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鹍,翟 康,陳科峰,李秋華,徐憲根
(1.常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江蘇 常州 213022;2.江蘇常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022;3.常州市生態環境監控中心,江蘇 常州 213022;4.常州市溧陽生態環境局,江蘇 常州 213000;5.常州濱江經濟開發區化工產業管理局,江蘇 常州 213000)
黨中央國務院、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2016年以來密集出臺了包括《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行動計劃》《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試點工作方案》《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對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做了全面科學部署,要求系統推動實施長江大保護工作[1]。
常州地處長江經濟帶江蘇段中部,沿江岸線有18 km,長江資源格外寶貴,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大戰略和決策部署,常州市政府制定出臺了《關于深入推動常州市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實施方案》《長江經濟帶(常州沿江地區)生態優先綠色轉型發展規劃(2018-2035年)》等文件,明確了沿江地區綠色發展的實施路徑,確保了長江大保護綠色發展各項工作任務責任到人[2]。
提升沿江產業功能,大力推進轉型升級重點工程,對保留優質企業提標改造。目前,實現了光伏智慧能源、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兩大特色產業,保持了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醫藥及醫療器械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新興產業持續增長,成為國內知名產業高地,形成了特色創新產業集群。
開展沿江重點區域環境整治,打好了“散亂污”企業專項整治、化工企業環保專項整治、大氣污染防治攻堅三場戰役[2,4]。連續開展了三輪化工行業整治提升,累計關停并轉化工企業70多家,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500多家,整治提升1300多家,組織化工園區“凈味行動”,打造無異味化工園區,成為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對長江沿線整體開展生態修復建設工程,完善城鎮功能,圍繞城鎮核心區,建設骨干交通網絡、生態景觀廊道,完善服務功能和基礎設施。全力推進沿江“1357”生態工程,完成5 km生態廊道項目建設,魏村水源地保護區75畝公益綠地覆綠,其中水源地護水舉措在江蘇全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推進會上得到肯定和推廣。
為切實保護和改善長江生態環境,進一步摸清長江沿岸用地變化基礎情況,本文擬對長江沿岸1 km基底開展調查研究。長江常州段岸線總長18 km,沿岸內陸1 km西部主要為孟河鎮轄域,中部、東部、錄安洲區域為春江鎮轄域。沿江的產業總體以化工新材料為主,基本位于轄屬的濱江經濟開發區內。
調查工作將沿江1 km區域按250 m×250 m格網進行劃分,通過2013年、2016年和2019年3年的遙感影像比對、統計分析地塊性質變化、無人機現場調研等方式開展調查工作。調查格點變化情況分為正向變化與負向變化,其中,正向變化格點內地塊變化情況主要為房屋、碼頭拆除并退回生態用地;負向變化格點內地塊變化情況主要為耕地內房屋建設、擴建以及廠區擴建等生態用地建設。
2013年至2016年三年間,正向變化區域有13處,負向變化區域60處(見表1和圖1),生態用地增加的區域比較零散,面積也較小,呈自然發展的現象,經過對實地的調研發現,這些零散區域是主要是零星建筑用地拆除、個別企業關停等,而負向變化區域數多達60處,變化面積為19萬m2,分布也極其零散,經過對實地的調研發現,這些零散區域更多是無需發證的小規模建筑物;2016~2019年正向變化區域達到20處,負向變化區域24處(見表1和圖2),生態用地面積增加達到13萬m2,相對集中,經過對實地的調研發現,這些生態用地集中在上游區域的村莊拆除和飲用水源地的碼頭拆除,生態用地面積減少達21萬m2,也比較零散,主要分布在農田地區。

表1 常州市沿江1 km范圍用地變化情況

圖1 2013~2016年研究區用地損益變化情況

圖2 2016~2019年研究區用地損益變化情況
總體來看,2013年以來,沿江區域正向變化格點20個,正向變化涉及面積13萬m2,主要分布在沿江西部區域孟河鎮內農業區;沿江區域負向變化格點84個,負向變化涉及面積40萬m2,主要分布在沿江西部區域孟河鎮內農業區和沿江東部春江鎮內濱江工業區。就正向變化來看,第一個3年變化面積是第二個3年的0.9%,而網格數是0.65倍;就負向變化來看,第一個3年變化面積是第二個3年的91.6%,而網格數是2.5倍。
也就是說,正向變化和負向變化均呈現集中化、規?;l展。分析其原因,常州市長江大保護工作呈現集群性效應,一方面是生態用地集中發展,如有規劃性地拆遷村莊和碼頭,另一方面建設行為也控制在集中式規?;哪J较逻M行,如控制了江心洲等重點地區建設行為。但同時也存在非重點控制區域無序發展的情況,如中上游一般農田地區的零星小建筑的增長。
正確把握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的關系。切實筑牢生態底線,著力破解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難題,加快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改善、水環境質量改善、土壤污染防治和人居環境基礎設施提升,高質量建成具有自主特色的生態環境新格局。
沿長江-夾江100 m沿岸生態保護廊道建設,以生態保育、濕地涵養、科普教育、濱江觀光為核心景觀功能特色。提升入江河流水質,長江沿線整體開展生態修復及土壤風險管控與修復整治??刂普{整岸線功能布局,加大保護區和保留區岸線保護力度,建設生態隔離帶,加強江灘濕地資源保護,實施長江岸線和洲島岸線開發總量控制,逐步增加生態岸線,有效保護岸線原始風貌。
正確把握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的關系。以生態保護修復優先的倒逼機制為動力,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通過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重整產業布局,從根本上保護生態環境[3]。
嚴守長江生態紅線,積極推進沿江岸線低效化工企業騰退,實施化工產業綜合評價機制,制訂實施沿江化工企業鼓勵搬遷政策,逐步關停搬遷沿江1 km低效污染企業。
常州市應充分把握長江大保護戰略契機,牢固樹立“長江大保護”常州先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18 km長江岸線生態保護提升全覆蓋為抓手,及時分析沿江用地變化動向,嚴防“化工圍城”等現象蔓延擴散,把保護長江水質安全、生態修復、環境治理、打造沿江綠色轉型作為重要任務,讓長江兩岸不但增添綠色,更帶來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