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聯亞
重慶市南川區水江鎮寧江小學校
目前由于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不斷弘揚發展,使得國學教育內容開始出現在課堂上,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逐漸融入人們對國學內容的理解,但是這種片面的學習方式不能為學生帶來關于國學教育更深層次的學習,課堂教學的簡單代入不足以引起學生對國學的重視。因此,為增加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傳承國學經典,就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式,為加強國學教育做準備,將國學融入課堂,帶領學生更好的了解國學。
現代教學中,增強學生的美學教育也是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的目標,語文學科又是所有小學學科教學中最能體會審美意境的教學科目,而語文科目中最能進行美感培養的則是語文學科中的國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促進審美教育和國學教育相結合,體會語文課堂中的“氛圍美”“教材美”,在審美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習國學的引導,讓學生產生國學興趣,從小樹立起學習國學的意識。
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惠崇春江晚景》這首詩,學習這首詩的時候怎樣體會詩中的美感,需要教師在備課時細細琢磨。讀詩歌,首先要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尤其是中國的古詩,對仗工整,格式嚴謹、讀起來朗朗上口。然后要體會詩歌的意境美,“竹外桃花三兩枝”,僅僅只有七個字,卻將春天的無限活力深深透露,下一句“春江水暖鴨先知”,又描寫出了一幅“鴨嬉戲”的畫面,將早春時節鴨子迫不及待戲水的場景躍然紙上,教師在教授這首詩的時候就要著重分析,將古人對于文字的熟練運用進行詳細解剖,在體會詩歌的美感中激起學生產生學習國學的興趣,增強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學習國學的主動性。
小學階段的國學教育應該立足于課堂,教師應該創設多種教學情境,將國學教育以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導入,從多角度多方面的引導學生,對于國學經典進行品讀,在讀懂文章后,用心去體會文中深意,了解詩歌古文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生活遭遇,才能感同身受,想象出古文詩歌被創作出來的畫面。[1]
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中,其中的《暮江吟》這首詩是白居易的寫景佳作,詩人從日頭西沉寫到新月東升,運用對比的方式描繪自然中的神奇,表達了自己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也通過寄情于景,表達出作者的情思。像這種古詩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就應該去找一些古詩相對的朗讀音頻,通過聽音頻輔助學習教材,讓學生閉眼體會詩中作者想表達的意境,“一道殘陽鋪水中”,這樣美的詩句放在課堂教學中,緩解了課堂的緊張氣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根據這首詩進行命題寫作,可以以這首詩為背景進行創作,通過改編小故事,重述作者寫這首詩的情境,或者進行具體的描寫,在寫作中鍛煉了學生文筆,也將國學教育深深的刻畫在學生的腦海中。
課堂教學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學方式,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刷新教學理念,不斷學習,對自己的知識儲備量進行擴大,隨時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解答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的疑問。教師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積極開展國學方面的學習活動,在引領學生學習國學的時候也要賦予國學新的時代意義。[2]
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夜書所見》中,“蕭蕭梧葉送寒聲”這句詩,寫的是落葉飄飛,但是在其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秋風瑟瑟的情景,詩歌的表達不是那么的直白,但是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是詩歌的魅力所在,這也是國學的魅力所在。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新的教學方式,不再是逐字逐句的表達,而是通過主線的串聯“落葉—風聲—兒童捉促織—夜深籬落”的情景主線,引導學生背誦與之情景相關的古詩,帶出這節課的內容,在學習詩句的時候,了解葉紹翁的生活經歷,這首詩所在年代的社會背景,最后進行多層次的解讀,突出作者客居他鄉的落寞之感。
為使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達到學好國學的效果,教師應該將國學教育貫穿于學生學習語文的整個學習過程。教師不僅要摒棄國學教育中的糟粕,更要幫助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上課時依靠教材卻不局限于教材,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學生對于國學的了解,強化國學的影響力,推動學生實現對于國學的知識需求,鼓勵學生不斷學習國學,激勵學生創新方式,發揚國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