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妮
摘? 要:該文在梳理分析日本禪文化的由來、主要觀點、發展歷史和主要派別的基礎上,闡述了日本禪文化對日本審美和國民生活觀念的影響。日本禪文化在發展和傳播中,形成了獨具日本特色的特點。由于在教義中加入了政治色彩和武士道文化,壓縮了中國禪文化中佛家文化的比重,又加大了道家文化的比重,日本禪文化形成了崇尚自然、極簡、空寂的審美和追求極致、嚴格、精密的生活理念。直至今天,日本禪文化依然非常昌盛,對傳統日本審美觀產生著極大的影響,仍潛移默化影響著日本人的國民性和生活觀。日本禪文化對于研究日本的政治、社會、文化甚至軍事、經濟現象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日本? 禪文化? 審美? 生活理念? 影響
中圖分類號:G131.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9(b)-0250-04
Influence of Japanese Zen Culture on Japanese Aesthetics and Life Outlook
ZHANG Ya'ni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45?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origin, main viewpoints,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main factions of Japanese Zen culture,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Zen culture on Japanese aesthetics and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lif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Japanese Zen culture, it has formed unique Japanese characteristics. Due to the addition of political color and Bushido culture in the doctrine, the proportion of Buddhist culture in Chinese Zen culture has been reduced, but the proportion of Taoist culture has alsoincreased. Japanese Zen culture has formed an aesthetic and pursuit of advocating nature, minimalism, and emptyness. The ultimate, strict and precise life concept. To this day, Japanese Zen culture is still very prosperous, and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Japanese aesthetics. It still affects the Japanese people's national character and life outlook. Studying Japanese Zen culture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Japan's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and even military and economic phenomena.
Key Words: Japan; Zen culture; Aesthetics; Philosophy oflife; Influence
