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德
“郡縣治,而后方有天下安。”縣區在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把縣域治理的特點形象地概括為既“接天線”又“接地氣”,是市域治理的“一線指揮部”。縣區黨委政府要深入總結和轉化運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爭經驗,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契機,堅持守正創新、銳意進取,積極有效推進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著力強化黨建引領
堅持把加強黨建引領貫穿于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更好發揮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完善鄉鎮(街道)大黨工委機制,吸納轄區內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大工委”成員,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優化需求、資源、項目“三張清單”,統一調配、集約利用區域內黨建和公共服務資源。建立社區大黨委運行機制,完善社區—小區—網格—樓棟黨組織體系,成立文化體育、衛生健康、法律調解、生活服務等功能型黨支部,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小區樓棟長、轄區單位、社會組織等多方聯動共商共建機制,搭建各方問題共商、困難互幫、利益協調、共促共建的聯席會議平臺,共同解決涉及社區公益事業、公共設施建設、居民矛盾化解等事項。推動職能部門、轄區單位、社會組織等服務力量進社區、小區,發揮各自在信息、人才、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著力解決事關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推動單位黨組織聯系社區,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實行黨員“亮身份”、黨員“雙報到”,積極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為群眾解難服務活動,創新活動方式,提升黨組織的社會動員力,更好擔負起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建立區域化黨建述職評議制度,健全組織聯建、隊伍聯管、活動聯辦長效機制,推進單位黨建、行業黨建、區域黨建互聯互動,形成區域共駐共建、共享共用的體制機制。
著力優化網格化管理
完善“協同處置”工作機制。以“事要解決”為核心,建立“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社區吹哨、黨員報到”的協同處置機制,努力實現聯合指揮、聯合行動、聯合執法、聯合服務,形成網格工作線下采集和巡查發現、線上受理和流轉處置、跟蹤督查和反饋評價等完備的工作流程閉環,確保網格內各類問題及時有效解決。對涉及平安穩定突出問題,各級綜治中心要統籌工作資源,積極協調解決。完善網格員教育培訓和考核獎懲制度。按照全要素網格化社會治理的理念,以實戰為導向,建立與網格工作任務相適應的網格員隊伍教育培訓機制。落實上崗公示制度,通過公示牌、便民聯系卡等形式,將網格員姓名、聯系電話、工作職責、監督電話等基本信息進行公示,方便群眾聯系,接受社會監督。結合實際制定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考核辦法、獎懲條例和責任追究制度,將考核結果作為網格員續聘、解聘、獎懲、調整崗位和晉升工資的重要依據。積極發展兼職網格員。落實鄉鎮(街道)、村(社區)黨員干部包聯網格制度,推動在職黨員干部、志愿者等下沉社區、編入網格、進到樓棟。積極推進兼職網格員隊伍建設,發動掛點聯系村(社區)的黨員干部、“兩代表一委員”、下沉黨員、退休老黨員老干部、熱心社區事務的黨員群眾、樓棟長、巷道長、物業人員、業委會成員等擔任兼職網格員,積極協助、共同做好網格社會治理相關工作。
著力推動“三治”融合
以“自治”為基礎。組建居民議事會、班子議事會、自治理事會等居民議事、民主協商平臺,形成穩定的動員機制和整合性組織,激發居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居民群眾議事協商能力,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社會治理人人參與。充分總結推廣基層抗疫經驗做法,實行“時間銀行”積分管理制,拓展平安志愿隊伍的發展規模、運行體系、工作領域,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社會治理全民參與。以“法治”為保障。推進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警官、法官、檢察官、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作用,定期開展法律宣傳服務活動。將村民(居民)公約作為法治觀念滲入基層社會的有效途徑,強化居民群眾規則意識、培育契約精神,以法治精神與文化疏導群眾情緒,破解基層治理的法治難題。探索“公安+司法+律師”三元調解模式,實行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多方聯動,依法協調基層矛盾糾紛,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以“德治”為先導。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建設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德治教化網絡。發揮主流媒體特別是新媒體主陣地作用,牢牢掌握社會治理宣傳輿論工作主動權、主導權。加強社會動員和輿論引導,發揮黨員、志愿者、各級道德模范、身邊好人、鄉賢能人等先進分子的模范帶頭作用,開展“道德模范”“最美居民”“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評選宣傳活動,弘揚新時代風尚,讓人人有責、人人盡責轉化為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著力加強科技支撐
按照縱向貫通、橫向聯合、整體聯動的原則,積極推進社會治理信息化工作平臺建設,為黨委政府強化職能部門、執法力量的橫向合作、整體聯動提供智力支持,同步推進“雪亮工程”及“智慧平安小區”等資源聯通共享。結合“最多跑一次”改革,搭建跨部門“多元協同”基層治理數據庫。在匯聚網格員工作數據、各部門響應數據、網格居民活躍數據的基礎上,科學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手段,推動實現社會治理與公共服務信息多元匯集、互通共享,推動實現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特殊人群等各類風險隱患的預測、預警、預防。聚焦群眾需求,加強人文關懷,整合政務服務和商超、藥店、醫療機構等資源,建立網上便民服務平臺,實現網上辦事、網上買菜、網上購藥、網上診療,讓人民群眾真正體驗到便利性和有效性。
著力完善應急制度
強化基層應急能力。制定修訂各類應急預案,針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進行應急演練,提高應急實戰水平。健全基層應急隊伍,包括應急領導隊伍、應急專業隊伍、應急管理志愿者隊伍等,依據災害或事件的重大、重要程度,劃定動員層級,進行不同程度的應急隊伍動員。完善應急數據管理,建立包含物資儲備、避難場所、水電照明、臨時食宿、人員隊伍等各類信息的應急資源信息庫。加強應急資源的科學儲備與統籌調配機制,有力應對緊急狀態下可能面臨的各種供需矛盾。發揮社會組織積極作用。發揮社會力量在應急救災、籌集物資、心理干預、舉報監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政府為主導、社會組織為支撐,建立全體居民共同參與社區防災減災機制體制。加快培育發展生活服務類、公益慈善類和居民互助類等社會組織,落實人員、機制、資源等各類保障,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設立孵化培育資金,為社會組織提供后勤保障、管理咨詢以及信息、網絡、培訓等服務。加強應急宣傳普及。發揮居民微信群、政務微博等信息平臺作用,堅持日常推送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等突發事件應急常識,提高轄區居民應對緊急事件的意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