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康
癌癥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頑敵,近年發病率增長很快,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繼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二個死因。及時發現和診斷癌癥,進行有效治療,是癌癥防治的重要一環。尤其是癌前病變和早期癌,早期治療能帶來很好療效。那么,癌癥是怎樣被發現和診斷的呢?
癌癥隨著病程進展會出現相應癥狀,如直腸癌的便血、食管癌的吞咽困難、肺癌的胸痛及痰中帶血、膀胱癌的血尿、子宮癌的絕經后陰道流血等,還有乳腺的質硬包塊、皮膚或黏膜久不愈合的潰瘍等體征。但出現這些情況并不一定是癌,還需專業醫生的鑒別診斷,排除其他病變。癌癥早期可無癥狀,或只有輕度不適、疼痛等特征性不明顯的癥狀,低度惡性的癌還可能較長時間無明顯癥狀。有癥狀出現的癌癥易引起患者警惕而及時就醫檢查,尚無癥狀的則需要通過定期體檢發現。尤其是中老年人及有癌前狀態疾病的重點人群。因此,對待癌癥不應諱疾忌醫,積極就診和按時體檢有利于及時發現癌癥,但也不必草木皆兵。
針對患者的癥狀和體征,醫生會進行相應的檢查來進一步診斷。放射科的X光片可以初步發現肺部較明顯的肺癌包塊;早期及較小的肺癌結節則需CT檢查才能分辨;超聲科的B超能夠方便、經濟地發現肝、腎、胰腺、子宮、卵巢疑似癌癥的腫塊,但很多時候需要CT更好地觀察形態,CT還能發現腦部、胃腸等部位的腫瘤。核磁共振用于前列腺和一些CT觀察效果不好的部位,B超則在甲狀腺癌和乳腺癌的發現上比CT有優勢。骨掃描可發現肺癌、前列腺癌等有無骨轉移情況。近年的PET-CT可以同時獲得CT解剖圖像和PET功能代謝圖像,優勢互補,通過全身掃描異常代謝的腫塊來準確發現癌癥蹤跡。抽血檢查腫瘤標記物也是發現癌癥的途徑,有些癌癥會有較特異的標記物明顯增高,如肝癌的AFP、前列腺癌的PSA、卵巢癌的CA125、結腸癌的CEA等。胃腸鏡、肺纖支鏡、陰道鏡等內窺鏡檢查既可以直接觀察到病變有無癌的特征,又可取到活檢組織做病理檢查。
影像和抽血檢驗發現的癌癥或可疑癌癥,最終還需要病理檢查來明確診斷。病理檢查包括活檢和有手術指證的術中快速診斷、術后確認。病理檢查是把取自人體的疑似病變組織做成切片后,用顯微鏡觀察和做出病理診斷,確定有無病變及腫瘤的良惡性。用于病理檢查的樣本包括胃鏡、腸鏡和纖支鏡等內窺鏡和穿刺取得的活檢標本,體表包塊、皮膚、黏膜活檢和刮宮等小手術取得的標本,器官或腫物切除手術的標本,等。還有痰和尿液中,穿刺抽取的胸水、腹水、腦脊液中,甲狀腺、乳腺、淋巴結等包塊的針吸涂片中,刷取的宮頸、纖支鏡涂片中脫落的細胞,也可以做病理檢查。病理檢查直接地看到了癌細胞和組織變化,所以從診斷的層次講是最準確的診斷,被稱為“金標準”和“最后的診斷”。但病理檢查也可能因取材所限或組織小、形態不典型、少見疑難或交界性病例而造成診斷困難,各種微創取材和早癌的病理診斷也有諸多挑戰。病理醫生正積極應對,通過免疫組化、分子病理、會診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提供良惡定性和精準診斷。病理檢查還能發現宮頸癌、胃癌、結腸癌等癌前病變,尤其宮頸液基細胞學篩查可以有效阻擊宮頸癌的進展,降低發病率。術前未能明確良惡性質的可以在手術中做冰凍切片病理檢查,以便外科醫生決定手術范圍,還能了解切緣是否干凈及淋巴結轉移等情況。最后,病理檢查還會對切除的腫瘤進行惡性程度、浸潤深度、轉移情況等評估,利于后續治療及預后。
現代醫學認為癌癥是基因病,基因檢測的快速發展也為癌癥的發現和診治提供了新的武器。如腫瘤易感基因篩查,通過基因檢測助力癌癥的病理診斷,以及檢測基因為靶向藥物找尋攻擊靶點??傊?,通過癥狀和體檢警惕癌癥,配合醫生用多種檢查方法發現和確認癌癥,積極治療,可以最大程度戰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