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地質遺跡是珍貴的自然資源,對其進行合理的分類與保護一直是地質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福建省有著悠久的地質歷史,并且地處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地帶,地質活動十分頻繁。因此在福建省內部蘊藏著數量眾多的地質遺跡資源,是進行地質遺跡研究的理想場地。該文根據福建省地質遺跡的特點,應用新的分類方法把福建省地質遺跡分為5類,并對未來的保護與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地質遺跡? 福建省? 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分類
中圖分類號:F968?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9(b)-0241-03
Classification and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in Fujian Province
LI Jun
(F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zhou, Fujian Province, 350000? China)
Abstract: Geological relics are precious natural resources, and it is always the direction of geologists to classify and protect them reasonably. Fujian province has a long geological history, and is located on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Pacific Plate and the Eurasian plate, where geological activities are very frequent. Therefore,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geological relics resources in Fujian province, which is an ideal site for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relic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relics in Fujian Province,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geological relics into 5 categories by a new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Geological relics; Fujian province; Geological park;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區域,東臨太平洋,與寶島臺灣隔海相望,處于亞歐大陸板塊和大平洋板塊交界地帶。省內丘陵連綿、峰嶺聳峙,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1],其受新華夏構造控制,地勢呈現西北高東南低的態勢。因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再加上自太古代來26億年的地質變遷,福建省逐漸形成了數量豐富、形態各異、種類繁多的地質遺跡景觀。這些地質遺跡景觀不僅是我們揭開福建省地質演化歷史的重要窗口,也是地球留給人類的不可再生的珍惜資源。
1? 地質遺跡分類和特征
福建省地質遺跡分布廣泛、數量繁多是進行地質遺跡研究的絕佳場地。根據福建省地質遺跡調查結果和地質遺跡特征,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現有的地質遺跡分類研究資料[2-5],可將福建地質遺跡分為地貌景觀、水體景觀、地質構造、典型剖面、產地遺址5類,并可進一步細分為18個亞類(見表1)。
1.1 地貌景觀
地貌景觀是福建省地質遺跡的主要類型,其包含的地質遺跡點數量最多,分布最廣,共有花崗巖地貌、玄武巖地貌、火山巖地貌、丹霞地貌、巖溶地貌、海蝕地貌、河流侵蝕地貌這7種亞類景觀。省內眾多的地貌景觀遺跡資源交織在一起,展現了一幅既具有雄美壯闊又兼具幽靜秀麗的山水畫卷,讓人流連忘返,極具美感的同時又蘊含著豐富的科學與文化價值,形成了眾多知名的旅游景點。
1.2 水體景觀
福建省河網交錯,水系密布,地跨閩江、晉江、九龍江、汀江四大水系,發育河流683條,并伴有眾多的湖泊與溫泉,水資源十分豐富。這些河流、湖泊與溫泉遺跡組合形成了福建省的水體景觀,使福建省更添幾分秀美與柔情,“江南水鄉”的韻味油然而生。
1.3 地質構造
福建省的地質構造遺跡可分為褶皺斷層遺跡、火山構造遺跡、特殊構造遺跡3種類型。其中褶皺、斷層遺跡和特殊構造遺跡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自太古代晚期以來,頻繁的地質活動,使福建省內斷裂構造極為發育,主方向以北西向和北北東-北北東向為主。而火山構造遺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燕山期尤其是晚侏羅世發生的大規模巖漿侵入與噴發。這些遺跡是福建省26億年滄海桑田的見證,具備很高的科學價值,必須要加強保護與研究。
1.4 典型剖面
福建省的典型剖面遺跡包括地層剖面遺跡和生物組合帶兩個亞類。以寧化泉下石灰窯下老虎洞組剖面為代表的地層剖面遺跡是我們了解福建省地質變化的重要“窗口”,具備較高的科學價值。而永安豐海、漳平岬頂二疊紀—三疊紀過渡層剖面所形成的生物組合帶是一種在地層中夾雜古生物化石的特殊剖面,它是進行古生物斷代的最直接證據,在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的同時又富有較高的觀賞性。
1.5 產地遺址
產地遺跡遺跡涵蓋化石產地、礦山遺址、寶玉石產地3種類型。福建省地質歷史悠久,在省內存在著很多的古生物化石和礦產資源,這些古生物化石和礦產資源都是地球給予人類的饋贈,是我們認識地球的依據。而當開采完成后,遺留下來的原始產地仍然具有著較高的科學價值與經濟價值,必須做好保護工作。
2? 地質遺跡資源保護現狀
地質遺跡作為一種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目前最有效的保護方案就是成立地質公園,這樣既可以對地質遺跡資源進行統一的管理與保護又可以適當地利用地質遺跡資源的經濟價值[6-8]。近年來,在福建省地質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省的地質公園建設已經頗具規模。截至目前,福建省已經擁有世界級地質公園2處,國家級地質公園14處,省級地質公園7處(見表2),形成了以泰寧世界地質公園和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為先導,以各國家級地質公園為脈絡,并加省級地質公園為點綴的地質遺跡保護體系。這些地質公園的建設極大的加強了福建省地質遺跡保護力度,并且依托地質公園體系對地質遺跡資源進行了科學研究與合理開發,對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和促進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 未來保護與發展建議
根據福建省地質遺跡資源的特點和在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對今后福建省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與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3.1 詳細調查,探清規律
盡快組織更加詳盡的地質調查,以及摸清福建省內地質遺跡的總量,并查清每個地質遺跡點的準確信息。在此基礎上,將信息輸入地理信息系統,分析地質遺跡分布圖譜,力求摸清福建省地質遺跡的分布規律。
3.2 加強宣傳,帶動經濟
努力通過各種方式增大宣傳力度。在現有的投放廣告、發宣傳手冊、利用網絡媒體宣傳等方式之外,還可以借助福建省民俗文化豐富的優勢由政府牽頭舉辦民俗文化旅游節[9],在弘揚民俗文化的同時向游客宣傳地質遺跡資源的價值,提高民眾保護意識,并借此增加福建省各地質公園的知名度,進而帶動地方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3.3 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借助福建省現有的教育資源,增設地質遺跡保護方面的專業課程,增加教育資金投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體系。與此同時,還可以和國內外高校進行人才與學術交流,做到“產、學、研”結合,努力使將地質遺跡資源的研究與保護邁向更高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藝霖.協調發展理念下福建農村公共文化扶貧的路徑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9.
[2] 尹祝,黃鴻新,羅平,等.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遺跡分類及其地學意義[J].西北地質,2018,51(4):276-283.
[3] 趙若彤.中國地質遺跡資源分類研究現狀[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12):135-136.
[4] 李駿.崆峒山地質遺跡特征與評價[D].蘭州大學,2017.
[5] 劉佳.國家地質公園綜合價值評價及分類管理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
[6] 李駿,賈雪梅,張雪燕.甘肅和政古生物化石價值評價與地質公園發展建議[J].甘肅科技,2016,32(10):26-29.
[7] 熊建安,袁珍,楊若君,等.鳳凰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資源價值分析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國土資源導刊,2019,16(4):45-49.
[8] 李廣芬.恐龍生物群化石遺跡保護現狀與分析——以內蒙古二連浩特國家地質公園為例[J].礦產勘查,2019,10(11):2763-2766.
[9] 盧起新,王昱平,唐曉妍.布洛陀旅游文化節與田陽敢壯山山歌考察[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0):5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