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平 張建新
山東省夏津縣人民醫院腫瘤科,山東夏津 253200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將輸液導管經上肢肘正中靜脈、貴要靜脈、頭靜脈、肱靜脈、頸外靜脈穿刺置入,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或下腔靜脈的置管技術,用于患者長時間的靜脈輸液、補充營養、化療等治療[1]。由于PICC 操作簡單安全且留置時間長,避免了反復靜脈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臨床應用廣泛,但PICC 患者的導管維護的依從性和自理能力,直接影響帶管時間和導管并發癥的發生率[2-3]。在日常工作中,發現來院僅行導管維護的患者,導管日常管理知識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導管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高。針對此現象,我院開展PICC 治療技術以來,醫院加強相關制度及模式的管理,對來我院實施PICC 置管患者,開展系統化的護理干預,保證健康宣教的有效實施。為了提高PICC 患者的導管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對40例PICC 置管患者給予系統化的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的導管自我管理能力,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12月于我院行PICC 置管40 例患者為干預組,其中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0~74歲,平均(54.12±10.25)歲。選取2018年1~12月在外院置管,第1 次來我院導管維護的46 例患者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均為置管后第1 次入院行導管維護,其中男30 例,女16 例;年齡22~76 歲,平均(55.06±9.13)歲。兩組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首次PICC 置管,無PICC 置管禁忌證患者;②治療依從性良好,能主動配合完成置管者; ③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肝、腎、心、肺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者;②認知障礙或語言障礙者。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干預組入院后給予系統化的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置管前醫護人員與患者進行良好溝通,詳細介紹PICC 置管的意義及相關知識。患者術前清潔置管手臂,注意保暖,預防感冒、咳嗽,并介紹PICC 置管的操作過程和注意事項,置管中需要配合的動作,解答患者各種疑問。②邀請置管成功患者講解自身經歷及經驗,加強患者間的溝通,消除患者恐懼、焦慮心理。③置管后進行常規的基礎護理,告知患者觀察穿刺點有無滲血滲液及穿刺部位有無紅腫熱痛等現象。④護理人員依據醫院《攜帶PICC 導管患者護理溫馨提示》向患者介紹穿刺24 h 內、輸液時、帶管期的注意事項及日常活動要求和小技巧,意外情況發生時的處理方法,并將注意事項編成維護口訣以便患者記憶。⑤置管后,給患者或家屬發放《PICC 置管后患者自我維護質量評估表》(簡稱《評估表》)。《評估表》是由余倩等[4]設計,目的是為患者提供自我維護的評價標準,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責任護士教會患者或家屬填寫《評估表》,要求新置管的患者2 周內堅持每日評估1次,之后每3 天評估1 次,根據評估結果動態觀察留置PICC 患者自我維護的有效性及依從性。患者或家屬根據評估表的內容和時間完成相應的維護內容,做好記錄,責任護士負責監督,以了解患者執行的情況,對評估表中未完成的項目,責任護士幫助其分析原因并完成,培養患者養成良好的習慣。《評估表》共包括27 個條目,“是”代表1 分,“否”代表0 分,分為1~9分、10~18 分、19~27 分3 個級別。此表格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在促進護患關系方面也起到積極作用。該表格同樣發給離院PICC 患者,患者回家后繼續按要求落實,提高PICC 維護的延續性。⑥患者出院時,醫務人員做好出院指導,發放醫護聯系卡片,以便患者出院后聯系及咨詢,建立微信群,定期在群里推送PICC 置管期維護的相關視頻和圖文。⑦患者出院后,醫務人員電話隨訪。出院后1 周內進行初次電話隨訪,以后每2 周1 次,每次通話時間10~15 min,電話隨訪的內容包括了解患者的導管維護情況、患者是否根據《評估表》定期評估、告知患者導管并發癥的緊急處理方法。對照組均接受置管醫院關于PICC 的健康教育。
