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連英
河北省館陶縣幼兒園
德育自始至終都在幼兒園的教育中占有相當比重,這不僅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幼兒在其年齡階段所必須積累的人生經驗。盡管幼兒的年齡較小,但他們的思想意識具有十分明顯的可塑性,其自身對外界行為和事物的接收也十分開放。因此,對其意識形態和行為模式進行有效引導,不僅能夠為其后續的成長帶來有益影響,同時也能夠起到良好的啟蒙作用。
就幼兒園階段的幼兒來講,其在學校的日常生活大多是以學習和游戲為主,并且這兩者都涉及到幼兒之間的交往和溝通,因此也能夠推動德育的有效滲透,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對幼兒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以及性格進行積極培養。首先,教師可以將德育的有關知識融入到日常游戲中,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取向設計出趣味性的群體活動,并以此為基礎,為幼兒講解游戲的基本規則和步驟,讓幼兒學會按照規則去展開實踐。同時,教師要在游戲中鼓勵幼兒互相幫助,要對可能出現的爭搶,打鬧,以及言語羞辱等等行為進行制止,并且要給予做出這些行為的幼兒以批評和指正。此外,教師要引導幼兒養成正確的行為模式,比如文明禮貌,樂于助人,要讓幼兒懂得分辨對錯,辨別為人處事的是與非。其次,教師也應當就學生在游戲以外的日常行為進行指導,包括勤洗手,節約水資源,懂禮貌,主動打招呼等等。[1]
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教師傳授基礎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教師進行思想滲透的動力來源。因此,教師應當將與德育有關的內容融入到各科的教學當中,與不同學科的基礎知識相結合。以語文課堂為例,教師可以在引導幼兒背誦詩歌的過程中,為幼兒講解詩歌的背景故事,讓幼兒理解詩人的思想情感,傳遞民族氣節和優秀文化。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在音樂課堂上,為幼兒介紹愛國歌曲,傳遞愛國情懷,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對自身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并且,教師也可以在勞動課上,引導學生進行手工勞作,讓學生理解熱愛勞動,不辭辛勞的具體內涵。再者,教師也可以將生活中的節日融入到課堂上去,通過不同節日的主題,為學生介紹優秀的傳統文化,例如清明節,重陽節,端午節等等,讓學生懂得尊重長輩,敬畏歷史。[2]
教師和家長都是陪伴幼兒成長的重要主體,因此德育要想真正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就必須兼顧到學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對此,教師應當加強同幼兒父母的聯系和溝通,可以召開家長會,也可以建立班級群,及時與家長對接幼兒在學校的信息,讓家長明確幼兒在學校的實際情況。而家長也應當提高自己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日常教導子女的時候,也應當注重自身的言行,要給予他們以積極且正面的示范,并且要適當為幼兒分配家務,讓幼兒懂得分擔實際的責任。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設計家長和幼兒共同參與的游戲或者是實踐活動,讓幼兒能夠在父母的陪伴下進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冒險,這樣不僅可以讓幼兒感到更多的溫暖和關懷,同時也可以讓幼兒更加有勇氣去嘗試新的事物。
幼兒園階段的幼兒年齡較小,他們對外界事物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著對他人行為的模仿,而教師作為幼兒在幼兒園時期接觸最為密切的主體,也應當重視對自身行為的改造和優化。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認真學習德育的相關內容,同時也應當以身作則,在日常教學和日常生活中,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跟隨自身的步伐,一起進步。
在幼兒園教育中滲透德育是合理且必要的,這是塑造幼兒正確價值觀的應有之策,也是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在具體滲透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主觀和客觀上共同落實德育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并且要認真分析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實際情況,把握好德育的時機,從幼兒成長的不同層次入手,推動其學習,生活和游戲的共同進步。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與時俱進,在觀察和分析幼兒行為的過程中,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