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劍峰,葉廣宇
(1.貴州民族大學商學院,貴陽 550025;2.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廣州 510640)
經濟全球化的深化發展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我國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帶來了重大機遇。企業國際化進程始于國際機會識別[1],它是企業國際市場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2];對企業跨入和拓展國際市場起著重要作用[3]。由此,國際機會識別成了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問題[4]。Johanson 和Vahlne[5]認為國際機會識別是一個識別“機會知識”(knowledge of opportunities)并進行開發以加速企業國際化進程的過程。不同的企業管理者在國際機會識別中的行為及結果存在較大差異性,有些管理者能高效識別國際機會,而有些管理者卻不盡人意。國際機會識別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內在作用機理是什么?這一問題開始引起了學者們的研究興趣。現有的研究主要圍繞著企業管理者如何通過社會關系網絡[6]、商業關系網絡[7]、互聯網能力[8]等來獲取國際相關知識,并基于國際市場知識、國際化知識[9?10]等來識別國際機會這一過程而展開;卻忽視了先前知識作為知識基礎在國際機會識別中的作用研究。依據知識基礎觀,管理者現有的知識存量所形成的知識結構會轉化成為其獨特的能力,是管理者開展國際機會識別的知識基礎;只有具備相應的先前知識基礎,管理者才知道在國際機會識別過程中需要獲取哪些國際相關知識,如何獲取這些知識以及解讀國際相關知識的價值并進行分析判斷,進而有效識別到國際機會。由此,有關先前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的作用機制問題還有待于探究,主要包括:
(1)先前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的作用路徑問題。傳統企業管理者如何識別“機會知識”以發掘出潛在的國際機會?Zaefarian 等[11]通過案例研究發現先前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存在著積極關系。基于知識基礎觀的角度,企業管理者作為一個擁有知識以及創造和應用知識能力的個體,管理者現有的知識存量所形成的知識結構會轉化成為其獨特的能力;管理者積累的先前知識是其獲取國際機會信息的重要知識基礎,于管理者對國際機會的識別與判斷具有重要導向作用。Davidsson 和Honig[12]研究認為:管理者專業背景及受教育程度所反映出的顯性知識以及工作經歷所反映出的隱性知識,顯著促進其機會識別。管理者先前知識逐漸凝成其特有的一種“知識走廊”[13],對國際機會識別會產生重要影響。然而,由于國際機會識別所伴隨的跨國情境,傳統企業管理者如何基于先前知識基礎去識別國際機會?即先前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的作用路徑是什么?目前并未發現有學者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國際機會識別本質是企業管理者對國際市場相關知識進行搜尋、分析及判斷以識別潛在的國際機會的過程。而在國際機會識別過程中,國際知識的缺乏是制約企業管理者識別國際機會的瓶頸[14];如何獲取國際相關知識及信息是管理者開展國際機會識別活動的關鍵所在;由此,國際知識吸收能力成了影響國際機會識別的一個重要因素。國際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管理者在對國際知識進行獲取、評價及消化基礎上,再與其已有知識體系相整合并予以應用的素質和能力;具體表現為管理者的國際知識獲取、消化、轉換與應用能力。根據吸收能力理論,企業管理者主要借助其吸收能力來整合利用外部知識,包括對認知型知識(如理念、價值觀等)、技能型知識(如技術知識、技巧等)、顯性知識(如市場知識)等的獲取、消化及應用[15]。在缺乏國際相關知識的情境下,國際知識吸收能力是幫助管理者掃除開拓國際業務障礙的有效途徑;它是企業管理者獲取國際相關知識、信息的關鍵[16];由此可見,管理者國際知識吸收能力的強弱對其開展國際機會識別活動有很大影響。管理者的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取決于其先前相關知識的積累[17],先前知識是國際知識吸收能力的重要前置影響因素,它是管理者發揮國際知識吸收能力以獲取及應用國際新知識的前提。先前知識儲備的相關性會影響哪些類型的國際新知識可能被吸收[18]。先前知識作為管理者知識基礎[19],有助于強化管理者的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具有較強國際知識吸收能力的管理者能有效識別及評判國際市場相關知識的潛在價值,并敏銳感知到國際市場客戶的現實或潛在需求,以有效識別國際機會。由此,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先前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間起重要的橋梁作用。但國際知識吸收能力是否在先前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關系中起中介作用?這有待于進一步實證檢驗。
