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艷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老年病區,廣東廣州 510430
老年癡呆(AD)是一種以人格、行為改變和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常見老年人群慢性疾病,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漸下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尚無治療AD的特效方法,而采取有效的非藥物干預是控制患者病情發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措施[2-3]。家庭協同護理模式是起源于美國的一種護理模式,該模式鼓勵照顧者充分參與到患者護理中,共同為患者提供最好的照護,通過家庭協同護理充分發揮護士作為臨床教育、協調護理和支持者的作用,建立高效的護理團隊[4-5]。目前,該模式已應用于慢性病管理、孕產婦管理領域[6-8]。但其在AD 的臨床治療報道較少,本研究將家庭協同護理模式運用于輕中度AD 患者護理干預,探討其對AD 患者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AD 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診斷標準確診為老年癡呆[9];②采用簡易智能量表評分劃分為輕度和中度AD 患者,10~26 分[10];③年齡>60 歲;④能有效溝通,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嚴重精神癥狀或器質性病變者;無法配合者。其中,有4 例中途退出,未能完成全部研究,予以剔除,最終完成研究的病例為56 例。其中,男21 例,女27 例;年齡62~87 歲,平均(72.32±5.94)歲;婚姻狀況,已婚36 例,喪偶20 例;文化程度中,小學11 例,中學31 例,大學14 例;癡呆程度:輕度癡呆33 例,中度癡呆23 例。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家庭協同護理干預。成立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干預小組,由病區護士長,責任護士組成,并邀請精神科醫生指導,統一接受家庭協同護理培訓。家庭協同護理內容。①由責任護士評估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狀況,與患者和照顧者進行積極溝通,了解其需求,并與患者及照顧者共同制定護理計劃。②為患者及照顧者講解相關知識,使患者及照顧者對醫院環境和整個護理過程有了解和認識,指導照顧者積極參與護理工作,并發放健康手冊。③解釋照顧者照顧患者的重要性,提高照顧者對患者的積極態度,并能理解、接納患者,增強其自我滿足感。④對患者及照顧者進行相關知識指導,如藥物管理、癥狀管理、飲食、生活技能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和照顧者對患者的照顧能力與信心。⑤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尤其是對于合并多種慢性疾病的患者,制定合理化的飲食結構和運動量,情緒變化管理的應對方式,防止意外的發生如墜床、走失等。⑥鼓勵照顧者與患者間多表達關愛與需要,各自將自己的想法和顧慮表達,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干預時間,在入院第1 周進行1次健康教育,第2 周進行1 次個性化護理指導,每次干預患者及照顧者共同參與,時間為60 min,護理人員在健康教育室與患者及照顧者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評估和指導。出院后隨訪,每個月護理人員通過微信或電話,及時與患者或照顧者溝通,詢問患者身體狀況,患者自我護理及照顧者護理狀況,并根據反饋信息對患者及照顧者進行針對性指導。
干預前和干預6 個月后評價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①認知功能:采用中文版簡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評價患者認知功能[10],該量表操作簡單,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量表包括5 個認識維度,分別為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計算力、回憶能力和語言能力,共11 個條目。總分30分,<27 分存在認知障礙,其中,0~9 分為重度癡呆、10~20分為中度癡呆,21~26 分為輕度癡呆。②生活質量:采用老年癡呆生活質量量表(quality of life-Alzheimer′s disease scale,QOL-AD),量表包含13 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差、一般、好、非常好4 個等級,分別賦分1、2、3、4 分,總分在13~52 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該量表由美國華盛頓大學Logsdon 等[11-12]在1999年研制,在國內外廣泛應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D 患者6 個月干預后,認知功能的各維度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和計算力、回憶能力、語言能力評分及總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AD 患者干預6 個月后,生命質量中條目評分及總分均較干預前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癡呆癥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影響著全世界4750 多萬人,隨著人口老齡化,2050年預計會有1.31億癡呆患者[13]。AD 患者存在認識障礙,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照顧負擔[14-15]。目前,AD 的照顧模式主要有居家照顧為主和機構照料為主的兩種模式,居家照顧為主的模式包括日間照顧中心、喘息照顧服務、居家照顧服務、照顧者支持服務等方面[16]。
表1 干預前后患者認知功能的比較(分,±s)

表1 干預前后患者認知功能的比較(分,±s)
?
