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波,張衛杰,田文勇,陳 琛
(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陜西 周至 710400)
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陜西秦嶺中段北坡,總面積56393 hm2,動植物種類豐富,是保護以金絲猴為主的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保護區,同時肩負著保護黑河水資源涵養地的使命[1]。108國道貫穿保護區,將秦嶺大熊貓走廊帶人為的切分,使該區域成為大熊貓種群交流研究的熱點地區[2],近年來隨著對該區域生物資源調查研究的深入,保護區逐漸認識到昆蟲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昆蟲物種豐富度不僅可以間接反映其他物種生物多樣性[3]、評價生態環境質量、提供大量可供開發的重要生物資源[4],還是維系自然生態平衡的重要成員和協調者。此外,部分林業害蟲對森林生態平衡也有一定的破壞作用。目前對周至保護區尤其常年存在人為干擾的108國道貫穿區域昆蟲資源的研究未見報道。鱗翅目(Lepidoptera)昆蟲是保護區的常見類群,其幼蟲一般為植食性,大部分屬于林業害蟲,其成蟲又以華麗的鱗翅備受世人追捧,開展鱗翅目昆蟲種類調查研究,旨在為保護區開展昆蟲資源調查、開發利用、害蟲監測、防治等提供參考。
調查區域位于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段的板房子保護站轄區內,地理坐標介于北緯33°42′35″~33°48′59″,東經107°53′49″~108°5′32″之間。林區面積約15075 hm2,海拔在1100~2450 m之間,是保護區林地面積最大的區域,南達秦嶺主梁與佛坪、寧陜接壤,是西安的南大門,108國道貫穿整個轄區(圖1)。該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響,區內氣候呈現冬冷夏涼、溫涼濕潤、溫差較小的特點,主要植被類型為常綠闊葉林、溫性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圖1 調查區域位置
2018年5~8月份,在調查區域對鱗翅目蝶類昆蟲進行采集。選取白天蝴蝶活動較活躍的時段進行網捕,用三角紙袋收集蝴蝶并制作成標本待鑒定。調查線路有:秦嶺梁老路、鐵廠溝、五畝溝、廟溝、正南溝和后溝,海拔在1200~2150 m之間。
2018年6~7月間分別在研究區域的板房子鎮長坪(北緯:33°46′53″,東經:107°58′32″,海拔1320 m)和108國道秦嶺梁區域(北緯:33°44′10″,東經:107°58′28″,海拔1972 m)采用燈誘的方法誘捕蛾類,誘集燈為250 w汞燈,幕布選用2 m×1 m的白棉布。為鑒定方便和采集標本的完整,大小蛾子分開采集,大型蛾類裝于三角袋中,小型蛾類用乙醚毒瓶收集。誘集時間一般在晚上20:00~23:00,兩個地點各誘捕4 d,總計誘捕8 d。蛾類以采集種類為主,制作成標本待鑒定。
3.3.1 標本采集
所用的采集工具有毒瓶(乙醚)、鑷子、放大鏡、三角袋、可伸縮性捕蟲網、GPS定位儀、250W汞燈、白化纖布等。在采集過程中記錄每個采集標本的采集信息(采集時間、采集地點、采集人、海拔和經緯度)。
3.3.2 標本制作與保存
制作工具包括昆蟲針、大頭針、三級臺、展翅板、泡沫板、鑷子等,采回的鱗翅目昆蟲標本用展翅板展翅,針插好的標本自然晾干后存放到標本盒中。
3.3.3 標本鑒定
根據《陜西省經濟昆蟲圖志:鱗翅目:蝶類》《中國蝶類志》《中國蛾類圖鑒》等鱗翅目昆蟲(蝶類和蛾類)有關的分類專著、鑒定圖冊[5~8]對標本進行鑒定。
Menhinick 物種豐富度指數(ds):ds=G/Ns1/2
(1)
式(1)中:G為各科的物種數;Ns為各科所包含的個體數之和[9,10]。
通過對調查區域鱗翅目昆蟲的采集、鑒定。結果表明:該地區蝶類昆蟲較為豐富,共采集蝶類578頭,分屬于6科36種(表1)。從種類來看,蛺蝶科種類最多,有20種,占總種類數的55.56%;其次是粉蝶科有7種,占19.44%;灰蝶科和喙蝶科最少,各有1種,均占2.78%。從各種蝶類的個體數量來看,蛺蝶科數量也是最多,有376頭,占總個體數的65.05%;其次是粉蝶科105頭,占18.17%;再依次為眼蝶科38頭,占6.57%;喙蝶科37頭,占6.4%;灰蝶科數量最少有7頭,占總個體數量的1.21%(表2)。