(2)環境動態性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關系中的作用問題。在企業管理者吸收國際相關知識進行國際機會識別過程中,其行為還受到環境動態性的作用影響。環境動態性是指企業外部環境中要素變化的頻率和不可測的程度[20]。在國際機會識別過程中,國際目標市場環境要素的動態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會對企業管理者的國際機會識別行為產生影響,即企業管理者會對環境要素的動態變化做出權變回應。由此,環境動態性是否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關系中起調節作用?目前尚未發現有學者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這還有待于實證檢驗。
為此,本文以國際化企業管理者為研究對象,基于先前知識的視角,通過引入國際知識吸收能力的中介機制和環境動態性的調節機制來探究先前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的作用機理,以作為企業管理者從事國際經營活動的參考之用。
作為多因素影響之復雜心智過程,先前知識成了研究機會識別的重要視角[21]。先前知識(prior knowledge)是管理者在一定時期內所積累的經營所需的知識與信息的集合[22],它是企業管理者有關行業、市場、技術以及客戶需求等方面的以往特有的知識或信息[23]。關于先前知識的維度,不同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劃分。Wiklund 和Shepherd[24]將先前知識分成行業知識、創業知識、業務知識3 個維度。Shane[25]基于個體識別機會所應具備關鍵知識之視角,把先前知識分為服務市場知識、市場知識以及客戶知識3 個維度。Maevel 和Lumpkin[26]進一步地將先前知識細分為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技術知識4 個維度,其中:服務市場知識是指有關如何將技術包裝起來以滿足特定市場需要方面的知識;客戶知識是指涉及有關客戶需求方面的知識;市場運營知識是指關于特定市場如何運作方面的知識,主要包括與供應商和客戶的關系、銷售技術和資本要求等方面的知識;技術知識是指與企業產品或服務的設計、開發與生產等相關的知識[27]。鑒于本文研究的是國際化企業管理者如何基于其積累的先前知識在跨國情境下識別國際市場機會的過程問題,而企業管理者日常積累的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和技術知識等是其開展國際機會識別的重要基礎知識,為此,本文采用Maevel 和Lumpkin[26]的做法,將先前知識劃分為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技術知識4 個維度。先前知識是管理者識別機會的素材及知識基礎[28]。Grégoire 等[29]認為先前知識是個體的認知資源,是機會識別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資源。Ardichvili 和Cardozo[30]將先前知識確定為機會識別的關鍵因素之一。針對先前知識與機會識別的相關性問題,學者研究認為先前知識正向促進機會識別[31]。Arentz 等[22]研究表明個體的先前知識與機會識別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管理者的專業背景及受教育程度所反映出的顯性知識以及工作經歷所反映出的隱性知識,顯著促進其機會識別[12]。
國際機會識別(international opportunity recognition)是機會識別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概念[32]。國際機會識別是一個識別“機會知識”(knowledge of opportunities)并加以開發利用以加速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的過程[5]。管理者的國際機會識別具有路徑依賴性,它以管理者現有的知識為基礎,先前知識影響了管理者的國際機會識別能力[33]。先前知識在國際機會識別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先前知識為管理者理解、接受和結合國際新知識提供了基礎,并創造了“知識走廊”;先前知識要素可幫助企業管理者探索到國際機會[34]。?ur[35]認為將先前知識與未來行為聯系起來,這有助于提升管理者的國際意識和國際機會識別的準確性。由此可見,管理者先前知識的積累有助于促進其國際機會識別。為此,本文提出了如下假設:
先前知識正向影響國際機會識別(H1)。
由于先前知識主要分為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和技術知識4 個子維度[26],為此,本文進一步提出了以下子假設:
服務市場知識正向影響國際機會識別(H1a);
客戶知識正向影響國際機會識別(H1b);
市場運營知識正向影響國際機會識別(H1c);
技術知識正向影響國際機會識別(H1d)。
