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啟康
廣西南寧市馬山縣林圩鎮甘豆小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想要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要改變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行不斷的調整創新,力求教學方式能夠在最大限度上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比較的刻板,小學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較弱,想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只能一步步地進行引導,將抽象的知識變的具體直觀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教學時要為學生制定符合學生愛好的教學計劃,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引導學生不斷進行自主學習的探究。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制于本身的認知限制,在學習一些邏輯思維比較強的知識時很難對知識的本質進行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效率就無法得到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簡單化,學生通過更加直觀形象的方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夠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思維邏輯能力。[1]創設教學情境是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較頻繁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通過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同時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加法與減法》這一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的購物情境,在情境中不斷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引導。教師可以通過一個問題作為情境創設的開端:“同學們,大家平時和父母去超市的次數多嗎?你們知道超市中的那些食品都是多少錢嗎?”同學們都說不知道,教師借此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收銀員與顧客的角色創建。教師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進行劃分,讓學生一人為顧客,一人為收銀員,讓學生對自己身邊的物品進行自由的定價,讓學生自由地買賣。在這個過程之中學生不斷的反復重復加法與減法的計算方式,引導學生進行不斷的探索研究,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階段正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地最佳時期,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時刻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情況。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問題設置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獨立地探究,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問題的設置要富有引導性,教師通過一步步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究欲望,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2]教師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充當的是一位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探究,通過學生獨立探究學習到的知識記憶的會更加持久。
例如:教師在教授學生學習《正方體表面積》這一節課的內容時,教師通過問題的提問進行教學的引導“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正方體嗎?如果我想要知道一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我該怎么計算呢?”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針對教師的問題進行交流探討。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觀察學生的動向,在學生對問題感到困惑不解時要及時進行引導“如果大家不知道該怎么計算,我們也可以親自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親自感受一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什么”。學生通過長方體的制作能夠清楚地觀察到長方體的表面積具體是指的哪些部分,同時通過動手操作的形式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更加的高漲。在教師一個個問題的引導之下,學生慢慢地學習到長方體表面積計算的方式,通過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動手實踐的過程,學生不斷地進行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師較為常用的一種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方式,教師的教學設計要能夠具有小組合作探究的意義,學生通過小組之間的討論交流能夠不斷提高自身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個性,不斷地從他人身上吸取學習的優勢方法,完善自身的數學學習思維。
例如:教師在進行《統計圖》的學習過程中,教學內容要求學生要能夠進行統計圖的繪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進行劃分,要求學生對自己日常家中使用的塑料袋個數進行匯總整理,以統計圖的方式呈現出來。小組中的成員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劃分合作,每一位成員在繪制的過程中都能夠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引導學生自身能力的不斷提高。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是促進進行數學學習的重要動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把握教學方式的使用,力求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完善自身的邏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