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萌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院神經內科,遼寧沈陽 110013
腦梗死(CVA)為臨床常見病,發病后患者可眩暈、感覺障礙、側肢麻木等癥狀,且有起病急、致殘率高等特點,對患者健康與生活質量的影響極大[1-3]。臨床常規實施對癥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但患者急性期受心情、護理干預等多因素的影響,多數CVA 患者的預后效果不佳,影響患者的急性期后康復效果。臨床對患者康復的影響因素,提出給予康復干預措施,有效的治療與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情況、提高其生活能力有重要幫助。為進一步改善CVA 患者病情,本研究在常規干預的基礎上為患者開展早期肢體功能訓練,就其應用情況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90 例CVA 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5 例。納入標準:患者均能配合研究;本研究獲得患者同意;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伴有器質性功能疾病者;精神病者;伴有言語障礙者。對照組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齡36~77 歲,平均(54.9±2.5)歲;病程2 h~24 d,平均(8.3±1.2)h。觀察組中,男27 例,女18 例;年齡34~75 歲,平均(55.3±2.8)歲;病程2 h~23 d,平均(8.3±1.4)h。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入院后做好與患者交流,為其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做好病房環境干預,結合患者情況為其制定飲食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早期肢體功能訓練,具體措施如下。①知識宣教: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早期肢體功能訓練的作用及對病情恢復的影響,提高患者的認知程度,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康復鍛煉。②被動運動:待患者病情平穩后,且48 h 內無神經系統癥狀發生者,即可指導早期功能訓練。對持續臥床休息者,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定期翻身,并根據患者情況指導其進行髖部、膝部、踝部等關節訓練,3~5 次/d,15~20 min/次。予以患部軟組織按摩,按摩遵循從遠到近、從輕到重、從慢到快的原則進行,2 次/d,20 min/次,從而達到緩解患者患肢血液循環,減輕肢體腫脹、疼痛的效果。同時指導患者進行Bobarth 握手訓練,患者患側手指交叉,然后以健側輔助患側進行上舉運動,每次上舉10 min,2 次/d。③主動運動:指導患者進行床上伸展、翻身、抬腿等訓練,同時行頭頸部軀干、患側上下肢平衡訓練等,以患者肢體承受能力為依據適當調整訓練強度及訓練時間。通過指導患者搭橋訓練方式活動患者髖關節,使患者患側上下肢控制力得到提升。然后指導患者下床活動,從有人協助站立逐漸向扶床行走、拐杖行走等方式鍛煉過度,行走期間囑患者掌握正確站姿及步態,提高患者站立及行走平衡能力。
①神經功能缺損變化情況采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4]評分進行評估,量表評分0~42 分,分值越高缺損狀況越嚴重,分別在干預前后評估比較; ②分別在干預前后采用Fugl-Meyer 平衡量表[5]及Sheikh 軀干控制量表[6]評估兩組患者的機體平衡狀態、 軀體控制能力的變化情況,其中Fugl-Meyer 量表共包含7 個項目,各項評分為0~2 分,總分0~14 分,分值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Sheikh 軀干控制量表滿分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軀干控制能力越好。③采用Barthel 指數[7]評估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變化情況,量表滿分100 分,分值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④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評估量表對兩組的護理滿意情況進行評估,量表信效度為0.834,量表滿分100 分,評估結果包括滿意(>85 分)、一般滿意(70~85 分)及不滿意(<70 分)[8]。總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的NIHSS、Barthel 指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NIHSS 評分低于干預前,Barthel 指數評分高于干預前,且干預后觀察組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而Barthel 指數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情況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情況的比較(分,±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NIHS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Barthel 指數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45 45 14.6±1.0 14.4±0.8 1.048 0.149 7.3±0.6*9.7±0.9*14.884 0.000 40.4±5.4 40.3±5.2 0.089 0.464 52.1±3.3*65.4±5.0*14.893 0.000
兩組干預前的Fugl-Meyer、Sheikh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Fugl-Meyer、Sheikh 評分高于干預前,且干預后觀察組的Fugl-Meyer、Sheikh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Fugl-Meyer 及Sheikh 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Fugl-Meyer 及Sheikh 評分的比較(分,±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Fugl-Meyer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Sheikh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45 45 5.2±1.1 5.5±1.2 1.236 0.110 11.5±1.3*8.9±1.4*9.129 0.000 40.8±6.5 41.0±5.9 0.153 0.439 73.9±6.3*56.9±5.2*13.960 0.000
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護理總滿意度的比較(n)
CVA 為神經內科常見疾病,該病主要指血液中各種栓子隨血流進入腦動脈致使血管阻塞、側肢循環出現代償異常,進而導致動脈供血腦組織出現缺氧缺血癥狀,從而所引發的大腦功能障礙及相應的神經功能異常的一類臨床綜合征[9-12]。發病后患者多見程度不同的偏癱、失語、眩暈、意識障礙、偏身感覺障礙不良后果,對患者健康的影響極大[13]。該病在各個年齡段均可發生,在以年齡>50 歲的中老年人為主,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該病的發生率呈現明顯增長趨勢,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一項重要疾病[14]。
關于該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效果,臨床認為不僅要針對有效的治療方法,還需結合針對性干預措施改善預后。有效的治療與干預對改善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單純實施治療方法,雖在短期控制患者的病情穩定,但對患者后期康復效果影響不大。但常規護理對患者早期肢體運動干預的重視度較低,注重強調對患者病情癥狀的改善與心理疏導方面,忽略實施康復鍛煉。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逐漸認識到早期肢體功能訓練對改善患者病情有積極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就早期肢體功能訓練的應用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的NIHSS評分、Fugl-Meyer 評分及Sheikh 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分析其原因,早期予以CVA 患者肢體功能訓練可加強對患者肢體技能與力量的訓練而協調、 收縮患者身體各部位肌群,而可達到促進患者早期神經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預后的效果。同時通過開展主動訓練與被動訓練的方式還可達到鍛煉患者肢體功能、提高患者肢體平衡能力的效果,促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升[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實施護理后總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指導患者進行各項肢體功能訓練,增強與患者見的交流,還可獲得患者的信任與好感,對改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CVA 患者開展早期肢體功能訓練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肢體平衡能力及軀體控制力,改進護患關系,可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