國際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管理者在對國際知識進行獲取、評價及消化基礎上,與其已有知識體系相整合并予以應用的素質和能力;具體表現為管理者的國際知識獲取、消化、轉換與應用能力。它描述的是企業管理者識別新國際知識的價值并將其商業化的能力[36]。在開發國際新市場或產生新的商業構念過程中,企業管理者必須對國際新知識保持敏感性,并結合先前知識予以深化及應用[37]。先前知識是國際知識吸收能力的重要前置影響因素,它對企業管理者吸收國際新知識會產生重要影響[38]。Cohen 和Levinthal[39]研究認為:鑒于先前知識的累積性及路徑依賴性,個體在吸收新知識前必須具有相關知識基礎,這樣才能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有助于個體理解及吸收新知識。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通過持續循環演化上升的過程,受管理者先前知識的影響,也伴隨外界知識環境而變化;即管理者在原有吸收能力基礎上,通過不斷吸收積累國際新知識而會產生新的吸收能力[40]。由此可見,先前知識積累能強化管理者的國際知識吸收能力[41]。無論是從工作經驗、教育或其他方式發展而來的先前知識,都會影響企業管理者理解、推斷、解釋和應用國際新知識的能力。
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先前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起著重要橋梁作用。Zahra 和George[42]認為吸收能力(包括知識獲取、同化能力等)是其利用知識達成商業目的的前提。Lindsay 和Norman[43]認為個體對與其存儲的先前知識不相關的新知識很難理解,即使獲取了這些新知識也難以對其有效利用。因此,即使蘊含機會的信息被廣泛傳播,也只有具有一定相關先前知識積累的人才能觸發這一機會信息而識別到潛在機會[25]。具有豐富先前知識基礎的管理者易于通過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從外部獲取國際知識并予以消化吸收,從而增大其知識存量,由此鑒于知識關聯性而有助于管理者不斷吸收新的國際知識,并提升其國際機會識別能力[44]。概而言之,管理者積累的有關市場、客戶、產品、技術等方面的先前知識為其創造了特有知識通道;提升了管理者對國際新知識(或信息)的價值認知[45],以及獲取、吸收及使用能力,進而有助于管理者識別新的國際機會[46]。
管理者在不同的國際市場開拓業務需要不同的知識和經驗[14],由此,收集與公司產品(或服務)有關的國際市場、技術等方面知識對開拓國際業務至關重要[47]。國際機會識別是企業管理者在先前知識基礎上借助于國際相關知識而識別出潛在國際機會的過程,而國際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管理者獲取國際相關知識、信息的關鍵[16]。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如下假設:
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先前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起中介作用(H2)。
由于先前知識主要分為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和技術知識4 個子維度[26],為此,本文進一步提出了以下子假設:
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服務市場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起中介作用(H2a);
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客戶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起中介作用(H2b);
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市場運營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起中介作用(H2c);
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技術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起中介作用(H2d)。
環境動態性是指企業外部環境中要素變化的頻率和不可測的程度[20]。由于環境不確定性,管理者往往依賴環境提供信息來開展經營活動。環境不確定性的重要一方面便是環境動態性[48],它反映的是環境變化的快慢程度以及不穩定程度[49]。面對快速變化的環境,如何適時做出有助于企業發展的抉擇成了管理者面對的一大問題[50]。企業管理者要正確詮釋及看待環境要素,并適時依據環境的變化而進行戰略調整[51]。依據權變理論,企業管理者必須針對變化的環境而調整其經營行為及采取相應措施[52]。
在企業國際化過程中,國際市場環境的動態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會對企業管理者的國際機會識別行為造成重要影響。由于對國際市場環境信息掌握的不充分性,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本身是一種風險行為,國際市場環境要素的變化頻率及程度會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營風險,國際市場環境動態性越高,則其給企業帶來的經營風險往往就越大。依據權變理論,企業管理者會對環境要素的動態變化做出權變回應,企業管理者往往傾向于環境動態性較低的國際市場,而回避于環境動態性較高的國際市場。由此可見,環境動態性對企業管理者的國際機會識別會帶來負向影響。由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假設:
