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13)
生源是學院辦學的基礎,生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關系到高校的生存和發展。在高考新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穩定生源質量,成為關系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浙江省是全國高考招生綜合改革試點之一,多元化、多類型的高校招生錄取模式給高校招生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為進一步推動學院教育改革、內涵建設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對學院近幾年年招生錄取工作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與分析,充分了解學院招生錄取情況及發展態勢,理清已存在的相關問題,提出提升生源質量的相關建議及對策,為其他兄弟院校優化生源提供一定的借鑒。
本文研究的相關數據來源于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2016-2019年本科招生錄取數據庫。
利用excle進行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對研究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及方差分析。
本研究理論上假設認為:分省投檔分數越高于省控線,其個體生源質量越高;每年分省的省控線與投檔分是動態的,不具有可比性,因此采用比值法進行相關評價。計算方法:考生投檔分與生源省份當年省控線的比作為該生生源質量的賦分。
學院面向全國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共有25個本科專業進行招生,大部分為財經類專業;2016-2019年共錄取7711人,招生錄取人數從2016年的1566人增加到2019年的2338人,平均每年增加257人。具有數據見下表:

表1 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2016-2019年生源情況
1.個體生源質量評價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2016-2019年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錄取新生成績與省控線的比值,即個體生源質量評分最大值為2.450,最小值為1.000,平均值為1.12。同時采用單樣本T檢驗對7711名錄取新生進行個體生源質量水平上的差異性檢驗,結果表明,個體生源質量水平上存在顯著性差異(t=939.246,p<0.05),具體數據見下表2。

表2 2016-2019年學院個體生源質量t檢驗
2.生源質量在時間、地域、考生科類及專業分布上的比較
(1)生源質量在2016-2019年的對比分析。對不同年份的生源質量用ANOVA方法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學院2016到2019年的生源質量成下降趨勢。其中,2017年與2018年的錄控比差異不明顯。2016年錄控比最高為1.140,即比當年生源省份本科控制線高出14%,2019年的錄控比最低為1.12,即比當年生源省份本科控制線高出12%,具體數據見下表3。

表3 2016-2019年學院生源錄控比情況
(2)生源質量在生源省份上的對比分析。該院校面向全國23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進行招生,研究結果表明,2016-2019年該學院生源質量比較靠前的省份是河北和吉林,其次是陜西、湖北、山西、河南;生源質量排名最低的上海市,其次是東南部地區。
(3)生源質量在考生科類上的對比分析。近年來,該學院共有5種招生類型,分別是單獨考試招生、綜合改革招生、文理招生、專升本招生。研究結果表明,該學院生源質量最好的招生類型是專升本,生源質量最差的招生類型是單獨考試招生。
(4)生源質量在招生專業上的對比分析。該學院近年來招生專業基本上涉及到25個專業,對各專業生源質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F=39.600,p<0.05),從研究結果的專業生源質量排名來看,排在第一的專業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其次是會計學、會計學(注冊會計)、會計學(國際會計ACCA)及物流管理,排名最低的專業是工商管理(創業管理),具體的對比情況可以參照下圖1所示。