查爾斯? 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曾說過:“禪是日本式性格的表現。其他所有的佛家文化流派都沒有禪文化那樣‘日本式。”禪文化通過從中國傳入后的不斷發展、演變、完善,形成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日本禪文化,對傳統日本審美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流傳至今仍潛移默化影響著日本人的國民性和生活觀,成為“日本式”審美和生活方式的靈魂。
關于禪文化對日本審美觀的影響,也有不少學者進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禪文化對日本在建筑、服裝、包裝等各類設計中的審美所產生的影響,其他方面涉及較少。而對于日本禪文化通過影響審美意識而對普通日本人的生活觀所帶來影響,還鮮有研究。該文將在闡釋日本禪文化的基本概況、發展歷史與主要派別的基礎上,對受禪文化影響的日本審美觀進行分析研究,并借此探索其對當今日本國民生活觀所帶來的影響和呈現的特點。
1? 日本禪文化基本概況
1.1 日本禪文化的由來
禪文化流傳至日本,有3個重要的時代背景。一是南宋末年,中國的禪文化已經處于成熟期,具備了成體系外傳的基礎。二是南宋末年四處戰亂,大量禪文化僧侶為了躲避戰亂而遠渡日本。三是日本剛結束戰亂動蕩,進入鐮倉時代,建立了由武士階級為新興武士階層的鐮倉幕府,迫切需要新的宗教以維護統治。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一方面中國禪文化得以完整系統地流傳至日本,傳播過程較為順暢,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影響力衰弱,僧侶有求于人,鐮倉幕府又方興未艾。禪文化在流傳擴散的時候,難以保持獨立性,主動或被動地接納吸收了大量日本文化,形成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日本禪文化。
1.2 日本禪文化的主要教義
日本禪文化的興起和發展離不開武士階層的支持,其主要思想也自然受到武士階層的影響,武士道文化也隨之融入到日本禪文化之中。此外,中國禪僧大多為躲避戰亂而來,九死一生的越過重洋,背井離鄉,對生死、物欲的又有了新的見解。這些見解和認識,也融入到了日本禪文化中。
日本禪文化重視直面事物的本質,追求純粹的精神世界,崇尚簡樸,講究“視死如歸,生死一如”“以寡欲質素為宗旨”“克服營私縱欲”,提倡簡單易行的生活、修行方法,“搬柴運水,都是佛事,不立文學,以心傳心,見性成法”。這些思想,和日本武士道文化崇尚的“忠孝、武勇、慈悲、禮讓、勤儉、質素”有共通之處,被武士階層所廣泛接受,并與武士道文化深度融合。
日本禪文化下的修行被認為是完成日本武士人格修行的基本途徑。在近七百年的日本幕府政治中,日本禪文化一直保持著繁榮昌盛,從上層貴族和底層民眾,都對其十分追捧,始終影響著日本人的生活。
1.3 中、日禪文化的主要區別
日本禪文化在創立、完善和發展的階段,正值因為中國文化統治力衰落、戰亂四起的時期,同時日本剛進入幕府時代,武士階層統治力較強。這些因素導致日本禪文化的理念受到日本文化的深度影響,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念和主張,與中國禪文化相比,具有3個鮮明的特點。
首先,日本禪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維護性,標志性的理論成果是榮西的《興禪護國論》,強調佛法與國法的兼容性,認為弘揚禪道能夠維護國家穩定繁榮發展。一方面東渡日本躲避戰亂、背井離鄉的中國禪僧們天然缺乏獨立弘揚傳播教義的底氣;另一方面,對面武士階層的產生濃厚興趣,主動靠攏才能夠確保禪文化順利發展和完善。
其次,中國禪文化作為佛家的一支,其理念、主張更側重于佛家的理念主張,道家文化在中國禪文化中位于次要位置。而日本禪文化在理念上更偏重道家“崇尚自然”的觀點。主張純任自然、不加造作,追求逍遙放任、返樸歸真的修行狀態。由此更衍生出追求極簡、自然、空寂的審美理念。
最后,日本禪文化由于受到武士道文化的影響,對于嚴守清規戒律的不甚重視。很多在中國必須執行的清規戒律在日本禪文化中屬于可選戒律,日本禪僧甚至可以娶妻、生子、經商等。
2? 日本禪文化的發展歷史與主要派別
2.1 日本禪文化的3個發展階段
日本禪文化自傳入日本起,經歷了快速發展期、成熟鼎盛期和衰落復興期3個發展階段。
禪文化佛家在1192年從印度經中國傳到日本。大量為躲避戰亂而東渡日本的中國禪僧們在日本開宗立派。而真正意義上的日本禪文化創始人是日本僧人明庵榮西。由于日本禪文化教義中大量內容與理念符合武士階層的利益,因為得到了武士階層的支持。日本禪文化得以順利開創和迅速完善,開始飛速發展,但并未形成太多流派。在興起之初,主要有“臨濟宗”和“曹洞宗”兩大流派。
