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霞
遼寧省健康產業集團阜新礦總醫院普外科,遼寧阜新 123000
急性闌尾炎是常見急腹癥,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是其主要療法[1]。但LA 為創傷性手術,術后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并發癥,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最常見[2]。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種疾病,血液粘稠度較高,加上術中二氧化碳氣腹建立,也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3]。臨床研究報道,LA 老年患者實施積極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改善預后效果[4]。針對性護理是一種新型現代護理模式,目前在外科護理中得到廣泛應用,并獲得良好的效果[5]。本研究就針對性護理對LA 老年急性闌尾炎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控制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 例LA 老年急性闌尾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奇偶數分組模式將其分成對照組(n=50)和研究組(n=50)。對照組中,男28 例,女22 例;年齡64~78 歲,平均(68.20±2.35)歲。研究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64~79歲,平均(68.35±2.46)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經臨床檢查明確診斷為急性闌尾炎[6];②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及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②意識障礙及精神異常者。
對照組給予圍術期的常規護理,做好術前準備,術中檢測生命體征,術后給予切口護理、生活指導等。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針對性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 術前護理 ①術前個體化宣教及心理指導:為患者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和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高危因素及預防措施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讓患者做好控制并發癥的心理準備。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并給予針對性的疏導干預,讓患者了解手術的安全性,樹立治療的信心。②風險評估:詢問患者的疾病史、用藥史等,結合檢查結果,明確患者是否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及身體整體狀況,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吸煙、高血壓、肥胖、心功能不全、下肢靜脈曲張及下肢水腫等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給予對癥治療,提前做好預防措施。③飲食及生活方式指導:術前患者戒煙戒酒,多飲水,以高蛋白、粗纖維、低鹽及低脂食物為主,減少刺激的食物。
1.2.2 術中護理 ①術中盡可能取平臥位,患者頭部稍微抬高,足部稍微放低。②術中使用溫生理鹽水沖洗腹腔,以減少冷刺激;并在靜脈輸液時使用加溫器,注意避開下肢靜脈穿刺,以防靜脈血栓或靜脈炎。③術中關注氣腹壓力,避免壓力過大損傷下肢靜脈。④術中可給高危患者穿彈力長襪,必要時肝素抗凝治療;術中避免下肢固定帶過緊,并配合下肢適當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
1.2.3 術后護理 ①術后l~4 d 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嚴密監測,觀察有無條索狀靜脈、靜脈充盈或淺靜脈疼痛,告知家屬切勿按摩血栓部位,并及時向醫生報告異常反應,給予低分子肝素鈣(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90,生產批號20160522)抗凝治療。術后4 d 避開在下肢靜脈穿刺輸液,以免損傷靜脈壁。術后為患者定時翻身并行下肢主動運動,術后8 h 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以改善下肢血液循環。
①出院前比較兩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②比較兩組的術后1、3 及7 d 的血清D-二聚體 (DDimer,D-D)水平和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抽取晨起空腹靜脈3 ml,分離血清,對D-D 和FIB 水平檢測。③采用自制調查表評估比較兩組的護理滿意度,以百分制為標準,<60 分為不滿意,60~84 分為基本滿意,>84 分為非常滿意。護理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0.00%(8例),研究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8.00%(2 例);研究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P<0.05)。
兩組術后3 d 的D-D 水平與術后1 d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7 d 的D-D 水平低于術后1 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兩組的D-D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3 及7 d 研究組的D-D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1、3 及7 d 的FIB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研究組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1 兩組術后的D-D 和FIB 水平的比較(±s)

表1 兩組術后的D-D 和FIB 水平的比較(±s)
與本組術后1 d 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D-D(μg/L)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 FIB(g/L)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研究組對照組t 值P 值40 40 330.5±103.7 342.5±101.5 0.523 0.301 295.3±100.2 336.7±100.4 1.846 0.034 202.2±89.5*255.7±80.6*2.809 0.003 3.6±0.4 4.1±0.5 4.939 0.000 3.5±0.3*4.0±0.2*8.771 0.000 3.4±0.1*3.8±0.2*11.314 0.000

表2 兩組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n(%)]
相關研究證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主要與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及靜脈損傷等因素有關[7]。在腹腔鏡手術時患者要建立CO2氣腹,這會導致下肢靜脈壓力升高,易引起下肢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而影響凝血功能。同時在術中氣腹增壓時會造成靜脈承受強大壓力,進而引起下肢靜脈擴張,導致下肢血液流速減慢,易引起血栓[8-9]。因此為降低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在圍術期加強對患者的針對性護理干預。
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核心在于以患者為中心,結合患者的病情特點為其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10-12]。與常規護理相比,該護理模式更具有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孫合芳[13]的研究中,在慢性闌尾炎經LA 圍術期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能有效縮短住院時間,加快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并顯著提高護理效果滿意度。而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降低,患者術后的D-D 和FIB 水平顯著降低,且護理總滿意度明顯提高(P<0.05)。提示針對性護理貫穿于LA 老年急性闌尾炎患者的圍術期護理有利于改善凝血指標,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分析原因在于,在術前干預加強對患者心理指導,能減少不良情緒對機體各項功能的影響;開展針對性健康宣教和風險評估,能增加患者對深靜脈血栓相關知識的認知度,而做好心理準備和預防措施;而開展飲食和生活指導則能為手術順利進行打下基礎,而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風險[14-15]。同時術中實施手術體位干預、肝素抗凝、穿彈力襪、避開下肢靜脈穿刺點輸液等措施,有助于減少血栓形成。此外術后監測體征、給予早期活動指導和抗凝治療等針對性護理也可降低血栓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LA 老年急性闌尾炎患者圍術期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術后凝血功能指標,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可顯著改善護患關系,提升患者滿意度,值得在臨床積極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