環境動態性負向調節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的關系(H3)。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構建了如圖1 所示的研究框架。

圖1 本文研究模型
本文采用Likert?5 點評分法對相關變量進行測量。所有變量的量表均來自國際重要英文期刊文獻中的成熟量表。
(1)先前知識。Maevel 和Lumpkin[26]從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和技術知識4 個維度開發了先前知識成熟量表(共16 題項),并受到學者們廣泛采用。本文在翻譯Maevel 和Lumpkin[26]成熟量表基礎上,結合具體研究情境進行了適當修改,并從4 個維度(共16 題項)對管理者先前知識進行測量。
(2)國際知識吸收能力。Jansen 等[53]從吸收能力4 個維度(包括外部知識的獲取、消化、轉換與應用)出發,通過降維并采用9 個題項從知識獲取及吸收方面對企業吸收能力進行了測量。針對個體吸收能力的測量,基本上都是基于Jansen 等[53]的測量量表進行適當修改而來的。本文在翻譯Jansen 等[53]量表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情境并參考鄒波等[54]、張振剛等[55]的中文量表,適當修訂出了測量國際知識吸收能力的量表(共7 題項)。
(3)國際機會識別。針對國際機會識別這一關鍵變量的測量,Lorenz 等[56]在Ozgen 和Baron[57]量表的基礎上進行修訂,選取3 個測量題項進行測量,并得到學界的認可。因此,本文參照Lorenz 等[56]有關國際機會識別的成熟量表,并結合具體研究內容進行適當語境修改,以對國際機會識別變量進行測量(共3 個題項)。
(4)環境動態性。本文采用的環境動態性量表來自Jansen 等[58]、焦豪等[59]的研究,共5 個題項。相關變量的測量題項見表1。
根據既有的研究,企業管理者的性別、教育程度、工作性質、工作年限、國際商務工作年限等因素會不同程度影響國際機會識別的可信度;為此,本文選擇性別、教育程度、工作性質、工作年限、國際商務工作年限作為控制變量。

表1 變量測量題項及量表來源
為了有效獲取國際化企業中高層管理者的調研數據,本文主要采用的調研方式包括:
(1)面對面紙質問卷調查法。針對廣東一帶的企業,在讀博期間,本文采用上門調查的方式前往廣州、深圳、珠海等城市進行問卷調研,即對工業區和商務大廈內的企業進行逐個走訪以及發放問卷,重點聯系企業高管和中層管理人員,分別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調研;以及在一些高新開發區里利用中午和下午下班期間,尋找一些高新技術企業管理人員進行問卷調研。針對貴州一帶的企業,由于本人近年來在貴陽高校工作,對貴陽的環境比較熟悉,所以針對貴州地區的企業,本文也采用上門走訪的方式,即前往貴陽市金陽高新區,通過面對面的交流對國際化企業部分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
(2)線上問卷調查法。本文將編制出的調查問卷在“問卷星”上制作成手機版和PC 版問卷,利用高中、本科、碩士同學在企業工作的人脈資源(備注:本人同學中有不少在華為、中興通訊、創維、康佳、TCL、聯想等大型國際化企業擔任中高管),以及利用本人以前在企業工作的同事資源進行問卷調查(備注:本人曾在深圳華盛玩具集團、深圳杰夫集團、深圳正威國際集團等大型國際化企業擔任過人資經理、總監等職務)。通過以上方式,本文共回收問卷339 份,比較順利地完成了調查數據的收集工作。
本文對收集到的339 份調查問卷進行了檢查和清理。為了確保被調查者屬于國際化企業中的中高層管理者,本文在問卷中設置了兩個問題:①貴公司是否有國際業務?②您是否有過國際商務相關工作經歷?然后將答案選“否”的問卷,以及將填寫人為普通員工、基層管理者,或者填寫數據不完整等不合格問卷進行了剔除;最后得到有效問卷265 份。本文將問卷數據輸入SPSS 軟件后,選用了兩個指標(教育程度、工作性質)進行了無反應偏差檢驗,發現對應指標間的差異不顯著,然后通過SPSS 軟件并按照被調查者的教育程度、性別、工作性質、工作年限和國際商務工作年限對調查樣本特征進行描述性統計;其中:教育程度在本科學歷及以上的中高層管理者占85.3%,男性占75.47%,營銷類和投資類中高層管理者占75.1%,工作年限在5 年以上的占89.1%,國際商務工作年限5 年以上的占41.9%。具體樣本描述見表2。

表2 調研樣本基本信息描述性統計
本文采用SPSS20.0 軟件對先前知識、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國際機會識別、環境動態性進行EFA 分析。從表3 可知,所有變量的測量題項因子載荷在0.750~0.880 之間,處于0.5~0.95 的合理區間,說明量表具有較好聚合效度;所有變量量表的Cronbach’s α 值在0.790~0.900 之間,均大于0.7 的最低值要求,同時CR(組合信度)都在0.794~0.902 之間,表明各變量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量表信度較好且收集的數據可靠;各量表KMO 值在0.806~0.915 之間,均大于0.8;各變量累計解釋方差在62.852%~72.738% 之間,均大于50%;表明各變量通過了效度檢驗。所有變量的AVE 值(平均提取方差值)在0.563~0.689 之間,均大于最低臨界值(0.5),說明問卷收斂效度較高。具體見表3。

表3 信度與效度
