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美容
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概念知識,還要培養一定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低年級小學生而言,良好的推理能力是生成長期且穩定學習能力的基礎。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尤其關注對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使之成為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及核心素養的關鍵;應注意在低年級教學過程中氛圍的構建,基礎的鞏固。
對數學猜想能力的培養
推理往往以猜想為前提。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猜想”的作用更是如此。尤其對于低年級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而言,好奇、好猜是他們處事的習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他們的這種習慣,誘導猜想,進行推理。由于小學低年級數學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各種口訣、基礎的計算方法;因此,其所能施展猜想能力的空間,主要是學生對于各種計算方法以及口訣的“猜想”。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周長”部分的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測量、加減的方式來對周長進行計算和表達。由于在學習“周長”的課時之前,學生已學習了一定的乘法口訣,掌握了一定的乘除計算基礎,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一些比較特殊的圖形,讓學生通過測量之外的方式來判斷周長。比如引入長方形,讓學生只測量兩次,便計算出它的周長,并猜測它的計算公式;引入六邊形,讓學生效仿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式。很多學生通過觀察,會發現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邊長度一致,因此猜測它的周長,就是兩條臨邊之和的二倍,后續則可以通過大量的測量來進行論證。
對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推理能力的生成,同樣有賴于對思維能力的培養。對于教師而言,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關鍵就在于對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例如,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材一開始便引入了“加”與“減”的概念,并且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真實存在的問題,如購物找零、人數累加、成績總計等,最終都可以換算成數學體系中的“加”與“減”來進行表達。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數學概念,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以及應用靈活程度,教師就需要在課堂上引入大量的案例,讓學生去積極思考與分析,嘗試發掘真實生活背后的數學模型。
事實證明,在輕松和諧的討論氛圍當中,很多小學生能夠建立起對數學知識的良好感知心態。他們能夠撥開生活的外衣,去挖掘潛藏的數學模型,嘗試著用課堂上學習到的加減乘除,去解決實際的問題。
對數學探索能力的培養
推理意味著探究,意味著思考,意味著對猜想的證實以及未曾觸碰領域的摸索。要想培養低年級階段小學生的推理能力,還需要培養其探索能力,這種探索本質上是基于已經掌握的知識對數學現象潛在規律性的挖掘和分析。
例如,低年級小學生在進行數學計算時,通常是通過“列豎式”的方式來進行。這樣,會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累加或者減少的過程,讓抽象的計算過程具象化。在這樣演算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接觸到一些慣性的組合,比如整十相加、個位數相同的數字相加或相減等,都帶有一定的規律性,而這種規律性很容易在其練習的過程中為其所掌握。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對如此情境的創造,要注意對相關問題的導入,尤其是要鼓勵學生利用好習題課,鼓勵學生多思考和探究。
對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
對推理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強大的計算能力作為支撐。現實中,小學生的推理能力常常得不到充分發揮和施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個人的計算能力所影響。例如,計算失誤、無法論證個人的推理和猜想,或者計算速度慢、過程冗長,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推理出跡象明顯的結論,以至于在推理過程中喪失了耐心、半途而廢等。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首先,必須培養學生規范書寫的能力。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養成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要認真讀題,不草率了事、不想當然,看清楚題目中的每一個漢字、每一個數字,不先入為主,提高讀題和解題的精準性。其次,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檢查和驗算習慣。畢竟驗算是一種基于逆向思維而開啟的檢驗行為,它可以培養小學生的逆向思維和反向推理過程,更能夠有效避免計算過程中出現問題、漏洞及失誤。最后,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分析問題的習慣。尤其是善于從大量的文字當中捕捉數學信息、建構數學模型,甚至能夠從樸素的文字當中洞悉和知曉命題的直接動機與想要考查的方向,明白問題設置的難點和陷阱,進而采取合理的方式加以解決,而不是直接掉入問題所涉的陷阱。
結束語
低年級階段是小學生夯實基礎、打牢數學學習基本功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將有助于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數學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興趣。這對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高課堂參與度,都具有顯而易見的作用和意義。從某種意義來說,那些原本對數學有倦怠情緒、缺乏自信的學生,可以通過對推理能力的提升而逐漸激發學生數學的潛能。
參考文獻
[1]王衛平.淺談小學數學推理能力及培養策略[J].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5):1.
[2]郭仁越.提升小學數學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徑[J].神州(上旬刊),2020(11):152.
(作者單位:福建省石獅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