日本禪文化在飛速發展后,隨即于中國的宋末元初時期進入了成熟鼎盛期。這一時期為避戰亂而東渡扶桑的中國禪僧數量激增,為日本禪文化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經過鐮倉、南北朝與室町時代,日本禪文化尤其是在兩大流派中名師輩出,發展的非常興盛。
進入江戶時代,日本禪文化的發展開始出現停滯和衰退。中國黃檗山住持、臨濟高僧隱元的宗教組織建設的完成。隱元創立的黃檗宗為日本禪文化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也極大刺激了已處于停滯狀態的臨濟、曹洞兩個宗派,終于形成了日本禪文化三派鼎立,長盛不衰的格局。
2.2 日本禪文化的三大流派
日本禪文化在發展中形成了三大主要流派,分別是臨濟宗、曹洞宗和黃檗宗。
臨濟宗的思想政治意識較為濃厚,強調“興禪”可以“護國”,將禪文化傳播推廣與維護國家穩定聯系在一起,得到了當時的幕府將軍源賴家的支持和信奉。在幕府的支持下,榮西的臨濟宗在日本關西和關東信徒眾多,成為日本禪文化的主要流派。
曹洞宗作為日本禪文化的另一大派別,同樣與幕府武士關系密切,但主要在中下層武士中傳播,提倡“默照禪”,認為禪文化最基本的任務是在僻靜山林一心坐禪,“不顧萬事,純一辨道”。曹洞宗重視禪文化的民眾化改變了重視單調枯燥的打坐修行方法,在為大眾普及禪文化的事業中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得到地方各地領主地頭等中下層武士的信奉和支持,并在全日本廣泛流傳。
黃檗宗由中國明末時期黃檗山的隱元和尚率領眾弟子赴日而建立,崇尚靜坐參究、修引念佛、嚴守戒律清規。以其旺盛的求道精神和嚴格的清規戒律,讓禪文化充滿了新鮮活力,為日本禪文化陳舊的模式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3? 日本禪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
日本宗教哲學家鈴木大拙曾說過,“禪文化以外的佛家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的范圍,幾乎僅僅限于宗教生活,只有禪文化超越了這個范圍,這是意義深遠的事實。禪深入到國民文化生活的所有層次中”。如今,日本禪文化已經深刻地影響了日本人的審美觀和生活觀。
3.1 禪文化對日本審美觀的影響
3.1.1 崇尚自然之美的侘寂美學
日本禪文化的核心是欣賞、崇尚和絕對信賴自然。禪文化的審美一是主張“自然即美”“本色最美”。即以不加修飾雕琢,保持本真狀態為美。二是以順應自然、與自然共生為美。
這種佗寂美學也逐漸滲透到所有日本人的審美觀,尤其突出表現在日本人的各類創作作品當中。俳句追求詩人心情同自然的變化融為一體;禪畫主張“發自內心地摸寫自然”;茶道追求“與整個自然環境同化并求得最終的滿足”;以桂離園為代表的日式庭院風格力求樸質而近乎自然;時下流行的日式裝修風格,在選材、設計上都力求返璞歸真,采用最環保的材質,保留原木色系,并將其最真實的質地、色彩等自然特征盡可能不加人工修飾而將原貌呈現出來。
3.1.2 崇尚極致簡約的簡素美學
日本禪文化追求排除一切矯柔造作的修飾,要達到絕對空靈、單純、純粹的精神世界。主張“亦空亦有,色空一如”,實質上是提倡將觀念性、浮華性的東西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以達到“無相”“空相”的境界。這種“無”和“空”便形成一種極簡主義的審美觀。
這種極簡主義的內涵首先是體現著一種“多即一、一即多”“簡而能遠、淡而有味”的包容性。和中國古代園林的雕梁畫棟、水榭亭臺不同,日本傳統枯山水庭院通常只通過樹、石、土寥寥數筆構建空寂、淡雅的氛圍,體現“一沙一世界”的修行。一個和室房間通常僅擺放一個茶碗或一朵鮮花,一副禪畫留有2/3的空白,卻更容易讓人想象出萬象世界。
3.1.3 崇尚感傷殘缺的空寂美學
日本流行陰翳、逆光、沉郁黯淡的美學,正是深受禪文化中“空寂”理念的影響。相對于勃勃生機的旭日,日本人認為接近日落時的夕陽更美;相對于陽光燦爛,更喜歡幽靜、昏暗的氛圍;相對于飽和度高的艷麗色彩,更喜愛暗沉的濁色調。
禪文化審美來源于悲觀主義的佛家審美,對于現實世界仍然是一種消極的態度。認為美麗都是虛幻、無常和短暫的,更加珍惜美好事物消亡的瞬間。因此日本人喜歡殘缺、變化、不平均、不和諧,崇尚奇數、否定偶數。認為完美會讓人產生遺憾,殘缺反倒讓人著迷,毀滅的時刻,才是最美的瞬間。