本文根據Harman 單因素分析法的相關要求和規定,把全部31 個題項納入因子分析,不進行旋轉,得到總的解釋率為70.330%,總共有7 個主要成分,第一個主成分解釋率為25.695%,顯然占比不高于40% 的標準要求[60]。根據以上介紹的判斷方法,可以判定本調研數據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本研究的多重共線性檢驗參照Dormann等[61]對多重共線性檢驗的方法和判斷標準,最終檢驗結果見表4,容忍度介于0.722~0.866 之間,顯然大于0.1 的最低要求,方差膨脹因子(VIF)介于1.035~1.384 之間,顯然小于10 的最高要求;說明變量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從相關系數表5 可知:①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技術知識、國際知識吸收能力、教育程度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和p值分別為:(r1=0.336,p1=0.000)、(r2=0.328,p2=0.000)、(r3=0.282,p3=0.000)、(r4=0.308,p4=0.000)、(r5=0.471,p5=0.000)、(r6=0.186,p6=0.002);②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技術知識之間相互呈正相關關系;③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技術知識與國際知識吸收能力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和p值分別為:(r7=0.350,p7=0.000)、(r8=0.346,p8=0.000)、(r9=0.330,p9=0.000)、(r10=0.343,p10=0.000);④技術知識、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教育程度呈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和p值:(r11=0.124,p11=0.002)、(r12=0.123,p12=0.001)。此外,性別與工作性質、工作年限之間呈相關關系,以及國際知識吸收能力、教育程度、工作性質、工作年限與國際商務工作年限之間也存在相關關系。
為了檢驗先前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的作用,本文建立了先前知識4 個子維度與國際機會識別的測量模型。本文采用AMOS17.0 軟件進行運算,結果發現:①服務市場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224(p=0.003),表明服務市場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的正向關系顯著,H1a 得到支持;②客戶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標準路徑系數為0.241(p=0.002),表明客戶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正向關系顯著,H1b 得到支持;③市場運營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標準路徑系數為0.162(p=0.028),表明市場運營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正向關系顯著,H1c 得到支持;④技術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標準路徑系數為0.155(p=0.035),表明技術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正向關系顯著,H1d 得到支持。由此可見,H1 得到了支持,即先前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具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具體見表6。

表4 多重共線性檢驗

表5 相關系數表

表6 先前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假設檢驗結果匯總表
本文建立了關于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對先前知識4 個子維度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的中介效應模型。本文采用AMOS17.0 軟件對中介效應模型進行運算,結果發現:①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技術知識對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均呈顯著正向關系,標準路徑系數分為:0.236(p=0)、0.204(p=0.003)、0.166(p=0.013)、0.207(p=0.002);②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呈顯著正向關系,標準路徑系數為0.311(p=0);③加入國際知識吸收能力的中介后,客戶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的關系仍然顯著,標準化路徑系數從0.241 下降到0.172,這說明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客戶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H2b 得到驗證;而服務市場知識(p=0.061)、市場運營知識(p=0.148)、技術知識(p=0.272)對國際機會識別之間的關系由原來的顯著變為不顯著,這說明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服務市場知識、市場運營知識、技術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起到完全中介作用,H2a、H2c 和H2d 得到驗證。