表2 干預前后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分,±s)

表2 干預前后患者生活質量的比較(分,±s)
?
在我國,親屬照顧者是AD 患者的主要照顧者,負責照料患者的日常生活,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但AD 患者普遍存在一些挑戰性行為,如缺乏自我照顧、言行重復、缺乏積極性、大聲叫喊、煩躁不安,且因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愿意接受精神治療及伴隨多種疾病,導致照顧者的管理難度增大,給照顧者帶來嚴重的精神壓力和負擔[17-18]。家庭照顧者為癡呆患者與醫務人員的“通訊者”或“中間人”,是促進患者預后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非常重要的角色,需要被納入共同管理。家庭協同護理正是通過照顧者參與到患者的治療與護理過程中,與醫務人員共同為患者提供治療、護理與需求。研究顯示,以家庭為中心的協同護理能減輕抑郁癥患者照顧者家庭負擔及提高患者社會支持水平,能有效管理慢性疾病如高血壓、CVA等,也能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4-7]。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6 個月的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干預,AD 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均得到顯著提升,患者的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和計算力、回憶能力、語言能力的提高,可能是照顧者的參與,讓患者的需求得到滿足,能獲得照顧者的陪伴和悉心照顧,而使患者的身體狀況、精力狀況、情緒狀況、居住情況得到改善。擁有和諧的婚姻狀況、朋友關系,對疾病的預后和生活充滿信心,做家務的能力與娛樂活動能力也得到提升,讓患者對自己和生活的整體感覺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這一系列的顯著變化可能是因為照顧者在家庭協同護理干預過程中掌握關于AD 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知道如何照顧患者,如癥狀管理、藥物管理、日常生活照料、營養管理、改善居住環境等方面,通過提高照顧者對老年癡呆疾病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而提高照顧質量。另外在照顧者參與患者的照護過程中,通過護理人員與患者及照顧者間的溝通,可幫助其解決相關的疑問,獲得有效社會支持,減少不良情緒,提高照顧者與患者對疾病的態度,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
既往研究也顯示,照顧者對AD 疾病態度越積極,抵觸情緒越小,越能提高照顧質量[19]。所以,醫護人員應指導照顧者培養積極的態度,制定合理的照顧計劃,以提高照顧者認知水平,而改善照顧質量[20]。朱蓓等[22]探討協同護理干預措施對社區老年癡呆患者家庭照顧者負擔的影響,在干預4 個月時發現協同護理干預能明顯降低AD 患者家庭照顧者的負擔[21]。國外的多中心、單盲隨機臨床試驗,由受過專業培訓的護理團隊通過電話為患者家庭提供健康教育、支持及護理協同工作。干預12 個月后,發現與常規護理比,協同護理改善AD 患者的生活質量,患者急診次數減少,照顧者抑郁程度和照顧負擔降低[22]。說明讓家庭照顧者參與到AD 患者的照顧過程中,與護理人員共同對癡呆癥進行有效護理管理,可減輕癡呆癥日益增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沉重負擔。本研究通過微信平臺,減少了失訪率,讓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得到延續。本研究的局限性,研究樣本量較小,未來可以擴大樣本分析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對老年癡呆患者的長期影響。干預后只評價患者的結局情況,尚未分析家庭協同護理模式對照顧者是否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為患者及其照顧者實施家庭協同護理模式,讓照顧者共同參與患者的治療和護理過程,正確認識AD 疾病,掌握相關的疾病知識與照顧技能,滿足患者的需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認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