國家事業,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堅守鑄魂育人的使命初心。學校兩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稱號,三次被甘肅省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先后榮獲國家級語言文字工作示范學校、國家西部大開發突出貢獻集體、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北民族大學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大力推進“五個認同”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體系、研究體系、教育體系建設,制定實施方案,成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工作處,組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院,籌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與此同時,學校注重發揮區位和學科專業優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等課程,在“涼州會盟”的白塔寺、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紀念館和青海貴德等地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研究基地,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度融合,培養堪當“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大任的時代新人,努力將學校建設成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基地。

課堂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架起了各族師生傳承創新科學文化知識的時代橋梁,一批批棟梁之材從這里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校園里,科技文化節、民族文化節、社團文化節等“一院一節一特色”校園文化活動,深入闡釋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精髓;公寓中,各民族學生共居共學共享的“嵌入式”生活環境為青年學子提供了更為廣闊的交往交流交融空間,成為西北民大最美的“風景線”;校園外,一支支田野調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隊伍走到改革開放前沿、走進脫貧攻堅一線,在服務社會中感受黨領導各族人民艱苦奮斗,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生動實踐……

七十年櫛風沐雨,七十年春華秋實。

今天,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十八萬各族學子與西北民族大學相遇、相知、相守,各行各業都閃現著西北民大人奮進拼搏的身影。每一個石榴娃,都是西北民族大學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培育出的豐碩之果,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跟隨母校共同成長,也傳承并發揚著母校精神,更與母校一起,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現代化高水平大學的道路上篤定前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砥礪奮進,同筑新時代的榮光與夢想……

猜你喜歡
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我的大學,我來啦!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16
大學求學的遺憾
訂正里的大學問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工大學人
考上大學以后悔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semm亚洲国产| 激情午夜婷婷|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久久久亚洲色| 中文字幕 91| 亚洲天堂高清| 色有码无码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99精品免费在线|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无码人妻免费|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 欧美日本中文|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 亚洲第七页|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亚洲床戏一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网久久综合| 在线色综合|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亚洲福利网址|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青青草91视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九九|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亚洲成网777777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不卡在线看|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jizz国产在线| 欧美精品二区|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操操操综合网|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91网在线| 久久a级片|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免费 国产 无码久久久|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91国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