由此可見,H2 得到了支持,即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先前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關系中起中介作用。具體見表7。

表7 國際知識吸收能力中介作用回歸檢驗結果
表8 給出了國際知識吸收能力中介模型的標準化總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可以看出:①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技術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的總效應分別為0.224、0.241、0.162、0.155;②客戶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直接效應為0.172;③服務市場知識、客戶知識、市場運營知識、技術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的間接效應分別為0.224、0.069、0.162、0.155。
本文對自變量、調節變量進行了標準化處理,然后構建了交互項,通過檢測交互項的顯著性來確定調節作用是否顯著。其中,模型2 檢驗環境動態性對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的調節效應;具體結果見表9。

表8 國際知識吸收能力中介作用標準化效應分析表
從表9 可知:模型2 表明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和環境動態性的交互作用對國際機會識別負向影響顯著,即H3 得到支持。為了更加清晰地刻畫環境動態性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的調節效應,本文根據調節效應交互效果的圖形繪制方法繪制了其調節效應圖(圖2),由圖可知環境動態性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關系中起負向調節作用。

表9 環境動態性對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的調節效應檢驗結果

圖2 環境動態性對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關系的調節作用
綜合上述研究,先前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作用機理的相關3 個假設全部得到驗證,從整體上來看本文提出的理論模型成立。
第一,先前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關于先前知識與機會識別間關系,一種主導觀點認為它們顯著正相關[62?63]。研究認為先前知識有利管理者認識到新信息價值,更易識別與其先前知識關聯的機會[64]。管理者具備特有知識結構[65],管理者在某領域知識越富足,他們將越關注該領域的問題,并掌握市場、產品等相關價值知識[66],這些先前知識有利管理者快速識別機會。本文探究了先前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的關系問題,實證檢驗發現先前知識作為管理者的知識基礎會正向影響國際機會識別,說明管理者先前知識同樣會促進國際機會識別。
第二,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先前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中起中介作用。本文實證檢驗發現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先前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中起重要中介作用,即先前知識作為一種知識基礎有助于企業管理者清楚地知道需要什么樣的國際知識,以及通過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如何去獲取這些知識以進行國際機會識別。也就是說,先前知識的積累有助于強化管理者的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并借助國際知識吸收能力不斷獲取國際相關知識而有效識別到國際機會。
第三,環境動態性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中起負向調節作用。依據權變理論,企業管理者必須針對變化的環境而調整其經營行為及采取相應措施。在企業國際化過程中,國際市場環境要素的動態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及風險性,會對企業管理者的國際機會識別產生影響。本文實證檢驗發現環境動態性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中起負向調節作用,即在國際機會識別過程中,管理者往往傾向于環境動態性低的國際市場,而回避于環境動態性高的國際市場。
