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偉卓
遼寧省撫順市中醫院口腔科,遼寧撫順 113008
牙周炎是常見的口腔疾病,主要是由于菌斑、牙齦炎、牙石以及創傷性咬合等因素導致局部的牙周支持組織出現慢性炎癥反應[1]。牙周炎主要發生在≥35歲的中青年人群。隨著炎癥反應的加重,牙周炎患者會由早期的繼發性牙齦出血、口臭發展形成牙齦腫脹、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等癥狀,而重度牙周炎患者甚至會出現牙周溢膿、牙周附著力喪失,牙齒松動[2]。重度牙周炎的發生,嚴重影響牙周的健康,也會影響牙齒的咀嚼功能,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降低其生活質量。而上頜后牙在解剖結構上與上頜竇相近,兩者之間有許多血管貫穿其中,因此位于上頜后牙的重度牙周炎往往也會累及上頜竇,誘發上頜竇黏膜襯里的炎癥反應,導致上頜竇黏膜增厚[3]。數據統計顯示[4],牙源性的上頜竇炎占比達到45%。上頜后牙重度牙周炎在行上頜磨牙拔除治療后,磨牙缺失,需要再予以種植修復治療。了解患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磨牙對應上頜竇黏膜厚度的特點及其磨牙拔除治療后的變化情況,對于后期的種植修復方案的確定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錐形束CT(CBCT)是目前口腔臨床中一種新型的影像學檢查設備,與傳統的全景片、牙片等影像學相比,具有分辨率高、掃描速度快、成像質量好的特點。有研究發現CBCT 能準確評估牙周炎患處的骨組織缺損程度,還能反映出上頜竇黏膜軟組織的形態特點[5]。目前,關于臨近的牙周炎病變對上頜竇黏膜厚度的影響相關報道比較少,且根尖X 線片等傳統影像學檢查在判斷上頜竇黏膜厚度的變化方面效果不佳[6]。為了探究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磨牙對應上頜竇黏膜厚度的特點,本研究運用CBCT 測定重度牙周炎患者磨牙對應上頜竇黏膜的厚度,并探討拔牙治療前后其黏膜厚度的變化情況,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行上頜磨牙拔除治療的重度牙周炎患者14 例作為研究組,男9 例,女5 例,年齡32~67 歲,平均(49.5±5.7)歲。納入標準:①確診為上頜磨牙的重度牙周炎,行上頜磨牙拔除治療,并同期進行位點保存術治療;②年齡≥18 歲。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其他口腔疾病者。另外,選取同期口腔科收治的上頜磨牙存在牙槽骨輕度吸收的患者15 例作為對照組,男9 例,女6 例,年齡29~65 歲,平均年齡(48.3±5.9)歲。納入標準:牙槽骨吸收≤1/3 根長。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治療方法 兩組均進行系統性牙周檢查、牙周基礎治療以及患牙的牙齦潔治術。研究組接受上頜磨牙拔除治療,并同期進行拔牙位點保存術治療。在常規消毒鋪巾后,采用局麻,行內斜切口,采用微創拔牙刀斜向插入根面與牙槽骨之間的牙周膜中,接著圍繞牙周四周進行切割,盡可能包含所有病變處的牙周袋內壁。離斷牙周膜,拔除牙齒,并搔刮清理窩洞。徹底清創后,分離牙窩頰腭側的骨嵴頂的齦瓣,并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質,使其稍高于骨嵴頂的最高處,然后將可吸收膜裁剪成合適的大小,覆蓋在去蛋白牛骨基質表面,注意蓋住缺損處的邊緣2 cm 左右,最后對骨膜進行減張縫合,復位縫合齦瓣。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止痛藥物,漱口液。
1.2.2 檢查方法 兩組治療前均進行CBCT 檢查,采用西諾德公司的Sirona 型CBCT 機及其配套的圖像重建軟件,電壓110 kV,電流10 mA。患者端坐,固定頭部,保持面部中線垂直于地面,調整橫斷面后,對局部區域依次進行矢狀面以及冠狀面掃描,保持圖像。通過軟件測量磨牙對應上頜竇黏膜的厚度即上頜竇黏膜最高點與上頜竇底的距離,記錄其最大值,測量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即牙槽骨吸收最根處與上頜竇底骨性邊緣的距離,記錄其最小值。研究組患者在拔除上頜磨牙行位點保存術后6 個月再次進行CBCT 檢查。所有檢查及數據測量均由同一位檢查醫師進行操作。
