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璐
十九大報告強調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升為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建設經濟圈需準確把握地域相鄰、人緣相親、文化相融、經濟相通等特點,以及受自然因素及體制機制等影響的矛盾與難點,找準協調發展著力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硬聯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基礎設施建設能提高生產效率、改善人民生活,需優先發展。成渝地區基礎設施仍有欠賬,如交通密度仍低于其他主要經濟區,外出通道不夠暢通。一方面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推動規劃實施網絡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推進干線、城際、市郊鐵路和城市軌道“四軌融合”發展,打造成渝間、成渝至周邊城市間、成渝地區相鄰城市間及成渝主城都市區“1小時通達通勤圈”,提升通達便利性,增強經濟活力;完善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多層次交通網絡,縮短成渝地區與毗鄰省會、主要經濟區的通達時間,改善區位條件,帶動經濟圈內城市協同發展。同時,加強水利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建設,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另一方面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設5G網絡、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推動各政府部門間打破信息孤島、建立互聯互通的大數據,激發數據的應用價值,推動形成智慧城市,助力人流、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等各類要素流動和高效集聚,即時對接生產消費信息,聚合支付物流配套服務,突破時空約束,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圈內經濟聯系,發揮協調發展的倍增效應。強化經濟圈能源合作,優化能源供應與就近消納,一體化布局充電設施,建設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示范區。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軟聯通”促進經濟圈協調發展
以行政區劃發展經濟有利調動地方發展經濟積極性,但競爭也形成“隧道視野”造成“各自為戰”,生產要素流動受阻、產品市場分割,需以體制機制創新打破“盆地意識”與“行政區經濟”對協調發展的制約。一方面,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形成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制定區域協調發展規劃、提升公共產品服務等,為市場發揮作用提供制度保障;發揮市場驅動作用,鼓勵市場主體開展跨地區兼并和混合所有制方式整合,把外部經濟內部化,實現規模經濟與產業積聚成群互補發展,激活市場主體活力,健全經濟圈協同發展的微觀基礎。另一方面處理好地方政府間的關系,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構建經濟圈內激勵約束相結合的利益調整機制,對研產分離、跨地區經濟及產業轉移項目等,實施財稅、GDP及能耗指標等的利益共享、成本共擔,形成內在激勵相容與互惠動力機制,實現統一市場、協同發展。同時將經濟圈協同發展納入地方與干部工作考核,調動地方協同發展積極性。探索“飛地經濟”等模式,推動毗鄰地區共建產業園區,試行一體化政策,消除要素流動障礙。此外,處理好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把改善民生放到經濟圈建設重要位置,提升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及均等化水平,健全突發公共衛生聯防聯控機制,探索生態環保市場化補償機制,讓更多優質公共服務惠及人民群眾,增加民眾獲得感與認同感,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優化產業城市布局“內循環”打造西部重要增長極
成渝地區作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支點,具有承接東西、連接南北的區位優勢,并有較好產業發展基礎,但經濟圈內大城市與大農村并存,中心城市集聚輻射不夠、外圍城鎮被邊緣化,“凹”形失衡結構突出,區域功能重疊與重復建設,產業合作滯后。一方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優化產業布局。立足現有資源稟賦與規模經濟等比較優勢,完善產業政策發展壯大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一盤棋”推動軍民融合,推進生產要素互補和高效利用,推動優勢產業形成協同體系。瞄準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利用成渝地區教育科研和金融方面優勢,構建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大力吸收民間資本,投資培育現代服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利用后發優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新動力源,推動經濟圈內優勢產業補鏈成群、協同發展。另一方面抓兩頭帶動中間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強化成都與重慶的用地、能源等要素保障,為中心城市增加發展動能和擴展發展空間,提升人口與經濟承載力,發揮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效應,增強增長極效應和帶動力,打造重要經濟中心與科技創新中心;建立協調機制,增強兩個中心城市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提升經濟圈應對災害能力,提升經濟圈綜合競爭力。同時推動外圍城鎮構建網絡城市群,配合中心城市的總部經濟與研發設計等產業鏈,發揮空間、資源與勞動力等比較優勢,承接中心城市產業梯度轉移和配套服務,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實施人地錢掛鉤政策激勵,發展制造產業以及特色農業旅游業等,形成產業分工錯位發展體系,有效增強經濟圈內經濟聯系與鄉村振興,將“虹吸效應”轉化為“輻射功能”,助力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推動經濟圈協調發展。
完善發展平臺建設“外循環”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
成渝地區位于“一帶一路”連接點及“陸海新通道”前端,是內陸開放橋頭堡,但兩地發展開放平臺共建共享不夠、互動互補性不足、作用發揮不充分、增長溢出效應不明顯,更多限于輻射本行政區域,需進一步完善改革發展平臺,擴大對外開放。一方面加強多層次平臺建設與聯動,深化國家級新區、高新區、自貿試驗區、中新互聯互通等改革開放平臺體系,發揮平臺在特定領域先行先試權限,引領發展方向與市場預期,同時在經濟圈內各城市建設功能多樣、不同層面的合作平臺,集聚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拓展生產可能性邊界,積極營造開放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構建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聯動機場口岸、綜合保稅區及各類開發區(園區),發展面向中亞、歐洲、東南亞等地的多式聯運和國際運輸班列,增強陸向開放功能,提升經濟圈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的能力,同時推進金融等服務業重點領域市場對外開放,推動經濟圈海關通關一體化,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