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疆
近日,有媒體接到全國多地多名自稱“云養牛”騙局受害者的投訴,他們稱,在疫情期間出現了多個名稱中有“牧業”的APP,打著“互聯網+畜牧業”的名號,讓用戶在APP中在線領養回報率不同的“牛”獲取收益。投訴者稱,這些APP在運營一段時間后,以繳稅等為由要求投資者追加投入資金以贖回本金,或以各種理由誘導追加資金,之后便無法登錄。目前,海南、江西、內蒙古、四川等多地警方接到報案后立案偵查。
不久前,央視曝光了一個“云養貓”騙局:今年8月底的一天,廈門的張女士通過貼吧,發現了一款名叫“某喵”的APP。客服說,在網上“云養貓”就能賺錢,而且還是高額回報。張女士投入1.7萬元后,APP突然無法登錄。與張女士類似的受害人還有很多,目前已有6000多人報案,每個人受騙金額少則兩三千元,多則高達10多萬元。
同樣是“云騙局”,“云養牛”顯然比“云養貓”更甚一籌。“云養貓”主要是靠“群演”帶節奏,相比之下,“云養牛”因為有公司域名“背書”,所以更容易蠱惑人心。現實情況是,雖然“互聯網+共享牧場+認養模式”的理念吹得天花亂墜,但涉事牧場大都一頭霧水。更有甚者,牧場很久都沒有開展實際業務,騙子卻在網上大肆招攬生意。
當此之時,尤須追問的是,那些別有用心的騙子何以輕易盜用他人公司信息注冊成功?對于普通人來說,要想識破“云騙局”,一方面要樹立正確的投資心態,面對所謂“高回報率”的項目保持理智,發現問題立即報警;另一方面,不要盲目迷信企業信息查詢平臺,一切還是要以官方認證信息為準。只有建立在群防群控、嚴查嚴打的基礎上,才能杜絕形形色色的“云騙局”,不給騙子留下翻云覆雨的機會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