測量比較兩組患者磨牙對應上頜竇黏膜的厚度最大值(maxMT)及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最小值(min-RRH),統計其黏膜增厚比例,并對研究組患者在拔除上頜磨牙、位點保存術后6 個月后對應的上頜竇黏膜厚度的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其中上頜竇黏膜增厚的標準為maxMT>2 mm[7]。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Fisher精確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前的磨牙maxMT 大于對照組,上頜竇黏膜增厚比例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治療前的minRRH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上頜竇黏膜厚度及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的比較(±s)

表1 兩組上頜竇黏膜厚度及磨牙剩余牙槽骨高度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maxMT(mm)minRRH(mm)上頜竇黏膜增厚[n(%)]對照組研究組t/χ2 值P 值15 14 1.65±0.23 4.74±0.41 8.027 0.003 7.82±0.73 1.24±0.26 17.359 0.000 0(0.00)12(85.71)21.670 0.000
研究組磨牙拔除后對應的maxMT 低于治療前,上頜竇黏膜增厚比例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研究組治療前后的上頜竇黏膜厚度的比較
作為一種嚴重的牙周支持組織慢性炎癥反應,重癥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支持組織受到的影響往往更嚴重,炎癥侵及牙齦、牙周膜以及牙槽骨,除了牙齦出血,還會使得牙槽骨吸收,牙周的附著力喪失,甚至出現牙齒松動、咬合關系紊亂,影響牙齒的咀嚼功能[8-9]。重癥牙周炎患者除了要進行常規的牙周基礎治療外,必要時需要進行患牙拔除治療,再行種植修復。而在種植修復過程中針對垂直骨量不足的問題,往往需要采用上頜竇提升術以增加上頜骨量[10]。而上頜竇由于與上頜后牙相臨,存在互通的血管,因此上頜后牙的微生物感染會波及上頜竇,通過上頜竇底骨壁,造成上頜竇黏膜的炎癥反應,使其出現應激性增厚。上頜竇黏膜的正常厚度在1.0 mm 左右,而在受到炎癥刺激后,其厚度會增加數倍以上[11-12]。而上頜竇黏膜增厚會提高上頜竇提升術中發生黏膜穿孔的概率[13]。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治療前的磨牙maxMT 大于對照組,上頜竇黏膜增厚的比例高于對照組,minRRH 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任頌等[14]的研究結果符合,顯示重度牙周炎患者上頜竇黏膜厚度明顯增加,分析是由于重度牙周炎患者牙周炎癥反應嚴重,致病菌多,牙槽骨破壞和吸收程度更嚴重,而磨牙臨近上頜竇,微生物更容易侵及上頜竇,炎癥反應擴散至上頜竇內,出現牙源性上頜竇炎,上頜竇黏膜受到炎癥刺激從而誘發病理性增厚。研究組患者在拔除磨牙、徹底清創,并行位點保存術治療后,患者的maxMT 低于治療前,上頜竇黏膜增厚的比例低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張波等[15]的研究一致,提示重度上頜磨牙的牙周炎患者,在經過徹底清創治療,位點保存術后能控制患牙處的感染,減輕炎癥反應,從而減少對應的上頜竇黏膜病理性增厚。不過由于本研究納入的樣本量太少,因此還需進一步的大樣本數據進行證實,且重度牙周炎上頜磨牙拔除后的不同處理方法對上頜竇黏膜厚度的影響也需要深入探討。
綜上所述,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磨牙對應上頜竇黏膜的厚度明顯增加,經上頜磨牙拔除同期拔牙位點保存術治療后,其病理性增厚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