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祁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偵查學院,北京100038)
刑事科學技術是以訴訟中可能成為物證的各種物質、物品、痕跡、影像為研究對象,以提供偵查線索與破案證據、查明案件事實為目的,研究應用自然科學技術手段與方法,解決犯罪現場勘查取證與分析重建、物證信息檢索與分析以及相關物證專門性問題的學科[1-5]。從研究內容上看,信息技術是刑事科學技術的理論基礎,在刑事科學技術各業務方向中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是刑事科學技術人才必須掌握的“三大核心能力”(即現場勘查能力、檢驗鑒定能力和信息化應用能力[1])之一。
近年來,隨著公安大數據戰略的深入推進[6-8],信息技術在刑事科學技術乃至整個公安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方面,以合成作戰平臺、全息作戰平臺為代表的公安大數據平臺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平臺數據日益完善,為公安機關打擊違法犯罪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另一方面,平臺數據碰撞、挖掘關聯功能日益強大,為數據偵查技戰法的創新與應用提供了功能支撐,極大提高了偵查效率。以2017 年徐州6.15 爆炸案為例,偵查人員利用人臉識別功能快速排查犯罪嫌疑人身份,并利用大數據平臺數據碰撞檢索功能快速鎖定犯罪嫌疑人。
公安大數據戰略的深入推進,促進了信息技術與刑事技術深度融合,各類信息化偵查技術層出不窮,以刑偵信息專業應用系統、全國公安機關現場勘驗系統和指紋自動識別系統為代表的刑事科學技術業務系統極大提高公安機關工作效率,促使了刑事科學技術偵查模式的變革及人才需求的改變。本文立足大數據時代下刑事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全局[9-11],以我校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為例,從信息化應用能力培養角度,探討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信息類課程設置問題,提出課程建設建議。
信息化應用能力在我校早就確立為刑事技術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三大核心能力”之一,其中現場勘查、檢驗鑒定屬于傳統刑事科學技術知識體系的重點,有大量專業課程作支撐,但信息類課程相對單薄。
如表1 所示,目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信息類課程主要有大學計算機基礎、程序語言設計、刑事技術信息系統、電子物證檢驗和視頻圖像檢驗技術等5 門課程。其中大學計算機基礎和程序語言設計是較為基礎的信息類課程;而電子物證檢驗、視頻圖像檢驗技術和刑事技術信息系統講授公安檢驗鑒定方法及相關業務系統應用實訓,不涉及深層次信息技術原理介紹。
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信息類課程單薄并不是特有的現象,而是公安院校的普遍現象[12-13]。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應用學科,涉及物理、化學、信息、法律等眾多基礎學科,在總學時一定的前提下難以“厚此薄彼”增加信息類課程的學時。

表1 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信息類課程一覽表
每年暑期,我校都會組織各專業教師前往對口公安實戰單位調研,了解掌握實戰單位人才需求新變化。總的來說,公安機關刑事技術實戰單位的人才需求可以概括為“講政治、懂業務、有技術”。從以往反饋看,我校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畢業生在講政治、懂業務方面大多能得到公安機關用人單位高度評價,這主要得益于學校職業化的警務化管理制度和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然而在“有技術”方面,近年來用人單位大多反饋希望能夠強化學生信息化應用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素養的培養[14]。
筆者所學專業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2013 年博士畢業后在本校從事刑事科學技術教學與科研工作,對計算機科學和刑事科學技術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各方向涉及的信息類知識進行了詳細梳理,如表2 所示。比較表1、2 可知,當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信息類課程內容與公安機關刑事技術部門信息化業務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類課程尚不能滿足公安大數據戰略信息化應用需求。以信息數據為基礎的偵查模式的變革要求刑事科學技術人才在信息化方面具備兩項能力:①電子數據采集及勘驗能力。大數據時代下,刑事技術人員不僅需要具備勘驗傳統有形痕跡物證的能力,還需具備采集、勘驗各種新型電子數據的能力。②數據分析研判能力。大數據時代下電子數據已成為最為常見的證據形式,但是如何從浩瀚的數據海洋中,抽絲剝繭,快速定位案件關鍵數據?這就需要偵查人員具備一定的數據研判分析能力。從表1 可見,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現有課程尚不能支撐學生數據分析研判能力的培養。

表2 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各方向涉及的信息技術知識點一覽表
(2)信息技術基礎理論深度不夠,學生難以舉一反三。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能基本掌握表1 所述課程內容,且能夠利用所學業務系統開展公安業務實踐,但舉一反三弱。這主要是因為所學信息技術理論基礎的深度不夠。實戰中,從事現場勘查、痕跡檢驗、文件檢驗、生物物證、微量物證和毒品毒物檢驗等業務方向的刑事技術人員涉及信息技術少,現有課程能基本滿足實戰需求;但是電子物證、視聽資料和合成作戰方向的公安業務則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表1 所示業務課程僅從業務應用角度講授了少量實戰情形及數據處理方法,需要進一步深化信息技術基礎理論教學,才能確保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在深入分析刑事科學技術人才專業特色和實戰單位人才需求新變化的基礎上,針對公安院校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信息類課程建設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1)引進信息技術人才,促進刑事科學技術與計算機科學深度交叉融合。我校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現有專業教師35 人,各專業教師分布詳情如圖1 所示,其中刑事科學技術學科背景(本科或者碩士研究生所學專業為刑事科學技術)的教師人數最多占31.43%(11人);其次是化學背景的教師占28.57%(10 人),而信息學科背景的教師僅5 人,占比14.3%。

圖1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刑事科學技術專業教師分布情況
表3 所示列舉了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各方向對應的主要基礎學科。傳統刑事科學技術業務方向痕跡檢驗、現場勘查、文件檢驗、微量物證和毒品毒物等都以物理和化學為基礎學科;近年新興的業務方向,如電子物證、視聽資料及合成作戰等,都以信息科學為主要理論基礎。

表3 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各方向主要基礎學科
比較圖1 和表3 可見,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師資隊伍在信息技術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缺口。要強化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信息類課程建設,首先必須強化刑事科學技術信息類師資隊伍建設,引進信息技術人才,促進刑事科學技術與計算機科學深度交叉融合。
(2)依據基礎學科劃分學部,細化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學生培養方案。目前除中國刑警學院外,其他公安院校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的師資及學生規模均達不到按業務方向細化培養方案的條件。但是按基礎學科細化培養方案是可以做到的。考慮到傳統刑事科學技術業務方向基本以物理和化學為基礎學科,電子物證、視聽資料及合成作戰則主要以信息科學為基礎學科,可將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劃分為物理學部、生物學部、化學學部和信息學部(見圖2),分別制定培養方案。物理學部、生物學部及化學學部的培養方案可強化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基礎學科的教學,弱化信息類課程。我校刑事科學技術專業現行本科培養方案適用于物理、生物和化學學部的培養方案。信息學部的培養方案則可適當削減化學、生物相關學時,強化信息科學基礎理論的教學[15]。

圖2 刑事科學技術專業學部劃分示意圖
對于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信息科學學部需強化的信息科學基礎理論,建議覆蓋計算機組成原理、計算操作系統、計算機網絡、數據庫技術、數字圖像處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等課程內容。
針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信息類課程內容與公安機關刑事技術部門信息化業務需求不匹配問題,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為例,分析了當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信息類課程現狀及公安實戰單位人才需求新變化,提出刑事科學技術專業信息類課程建設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