圖1 2016-2019年學院各專業生源質量分布情況
研究結果表明,2017年浙江省實行高考綜合改革以來,該學院的生源質量連續下滑。2016年錄取新生的平均高考成績比省控線高出14%左右,到了2019年僅高出11%,2017年與2018年的平均成績基本相同,但是整體的生源質量成下滑趨勢。
以往的相關研究表明高校綜合條件(包括地理位置、學科專業、整體聲譽及就業前景)、人才培養舉措及招生宣傳工作是影響生源質量的三大要素。該學院目前屬于地方性獨立學院,整體的綜合實力不強,辦學僅有十二年的歷史,且地理位置不占優勢,雖然地處浙江金華,交通便利,但是對于考生來說,可能杭州、寧波、溫州等一些地區更受歡迎。
從學科專業方面來說,該學院雖然依托母體學院的優勢,但是開設專業大多數是財經類,且學科較為單一,無法進一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同時在高考綜合改革的推動下,“專業(類)+高校”的志愿填報方式對高校專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選考科目的設置問題,考生對選考科目的選擇是根據高校專業設置進行的,“雙一流”高校出于學科的發展,往往會要求考生選考一門或幾門高難度科目,而該校的大部分專業是不設置選考科目要求的,這將造成水平較低的考生趨利避害,優質生源進一步流失。
從人才培養方面來說,該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舉措力度不是很大,很難吸引優質生源。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轉專業政策不夠寬松。浙江省內的其他兄弟院校要求達到某一分數可自由轉專業,該校要求筆試加面試,雖然提供兩次機會,但是吸引力度不大。二是該校雖然開展了“赴本部訪學一年項目”,但是每年僅有10-15個名額,無法真正的滿足學生的需求。三是該校在第二學位培養、考研考公培養、中外合作辦學等項目上力度有待加強。
研究結果表明,該校的生源質量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差異。這與以往的相關研究結果較為一致。一般來說,相較于其他地區,沿海地區經濟較為發達,就業機會與教育資源等更加豐富,位于東部沿海地區的高校會更吸引優質的生源。然而從研究結果來看,該校生源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生源質量卻低于中西部及偏遠地區,尤其是上海市等一些一線大城市的生源質量排在最后,這就說明該校對經濟發達區域的生源吸引力不夠,同時中西部的優質生源大量流失,這樣會造成生源結構進一步不合理,進而會影響到學科與專業建設,乃至整個學院的長久發展。因此,如何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當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最緊迫的工作之一。同時研究也發現,不同的考生科類的生源質量差異也很大,尤其是綜合改革省份的生源質量明顯低于文理分科的省份,可能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是綜合改革是必然趨勢,可能選考科目的設置、選考科目賦分標準和錄取模式的設置是未來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也可能成為高校人才選拔的難點。
高考實行綜合改革,打破了傳統院校志愿,采用平行志愿的方式進行投檔,取消了錄取批次等改革措施,進一步將院校之間的競爭焦點轉移到了專業。高水平大學也有一些冷門專業,地方院校也不乏特色與優勢專業;同時院校內的招生專業也參差不齊,這就造成了招生競爭更加激烈。并進一步倒逼高校加快特色專業與優勢專業的建設,從研究結果來看,該學院25個招生專業生源質量最好的專業是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等相關專業,而這些專業之所以生源質量如此好,可能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等專業獲批了“浙江省十二五新興特色專業”、“浙江省十三五特色建設專業”及“浙江省一流建設專業”,生源質量與專業建設是相互依存的關系,特色與優勢專業會吸引更高質量的生源,反過來優質生源也會促進專業建設。二是選考科目對生源的限制,高校專業對選考科目的設置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未來專業的選擇,很多高校特別是應用型高校,出于保證生源數量的目的,對于選考科目要求不嚴謹,以至于不設限制。這一做法可能在短時間會促進生源“量”的提升,但是從長遠與發展的角度看,還是要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認真研究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養的要求,進一步在專業生源的“質”上下功夫。三是實行“專業(類)+高校”投檔模式,增加了考生在填報志愿時的最大選擇權,使得高校生源競爭更加激烈,尤其是優勢專業與冷門專業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學院要在更新教育觀念、優化人才培養規格和選拔標準、構建綜合評價和多元錄取機制、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學院內部管理機制、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等方面加強系統研究和綜合改革,推進學院的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
綜合改革背景下,該校2016-2019年的生源質量逐漸降低。
綜合改革省份生源質量較文理分科省份偏低,分省生源質量的區域性差異明顯,且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生源質量高于東部沿海省市,教育教學資源與結構性問題矛盾突出。
該校專業生源質量差異明顯,加快建設特色專業與優勢專業才能更好的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