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英杰
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柏各莊鎮初級中學
在初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一個任務就是為學生營造一個氛圍合適的課堂環境,然而現實的教學氛圍常常事與愿違,不是輕松愉悅學生積極參與互動的,反而是幾乎無人互動學生興趣缺缺且注意力分散的情況。這種現象的發生主要是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不能在課堂中發揮主體地位,在長時間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喪失對化學學習的熱愛,在缺乏興趣的情況下逐漸不能對枯燥無味的化學知識集中注意力。針對這一問題發生的原因,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入趣味性教學實驗,讓學生不僅僅再作為課堂的“客人”,而是作為課堂的“主人”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不僅讓課堂效率得到提升還能在趣味性實驗的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學生在對事物有興趣的情況下才能將其做好,一節課開始時,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教學內容上,而要達到這種效果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對自己要講解的內容產生興趣。這就對教師導入新課的方式產生了要求,必須具有趣味性。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師在新課導入時可以通過具有趣味的小實驗激起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思考產生化學實驗現象的原因,并在教師的指引下積極主動地進行下一步的探索。
例如,在《認識化學變化》一章中的《物質燃燒的條件》的新課導入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的開始為學生演出“燒不壞的手巾”的小實驗。教師可以提問“大家見過燒不壞的手巾嗎?”,通過這句話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繼續問“那到底要怎樣做才能燒不壞呢?今天老師就給大家演示一下!首先把手帕放在水里泡一泡,然后把之前沾滿水的手帕放進酒精里,然后我們把手帕點著火!看到了嗎?奇跡發生了!手帕依然完好無損!那么大家思考下這是為什么呢?”。通過一個趣味的化學實驗,讓學生知道物質燃燒是有條件的,不僅要自身可燃,還需要氧氣并達到著火點才行。讓學生在充滿好奇的充滿學習欲望的情況下開始一堂化學課的學習。
在初中化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擺脫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綜合化學素養出發設計教學內容與方案。初中化學作為一門實驗性較強的自然科學學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趣味性的化學實驗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相關理論的產生,讓學生在親自動手演示的過程中對化學知識進行探索,提高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性,從而可以起到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完成以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到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體的課堂的轉變,從而更好的完成提高學生的綜合化學素養的目標。
例如,在《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做“火山爆發”的實驗,從而讓學生了解與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發生的條件與狀態。首先讓學生用燒石膏與水捏一個頂部留有小坑的小山,等晾干后,依次在坑內放入沙、火藥、重鉻酸銨、高錳酸鉀、過氧化鈉以及重鉻酸銨的混合物,在高錳酸鉀周圍放重鉻酸銨的粉末,并加入一定量的甘油。等待一會就可以看到紫紅色火苗的噴發,然后立刻就能看到綠色的“火山灰”,就像是火山爆發一樣。通過整個實驗過程的制作與實驗現象的觀察,讓學生在趣味實驗的過程中牢牢記住氧化還原反應的條件以及相應的實現現象,達到讓學生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初中時期的教學內容都比較基礎,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學生生活的能力技巧以及對于社會的適應性。教師在化學課程講習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趣味性的化學實驗將化學導入學生的平常生活中,讓學生明白這門學科的知識是有用的,是與日常情景貼合在一塊的。同時,利用與平常生活相聯系的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實驗,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擅長探索的習慣,讓學生在平常生活中自主的完成與化學相關的科學探索,從而真正的實現塑造學生的綜合化學素質的目標。
例如,蔬菜是飯桌上不可缺少的食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家后自己對蔬菜中的維生素C進行實驗。將少量的團粉與開水攪拌成團粉溶液,然后加入幾滴碘酊,團粉溶液的顏色就從乳白色變為了藍紫色。然后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幾片青菜葉柄中的汁液,然后不斷地進行攪拌,就會觀察到藍紫色的溶液又變回了乳白色。這就是維生素C在作怪。通過平常生活中簡單的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對于化學科學知識的探索,提升學生的綜合化學素質。
趣味性化學實驗在本學科教學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教師在初中化學的教授中要改善單一的教學模式,利用趣味性化學實驗輔助化學的課堂教學。首先,通過趣味性化學實驗進行新課的導入,為化學教學課堂的開始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激情與探索精神。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趣味性化學實驗幫助學生理解與鞏固化學知識,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趣味化學實驗將化學與生活連接在一起,讓學生在平日生活中保持對化學科學知識的探索精神,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化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