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評,任文元,黃興亮,張 健,李 沛,黃 唱,潘家昇
(福建省林業勘察設計院,福建 福州 350003)
南平市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體工程項目人工商品林贖買,是PPP模式下林業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與林業的經濟效益協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突破[1]。建甌市作為重點林業縣市,關于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體工程項目人工商品林贖買定價主要以委托有資質的森林資產評估機構和政府定價作為交易參考價。通過比較分析評估價、指導價和最終成交價差異,分析建甌市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項目人工商品林贖買定價策略及合理性。提出關于商品林贖買政策及定價的幾點建議,旨在為贖買政策改進與實務操作提供參考。
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開展生態公益林布局優化調整工作的通知》(閩政辦〔2014〕160號)《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林業改革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九條措施的通知》(閩政〔2015〕27號)和《南平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全面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南政辦〔2017〕19號)文件精神,南平市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項目被列入全國18個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重點項目之一,總投資215億元,其中:自籌資金45億元,申請國家開發銀行貸款170億元,建設規模469萬畝,涵蓋南平10個縣(市、區)和省屬市管國有林場,包括集約人工林栽培144萬畝,現有林改培244萬畝,商品林贖買面積81.5萬畝,以及在現有林中發展林下經濟2.6萬畝,將該項目打造成林業領域額PPP示范項目[1~3]。
建甌市以生態建設為導向,以“生態得保護、林農利益得維護”為目標,統籌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生態優先,兼顧效益,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經營管理模式創新改革,加快林分和樹種結構調整,逐步將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調整為生態公益林,使我市生態公益林規模、結構、布局更加合理,森林生態功能更加完善,有效解決生態保護與利用之間的矛盾,維護林農合法權益,促進林區社會和諧穩定,確保森林覆蓋率、蓄積量不下降[4]。
本次評估采用的方法有:幼齡林采用重置成本法,中、近熟林采用收獲現值法,成、過熟林采用市場價倒算法[5,6],林地采用一次性支付價,采用直接比較法對評估值與最高限價進行比較分析。評估方法如下。
(1)重置成本法。幼齡林沒有明顯的木材出材量,主要的價值體現在前期種植、撫育和管理的投入上,因此采用重置成本法,其思路為按現時的技術標準、工價、生產力和物價水平,重新營造一片與被評估森林資源資產相類似的資產所需的資金成本和投資收益(利息)作為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值。

(1)
式(1)中,K為林分調整系數;Ci為第i年以現實工價及生產水平為標準計算的生產成本主要包括各年投入的工資物質消耗等;n為林分年齡;P為林業行業投資收益率。
(2)收獲現值法。人工中齡林由于有一定的出材量,但還未到主伐年齡,因此利用收獲表預測被評估森林資源資產在主伐時純收益的折現值,扣除評估后到主伐期間所支出的營林生產成本折現值的差額,以此作為被評估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值。收獲現值法計算公式為:

(2)
式(2)中,En為林木資源資產評估值;Au為參照林分U年主伐時的純收益;Da、Db為參照林分a、b年的間伐單位純收入;p為折現率或林業投資收益率;Ci為評估后到主伐期間管護林成本;K為現時林分與參照標準林分比值。
(3)市場價倒算法。近熟林由于可以采伐,即時獲得木材,其技術思路是將該林分主伐時的木材總銷售收入,扣除木材生產經營成本、稅費及木材生產段的合理利潤后的剩余值作為森林資源資產的評估值,其計算公式為:
En=S×m×f×(W-C-F-B)
(3)
式(3)中,S為林分面積;m為單位面積蓄積量;f為出材率;W為單位木材銷售總收入;C為單位木材生產經營成本;F為單位木材生產經營段合理利潤;B為單位木材與林業生產過程征收的稅、金、費。
杉木規格材出材純收益為792.0元/m3,杉木非規格材出材純收益為695.0元/m3;馬尾松規格材出材純收益為433.1元/m3,馬尾松非規格材出材純收益為336.1元/m3;闊葉樹規格材出材純收益為549.5元/m3,闊葉樹非規格材出材純收益為404.0元/m3;薪炭材取出材純收益為163.4元/m3。營造林成本:第一年總投入為850元/畝,第二年總投入為280元/畝,第三年總投入為280元/畝,第四年總投入為100元/畝,營林成本為6%。林業投資收益率:銀行無風險利率3%,造林失敗1%,發生火災1%,人為破壞1%。合計取6%。林地地租:質量等級為Ⅲ級林地地租按一個輪伐期計900元/畝(杉木林一個輪伐期30年,松木、雜類一個輪伐期35年),剩余期限的林地按平均每年30元/畝計,一次性支付;質量等級為Ⅱ級林地地租按一個輪伐期計1200元/畝(杉木林一個輪伐期30年,松木、雜類一個輪伐期35年),剩余期限的林地按平均每年40元/畝計,一次性支付;質量等級為Ⅰ級林地地租按一個輪伐期計1500元/畝(杉木林一個輪伐期30年,松木、雜類一個輪伐期35年),剩余期限的林地按平均每年50元/畝計,一次性支付。
通過以上研究方法和指標分析,得到各宗地評估值、最高限價、最終成交價。通過篩選得到2018年度建甌市商品林贖買交易成功的151宗地穩定的指標數據進行分析。總面積8633.11畝,評估值合計3421625元,按贖買文件最高限價30853960元,最終成交價為30122320元。具體詳見表1。