本文基于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視角,通過研究先前知識、國際知識吸收能力、環境動態性與國際機會識別之間的關系,探究了先前知識對國際機會識別的作用機理問題,并構建了相應的理論模型,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機會識別過程理論。相比于已有學者的研究,本文的創新點主要包括:
第一,從國際知識吸收能力的角度對先前知識作用于國際機會識別的機制做出了新的理論解釋。先前知識在國際機會識別中發揮何種作用?其作用機理是什么?現有研究探討了創業激情、創業警覺性[67]、洞察力、自我效能感、管理者認知等多種中介機制。但是這些中介機制顯然忽視了知識欠缺的限制以及知識更新和知識增加的作用,其解釋能力難以令人滿意。因此,企業管理者如何基于先前知識基礎識別國際機會,需要從國際知識吸收能力的角度尋求新的理論解釋。依據Cohen 和Levinthal[39]提出的吸收能力理論,本文嘗試構建了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先前知識促進國際機會識別中的中介模型,并通過實證檢驗發現管理者以先前知識為基礎,通過吸收國際市場新知識,切實提升了國際機會識別效果;進而發現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在先前知識與國際機會識別關系中起重要中介作用;即先前知識是管理者識別國際機會的知識基礎,先前知識有助于強化企業管理者的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并在先前知識指引下通過各種途徑去吸收國際相關知識并進行解讀、分析和判斷,進而有效識別到國際機會。
第二,構建了環境動態性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促進國際機會識別中的調節機制,并實證檢驗發現環境動態性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關系中起負向調節作用。環境動態性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促進國際機會識別中發揮何種作用?現有研究探討了環境動態性對企業國際化行為的影響問題,吳曉波等[68]認為環境的動態變化會對企業的國際化行為及程度產生影響。但現有研究并沒有探討環境動態性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與國際機會識別中的作用影響問題。依據權變理論,企業管理者必須針對變化的環境而調整其經營行為及采取相應措施[52];國際市場環境要素的動態變化會影響企業管理者的國際機會識別行為,據此,本文嘗試構建環境動態性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促進國際機會識別關系中的調節機制模型,并通過實證檢驗發現環境動態性在國際知識吸收能力促進國際機會識別關系中起負向調節作用。
第一,管理者要注重先前知識的積累。先前知識是管理者識別國際機會的知識基礎,只有積累一定的先前知識,管理者才能清楚知道在國際機會識別中需要獲取哪些國際知識,以及如何獲取這些知識;并對國際相關知識的價值進行有效解讀、分析與判斷。因此,企業管理者要善于通過持續學習以及工作實踐等多種途徑來積累先前知識,篤實知識基礎。
第二,管理者要強化其國際知識吸收能力,并通過各種途徑積極、主動吸收國際相關知識。國際知識吸收能力是企業管理者獲取國際相關知識以有效識別國際機會的關鍵所在。企業管理者必須基于其先前知識基礎,通過各種途徑(如參加國際展銷會、國際商務會議、借助互聯網搜尋、利用關系網絡尤其是商業關系網絡、前往海外考察等)積極吸收國際相關知識。
第三,管理者要對國際市場環境要素的動態變化及時做出回應。國際市場環境要素的動態變化會給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活動帶來不確定性和風險性,企業管理者必須盡可能多地了解國際目標市場的環境情況,并及時根據環境要素的動態變化調整經營行為,以做出權變回應。
由于能力有限,本文只針對企業管理者識別國際機會的機理問題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也僅僅初步構建了一個基于國際知識吸收能力視角的國際機會識別理論模型;研究還不夠深入。為此,希望后續學者能針對以下問題展開研究:
第一,企業國際機會識別機理的深化研究。本文主要基于企業管理者個體角度來研究企業管理者如何基于其先前知識基礎吸收國際相關知識,以識別國際機會的內在過程。但企業管理者識別到國際機會后,如何將之上升到企業層面,即如何被企業管理層采用進而轉化成企業國際機會識別,這一內在機制還有待于剖析。
第二,企業國際機會的開發與利用研究。國際機會識別只是企業國際化過程的第一步,在企業管理者識別到國際機會后,企業如何整合資源進行相關能力構建,以抓取機會進行國際化經營,這是當前企業界正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并成為制約許多企業國際化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后續學者可以從“能力構建”“資源拼湊”等視角去研究企業如何整合資源以構建相應的運作能力,以抓取機會進行國際化運營這一內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