表1 鱗翅目蝶類昆蟲名錄及數量
從Menhinick物種豐富度指數ds來看,在科級水平上,Menhinick 模式分析的物種豐富度指數 (ds ) 排序依次為:蛺蝶科>眼蝶科>粉蝶科>鳳蝶科>灰蝶科>喙蝶科。蛺蝶科物種豐富度指數 (ds) 最高,為 1.03,依次是眼蝶科、粉蝶科、鳳蝶科和灰蝶科,物種豐富度指數分別為0.81、0.68、0.52和0.38;喙蝶科物種豐富度指數最低,為0.16(表2)。

表2 鱗翅目蝶類昆蟲種類數量比例、Menhinick指數統計
由表3可知,經燈誘采集到的蛾類昆蟲分屬于11科45種,從種類數量來看,尺蛾科種類數量最多,有10種,其次是天蛾科8種,再次是燈蛾科7種,大蠶蛾科、鉤蛾科和毒蛾科種類最少,各有1種。

表3 鱗翅目蛾類昆蟲名錄
根據調查結果初步表明,周至自然保護區108國道貫穿區域鱗翅目昆蟲蝶類有6科36種,蛾類11科45種,蝶類昆蟲中蛺蝶科數量最多,且種類最為豐富,在燈誘蛾類時,由于燈誘到的昆蟲數量龐大,因此調查中蛾類主要以收集種類為主,依然能夠反映出種類最多的尺蛾科昆蟲在該地區較為豐富。此次調查選擇的區域常年存在人為干擾,過往車輛的尾氣、噪音等影響,再加之保護區地形和生境復雜,致使采集到的標本種類有限,但隨著這項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相信會采集到更多的昆蟲標本。眾所周知,鱗翅目成蟲吸食花蜜有傳粉的作用,但它們幼蟲的植食性對農林業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但從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的角度上,其不可或缺。部分蝶類甚至已成為觀賞及經濟昆蟲,具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同時蛾類昆蟲群落組成可充當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和環境監測的重要指標[11],因此進一步加強對鱗翅目及其他類群昆蟲的調查研究,有助于了解自然保護區的生物資源和環境狀況,進而開展更有針對性的資源保護工作。
(1)加強108國道貫穿區域的生境保護和生境修復。棲息地喪失、人為切割和退化及寄主植物的過度人為利用是威脅鱗翅目昆蟲持續生存的主要因素。目前很多鱗翅目昆蟲的寄主還未被了解,因此保護物種棲息地的生態環境是保護其種群的關鍵。
(2)開展昆蟲資源專項調查研究。昆蟲資源作為保護區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相關研究工作較少,因此開展昆蟲資源專項調查研究有助于進一步充實保護區本底資料。
(3)加大昆蟲資源開發力度。絕大多數蝶類昆蟲和部分蛾類(如:大蠶蛾科)都具有觀賞價值。隨著對周至保護區昆蟲資源的進一步調查研究,將會發現更多的資源昆蟲,因此可以將資源昆蟲進行綜合開發,充分發揮資源昆蟲在當地經濟發展、科教宣傳、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4)建立林業害蟲監測防治機制。鱗翅目昆蟲在幼蟲期的植食性,給農林業帶來極大威脅,一般情況下不會造成大面積的危害發生,但是一旦發生,會造成暴發性的危害。因此,應建立林業害蟲發生監測機制,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
(5)加強動植物資源保護宣傳工作。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廣泛宣傳國家有關野生動物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保護物種資源的重要意義,使人們更進一步提高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
致 謝:感謝陜西省動物研究所陳川研究員和寧碩瀛助理研究員在昆蟲鑒定方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