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光榮
一天晚上,急診室送來一位老伯,訴說昨天早晨起床時左胳膊、左腿軟弱無力,并逐漸加重,現在發展到左半身不能動彈。醫生詢問得知,病人有長期高血壓史。體檢發現病人左側偏癱及半身感覺減退,口角歪斜,伸舌偏左。隨即給病人作CT檢查,結果發現右側大腦額葉部位有梗死灶,診斷為腦梗死。
幾天后,急診室又來了一位老太太,訴說自己近2天來感覺頭暈、耳鳴,出現復視,并伴有惡心、嘔吐,特別是走路步態不穩,“一腳高,一腳低”。體檢時發現病人有眼球震顫、共濟失調表現,CT檢查顯示腦干左側有梗死灶,也診斷為腦梗死。
上述這兩個病人,為什么同是腦梗死,表現卻不一樣?
腦血液供應有2套系統:頸動脈和椎-基動脈系統
腦是人體的重要臟器,雖然重量不到體重的3%,但它對血液的需要量卻超過全身的15%。因此,腦的血液供應異常豐富。腦血管的分布就像茂盛的大樹一樣,分支不計其數,分了又分,越分越細。腦組織依靠豐富的血液供應得到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腦血管的主干或分支受阻,就會引起腦缺血,導致腦功能障礙,嚴重者則發生腦梗死。
負責大腦血液供應有2套系統、4根血管。即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各兩根(左右各一支)。分前、后循環。頸動脈是頭頸部的動脈主干,稱作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在甲狀軟骨上緣處又細分為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兩支。負責大腦前3/5的供血,即前循環。其中頸內動脈直接向腦組織供應血液和氧氣,頸外動脈則向眼部、大腦半球的額葉、顳葉、島葉、頂葉皮質及白質、基底神經節等的供血和提供氧氣。
椎動脈起源于鎖骨下動脈,向上穿行于頸椎兩側的橫突孔,再經枕骨上行進入頭顱內。椎動脈與各頸椎的位置關系極為密切,其血流量容易受到頸椎活動的影響。入顱以后,兩條椎動脈沿著延髓腹側面向前、向內匯合成為一條基底動脈。椎動脈和基底動脈都發出一些分支入腦,統稱為椎-基底動脈系統。該系統的血液主要供應大腦半球后2/5、丘腦及內耳,以及全部小腦、腦干,即后循環。
也就是說,頸動脈系統支配著大腦前部、眼部、額葉等;而椎-基底動脈系統支配著大腦后部,即小腦與腦干等部位。一旦這些腦血管發生閉塞或破裂出血,就會發生中風,出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
不同阻塞部位引起的癥狀各異
由于腦的不同部位的組織功能不一,因而不同部位的血管阻塞區所引起的癥狀也就各有所異。
一般來說,頸動脈系統阻塞機會居多。研究證實,50%~75%的缺血性腦中風與顱外動脈狹窄有關。也就是說,半數以上腦梗死的“根源”在頸動脈。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不良生活習慣有關。由于存在血流動力學等原因,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主要位于頸總動脈的“分叉”處。如本文前述的第一位病人,病變在右側大腦額葉。額葉由前循環供血,其背外側面的梗死灶引起對側(左側)肢體偏癱、偏身感覺減退等癥狀。
椎-基底動脈系統阻塞較少見,往往會使小腦、腦干受損。本文所述的第二位病人,CT檢查顯示腦干左側有梗死灶。腦干梗死可引起的中腦、腦橋、延髓病變,從而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其中腦橋的小面積缺血灶,常使患者出現眩暈、步態不穩等癥狀。由于椎-基底動脈走行要經過1-6頸椎的橫突孔,因此頸椎的相應疾病很容易引起椎-基底動脈的改變。例如某些頸椎骨質增生就可以壓迫椎-基底動脈。頸椎疾病改善了,椎-基底動脈能正常供血,其癥狀也就不存在了。
臨床上還有一種常見的腦梗死叫腔隙性腦梗死,簡稱“腔梗”,可以說是腦梗死的一種特殊類型,病灶直徑在2厘米以內。“腔梗”是由于腦部深處微小動脈因硬化而發生閉塞,導致缺血性“微梗死”,進而引起深部腦組織點狀缺血、壞死、液化,并由吞噬細胞清除而形成一個或多個小孔隙,CT片上可見小的低密度影。很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中老年人,CT片上會有一個或多個小的“腔梗”灶。這種無癥狀性腦梗死又稱靜止性腦梗死,可演變為有癥狀性腦梗死或發展至血管性癡呆,故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的重視。
提高警惕,早期識別腦梗死
讀了以上這些,大家也許會擔心:腦梗死的表現如此復雜多變,恐怕難以識別。誠然,對腦梗死的最后診斷要靠醫生,但是如果病人或家屬能夠盡早作出初步判斷,并及時送醫院診治,則對病情的預后至關重要。從以上病例我們不難看出:首先,腦梗死病人常為中老年人,往往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煙、飲酒等危險因素存在;其次,腦梗死往往突然起病,病情進展較快;第三,腦梗死的臨床表現以偏癱、失語、眩暈等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的癥狀和體癥為主。
盡管腦梗死的表現形形色色,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我們提高警惕,掌握規律,腦梗死就不會輕易地從我們身邊“漏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