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旭陽
(天津財經大學 天津 300000)
我國農民占中國居民中很大一部分,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它關系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穩定。最近這些年來,盡管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和其財產性收入在數值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于農民財產性收入占比仍然極低,這無疑會導致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
本文將對我國二十年來農民財產性收入變動規模進行分析,對數據進行擬合,并對之后三年農民財產性收入進行預測,觀察其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直觀影響。
本文使用《中國統計年鑒》1997—2016年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與居民純收入的數據,通過將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與農村居民純收入相比得到的百分比,部分數據如下表所示:

表1 1997-2016年中國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現狀
由上表可以得出,從1997-2016年,我國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總量普遍較低,直到2006年,人均財產性收入總量才達到100元以上。由表中可以看出,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在2013年達到了293元,但是與300元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國在2013年之后數據統計口徑有所變化,由之前的財產性收入變為財產凈收入,所以2014-2016年的財產凈收入數值比2013年的財產性收入的數值要低一些。由財產性收入年均增長率來看,除1997年之外,其他年份的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基本都處于5%以上,大多年份都處于10%以上,甚至1999年的增長率達到將近40%??偟膩碚f,盡管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絕對量很小,但一直在不斷增加,雖然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水平中所占比例很低,但仍在不斷增加。
下圖是1997-2016年20年間的我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的折線圖,呈增長的趨勢。
由上圖1可以看出,農民財產性收入水平正處于不斷上升狀態,由1997年25元左右直至2013年達到近300元。雖然財產性收入絕對量很小,但其絕對量仍在不斷增加;雖然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水平中所占比重較小,但也在不斷增加。

圖1 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折線圖
處于不同地區的農村居民,他們的財產性收入也存在著很大差異。由表2可以看出,我國中西部地區的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明顯低于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由于東部地區屬于沿海地區,經濟發達,農民的收入水平也明顯高于其他農村地區。我國東北地區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產糧食最多的地區,有了政府農民的支持和幫扶政策,東北地區農民的收入水平直線上升。農民富裕了,就會參與一些投資等,由此就增加了他們的財產性收入。

表2 2007年我國不同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情況
本文將運用Eviews軟件,建立ARIMA模型,從而對2017-2020年的農民財產性收入進行預測。具體分析過程如下:
1.平穩性檢驗
首先,作出農民財產性收入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圖可以發現,隨著年份的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呈現增長的趨勢,因此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存在趨勢,并不是平穩序列。
2.單位根檢驗
本次研究采用ADF單位根檢驗方法。檢驗結果為:系數估計值為-0.0138,其標準方差為0.0639,兩者相除得到的t-檢驗統計量的值為-0.2155,并得到該統計量在1%,5%,10%的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分別是-3.8315、-3.0300、-2.6552,由此可以看出,t檢驗統計量值大于各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表明存在單位根。然后對數據進行一節差分,此時t統計量的值為-5.3524,該統計量在1%,5%,10%的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分別是-3.8574,-3.0404,-2.6606,我們可以看出,t檢驗統計量值小于各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表明不存在單位根。
3.模型識別與定階
通過上述分析得知一階差分序列是平穩的。且由自相關函數(ACF)與偏自相關函數(PACF)得知MA(q)的滯后階數可以取為0、1,AR(p)的滯后階數可以取為0、1。所以建立的模型為:
ARIMA(1,1,1):(1-αB)×(1-B)×xt=(1-βB)×εt
4.模型顯著性檢驗
利用Eviews得到的該模型的顯著性檢驗結果如下:

表3 模型的顯著性檢驗
由上表可知,該模型的F統計量的P值為0.00<0.05,故在顯著性水平為0.05的條件下,該模型是顯著的。
5.參數的顯著性檢驗及預測
利用Eviews對該模型中的解釋變量進行顯著性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截距項系數為-20.86,xt-1項系數為1.14,εt-1項為-1.95,且p值均小于0.05,故該模型的參數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利用估計得到的結果進行樣本內預測,發現其預測誤差控制在了5元以內,預測誤差較小,所以最終確定使用模型ARIMA(1,1,1)做實際預測。得到2017年到2020年的預測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4 農民財產性收入實際預測值
通過模型預測得到的2017—2020年我國的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水平整體有所提高。雖然財產性收入水平,但是我國農民的財產性收入狀況仍然不容樂觀。總的來說,我國農村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的特點就是雖然財產性收入很少,但仍在不斷增加,雖然財產性收入在總收入水平中所占比例很低,但仍在不斷增加。所以為了縮小城鄉貧富差距,為了提升農民生活水平,為了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提升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水平是至關重要的。
針對本文的研究結果,以及提升我國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水平,提出以下建議:
1.創新我國的金融管理體系,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金融管理體系。
對現有的金融管理體系做出創新的目的在于讓普通百姓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理財產品,會使用更多的金融工具,與此同時,針對目前的理財渠道需要加強監管,尤其是對于其交易方式要加以約束和規范。要創造條件讓中國百姓(特別是農村百姓)有機會體驗更多的金融產品,使用更多的金融工具,用來提升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水平。
2.要加強對農民財產及土地使用權的保護力度,尤其是在拆遷問題、征用土地及補償問題上,要確保農民的財產權利不會受到侵犯和損害。還要把居民的財產歸屬落到實處,讓農村居民能夠用承包土地、宅基地及房屋等財產成為可以抵押、、出租等具有多種用途的金融資產。
3.要加大力度解決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和農民普通住宅關于抵押、自由上市流轉方面的問題。到目前為止,農村宅基地和集體所有土地在國有土地和私人住宅中占據很大的比重,以宅基地為例,所有者對土地只有使用權,不能用于抵押貸款或者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由于無法自由流轉,而且大量農民走進城市尋求打工機會,造成農村地區的土地和房屋空置,農民無法利用空置房屋和土地獲得財產性收入,就會進一步拉大城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