表1 基礎數據統計
通過比較發現,最高限價與成交價差值比率在0%~70.13%范圍內,成交價都未突破最高限價,結果見圖1。

圖1 最高限價與成交價差值比率
評估成交價以最高限價為準的共113個宗地,以評估值為準的共33個宗地,剩余5個宗地成交價誤差率絕對值在0.28%~7.25%之間。最高限價與成交價差值為0、0~0.1、0.1~0.2、0.2~0.4、0.4~0.6、0.6~0.8的比率分別為74.83%、13.25%、6.62%、1.99%、2.65%、0.66%。總體差異較小,在10%以內的比例占88.08%,在20%以內的比例占94.70%,結果見圖2。

圖2 最高限價與成交價差值比率占比
不以最高限價作為成交價的38個宗地,幼齡林7個宗地,中齡林共20個宗地,近熟林8個宗地,成熟林3個宗地,中、近熟林最高價與最終成交價差值比重較大。占案例比重分別為41.18%、40.00%、34.78%、8.57%,過熟林無差值。按照大到小占比排序分別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結果見圖3。

圖3 按齡組分最高限價與成交價差異宗地個數比重
不以最高限價作為成交價的38個宗地,幼齡林7個宗地,中齡林共20個宗地,近熟林8個宗地,成熟林3個宗地,分別占差異宗地比重的18.42%、52.63%、21.05%、7.89%、0%。按照大到小占比排序分別為中齡林>近熟林>幼齡林>成熟林>過熟林,結果見圖4。

圖4 按齡組分最高限價與成交價差異宗地占比
綜上分析,誤差率在85%以內可靠性強,建甌市制定的國家戰略儲備林精準提升工程項目商品林贖買定價科學、合理,符合實際,可操作性強。該指導價可作為南方林區重點區位商品林贖買及商品林購買價格參考依據。
科學定價有助于贖買工作順利進行,既保證林農的利益,也不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對于有雙方有異議的結論,可以考慮評估值與最高限價之間平均值作為評估參考價。造林成活率不能單獨作為幼齡林調整系數,應綜合考慮樹高、蓄積對價值的影響。定價應考慮地方差異,主要考慮因素有林業市場經濟發展水平、木材價格、居民消費水平、林地地租等因素。同時,在實踐中需要關注幼齡林到中齡林,近熟林到成熟林評估價值平滑過渡的問題[7,8]。
南平市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的贖買還存在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規、贖買改革進度緩慢、資金來源渠道較窄、林農無法維護自身利益、商品林管護難度較大等問題,需加快搭建完善重點生態區商品林政府贖買政策體系,建立多元化的籌資制度,推進多形式的改革試點,創新經營管理模式,設法提高林主出售意愿,科學確定贖買價格,切實維護林農利益,完善生態效益補償和激勵機制,加強贖買后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管護等建議,實現林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9~11]。
我國應借鑒外森林經營管理的經驗積累,按照森林經營PPP項目模式的設計方案,使森林經營公司和社會組織等非官方機構參與進來,共同保護和恢復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12]。林業PPP項目的發展需注意以下幾點問題:①全生命周期建設;②建立完善標準化的協議系統;③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資金使用成本;④精準識別項目類型,采用適合的投資回報形式;⑤培育專業企業和人才隊伍[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