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芬
重慶市南川區河圖鎮中心小學校
創新一直都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社會要想發展,就必須不斷的進行創新,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更是首當其沖。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就需要不斷的探索和追求,在日常的教學中去挖掘更多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從而推進小學語文教學事業的不斷發展。
由于小學生對社會的認知較為淺薄,其對文字所描繪的世界無法進行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來輔助教學。[1]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這些教學媒介,能夠刺激學生們的感官以及認知能力,使原本抽象的事物變得更具體,這樣會調動學生們求學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與創新欲,從而達到教學過程高效與優化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文時,由于語言優美、內容詳實的一篇課文,按照海水、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為我們展現了西沙群島的美麗,因此要想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到課文所描述的美麗畫面,就必須借助一些現代化的科技設備來輔助教學。比如,在講到“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和海底的珊瑚這兩段時,教師可以給同學們展示海水和珊瑚的圖片,有了實物進行對照,學生在閱讀時就能在腦海中形成畫面。再比如,講解到魚在珊瑚叢中成群結隊穿來穿去和“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這一段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視頻,為學生更加生動的展現西沙群島的魚鳥數量之多,也從側面讓學生能夠更容易的理解課文中所說的“富饒”。利用學生自己的直觀感受,將學生更好的帶領進課文要表達的意境當中,使教師可以更好的展開教學。
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大部分課堂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組織形式相當死板,在教學模式上也只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卻需要通過自讀自悟、討論以及互助的方式來加深知識的印象,啟發討論式正好滿足了教學需求。
例如,在學習《落花生》一文時,要讓學生明白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并不能直接告訴學生,而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討論,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領悟到文章要表達的思想。如,講到文章中“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這一句時,教師不應該馬上接著講解后文,應該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在討論過程中鍛煉自己語言組織和表達的能力。而且通過討論過程中聽取別人的意見,也能開闊自己的視野,鍛煉思維。再比如,講解到文中“父親說:“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這一句時,教師可以以此句為引子,去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對比,讓學生自己總結出花生的果實狀況和文中提到的有何不同,學生思考討論出來之后,教師再以“小”的花生果實擴展到“大”的人生道理。這樣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不僅使其創新能力得到提升,而且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非常活潑、生動、有趣,使學生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還掌握了新的學習方法。
教師的教學語言風格是教學創新的重要標志,教學語言充分反映了教師的口頭表述能力,因此,在創新教學的過程中,教學語言是最直接、最外在的感知因素。對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進行創新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需要不斷探索與追求,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摸索與完善。[2]
例如,在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時,教師應該根據文章體裁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法,該篇課文是用擬人手法寫的一首科普詩歌,因此在教學上就要求教師運用生動的體態語言和有聲語言,去讓學生感受到個性鮮明、多姿多樣的教學課堂。比如在講解“蒲公英媽媽準備了降落傘,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風輕輕吹過,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這一段時,教師應該用手去模擬風吹拂蒲公英的狀態,然后用很輕柔的語氣去朗讀這一段的內容,讓學生從教師的體態語言和有聲語言中去體會風為蒲公英傳播種子的過程,使死板的文字變成豐富的畫面出現在自己的腦海中。再比如,講解“豌豆媽媽更有辦法,她讓豆莢曬在太陽底下。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著跳著離開媽媽。”這一段時,重點抓住“炸”和“啪”兩個字,用比較歡快、熱烈的語言去讓學生感受情緒,讓學生能在這種歡快有趣的氣氛中學習到新知識。
教學質量關系到學生的實際價值,影響著學生未來的發展,教育者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創新與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前進與發展。為了加大小學語文教學創新的力度,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無私奉獻、恪盡職守,讓學生不再將學習看作一種負擔,而是一種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