比較兩組的PICC 自我管理能力和靜脈炎、 導管堵塞、穿刺點出血、靜脈血栓等導管并發癥發生率。干預組于出院后第1 次回院導管維護時進行指標采集;對照組于第1 次來我院行導管維護時進行指標采集。患者PICC 自我管理能力依據《腫瘤患者PICC 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該量表由劉春麗等[5]編制,共包括日常導管觀察、導管維護依從性、導管管理信心、異常情況處理、信息獲取、帶管運動、帶管日常生活7 個因子35 個條目,采用Liker 法,每個條目的答案分別為“完全沒有做到、偶爾做到、少數做到、較多做到、完全做到”,分別計為1~5 分,總分值35~175 分,總分>140分表示PICC 自我管理能力較好,105~140 分表示PICC自我管理能力中等,<105 分表示PICC 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該量表內容效度為0.922,Cronbach′s α 為0.904。
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的PICC 自我管理能力總評分以及日常導管觀察、導管維護依從性、導管管理信心、異常情況處理、信息獲取、帶管運動、帶管日常生活等7 個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PICC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PICC 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PICC 自我管理能力日常導管觀察導管維護依從性導管管理信心異常情況處理信息獲取帶管運動帶管日常生活干預組(n=40)對照組(n=46)t 值P 值152.11±4.51 125.48±6.61 21.491<0.0001 30.22±1.65 23.96±2.86 12.186<0.0001 22.04±1.03 18.97±1.85 9.311<0.0001 21.87±2.13 16.45±1.78 12.854<0.0001 16.86±1.07 12.94±1.69 12.628<0.0001 11.23±1.13 8.23±1.57 10.032<0.0001 17.83±1.56 16.01±1.52 5.471<0.0001 32.06±1.14 28.92±1.04 13.355<0.0001
干預組發生靜脈炎1 例,導管堵塞1 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00%;對照組發生靜脈炎3 例,導管堵塞3例,穿刺點出血2 例,靜脈血栓1 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9.57%; 干預組的導管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PICC 導管并發癥總發生率的比較(n)
PICC 是20 世紀90年代末引入我國,因操作簡單方便、留置時間長、避免反復穿刺、減少藥物對血管的刺激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腫瘤化療、腸外營養等治療[6]。PICC 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導管能否及時維護,是關系導管留置時間長短及并發癥發生率高低的重要影響因素。系統化護理干預為疾病診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7]。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的PICC 置管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總得分及日常導管觀察、導管維護依從性、導管管理信心、異常情況處理、信息獲取、帶管運動、帶管日常生活等7 個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與李莉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提示系統化護理干預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促進患者自我能動性,促使患者主動參與到PICC 的維護中。其原因有以下幾點:①在干預過程中,采取同伴教育,邀請置管成功患者講解自身的經歷及經驗,加強患者間的溝通,消除患者恐懼、焦慮心理。這與陳夢瑾等[8]研究結果一致。②置管后,患者或家屬使用《PICC 置管后患者自我維護質量評估表》,去主動評估導管維護執行情況,在促進患者主動參與導管維護的同時實現留置的動態觀察,培養患者良好生活習慣。③建立微信群、電話回訪方式,動態監控PICC 患者導管維護情況及有無并發癥的發生,解答患者疑問,告知導管并發癥的緊急處理方式。定期微信推送PICC 導管維護的相關視頻和圖文,提高患者導管維護的積極性和管理水平,而提高患者導管維護依從性。這與沈蘭等[12-13]研究結果一致。④我院為二級甲等醫院,PICC 置管患者的數量少于三級甲等醫院,與三甲醫院醫護人員比較,我院醫護人員有更充足的時間去進行護理干預。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的PICC 導管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與夏娟等[14-15]研究結果一致。提示系統化的護理干預有效減少PICC 置管并發癥的發生,可能與患者在接受護理干預中,尤其是反復使用《評估表》對導管維護情況評估中,提高患者自我維護的主動性,自覺改變生活的不良習慣,注重并發癥的預防,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系統化護理干預對提高PICC 患者導管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導管并發癥發生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適合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