3.1.4 注重氣間調和的狀況美學
日本人認為人會從身體內部向外釋放出一種類似于空間延展性的東西,這個向外延展的區域空間被稱為氣場,氣場也屬于身體的一部分。而“間”被認為是日本審美意識的根基,是指一種若即若即離的牽連感。曾經的整體因為偶然的因素被分開成兩個,就容易產生一種彼此希望能夠回到從前的能量,從而相互吸引、相互召喚。因此“間”也可以理解為由氣構成的時間和空間。
面對視覺、觸覺、嗅覺、聽覺上的“無”,通過想象去感受其間蘊含的“氣”和“間”,能讓人感知到遠遠大于實物的更廣闊的事物和情感,這就是禪文化中 “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境界,也是極簡主義審美的根據。
在這種意識的基礎上,相對于單個的實體之美,日本人更注重用想象感知“氣”“間”而成的“狀況之美”。例如著名的俳句“寂寂古池邊,蛙躍入水音”,并不是贊賞“古池”美還是“青蛙”美,而是感嘆當時這一切所構成的狀況、意境之美。
3.2 禪文化對日式生活觀念的影響
3.2.1 崇尚自然的生活情趣
自然主義審美對應的生活方式便是日本人追求無限享受自然、貼近自然的生活理念。例如櫻花、紅葉這兩樣東西幾乎在大部分國家都有,而只有日本將賞櫻和賞紅葉變為了一種每年固定不約、全民動員的具有儀式性的盛會。一家人穿上和服,帶好便當,在樹下賞櫻或賞紅葉,是一種對人與自然共生的基本實踐。
日本人喜歡用泥土、木材、竹子和紙張建造房屋,因為他們更喜歡那些可以融入自然美景的,能夠在風化中逐漸還原、衰老的材料。他們認為房屋與自然一同風化、荒蕪的變化過程是最美的。而且采用這些天然、傳統材料能讓光、風和空氣能夠自由地在建筑物里流淌,秉承的是一種人與自然調和的理念。
3.2.2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
受極簡主義影響最大的是日式設計。日本無論是建筑、服裝、生活用品都奉行極致簡素,色彩上很少使用艷麗的顏色,造型上追求以最少的元素隱喻最豐富的設計內涵。
極簡主義審美在日本人生活方式方面有著極大的體現。近年來大熱的“斷舍離”生活理念就是來源于日本,主張將邊緣化、不重要的部分進行舍棄,從而實現一種高效、簡潔、清爽的生活。當今日本非常流行一種“借來生活”。即除了貼身內衣,其余衣服,甚至家里的綠植、寵物都是靠租賃度日,為的就是盡可能節約經濟、時間和精力成本。
3.2.3 嚴苛的生命觀
日本禪文化審美中推崇的“空寂”往往伴隨著一種失意、悲哀或絕望的負面情緒,加之對殘缺、消逝之美的崇尚,有明顯的輕生喜滅、以死為美的審美意識,這對日本人對待生命的態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日本文化中,生命的轉瞬即逝和消亡是一種美,于是很多人認為自殺只要不影響到別人,就也只是一件浪漫的私事。從1999—2014年日本自殺率一直高居世界第一,當今日本15~40歲的死亡人口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自殺。
3.2.4 追求細節的匠人精神
日本人有句話叫“神就住在細節里”,在禪文化的影響下,日本人認為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一次悟道,所以要將它做到極致。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制造的商品,無論是電子產品、食品還是化妝品等,逐漸已靠其優越的性能和可靠的質量成為“優質產品”“誠信產品”的代名詞,贏得了世界的信賴。這是因為日本企業比起眼前的經濟利益,更重視打磨產品細節以打造誠信品牌,盡可能做到該領域的極致。
而民間日本工匠的匠人精神同樣令世界嘆服。如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漆器(Japan)輪島涂,一項普通作品的制作需要上百道工序,要有很多人通力合作,每個人只負責其中一道程序。一名匠人往往窮其一生,重復幾十萬次同樣的工序,只為將這一道工序做到極致。
3.2.5 維護和諧氛圍的自覺意識
源于禪文化中“空”的意識形成了日本人喜歡通過“無”來追求“氣”和“間”的審美意識。這一點集中反映在了日本人的國民性格和人際關系上。日本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在表達上講究盡可能地含蓄隱晦,越是隱晦越是表達一種客氣和尊重。例如走路時遇到有人擋道,大部分國家的人通常在禮貌的情況下會說“對不起,可以讓一下嗎?”或者“麻煩讓一下”。而日本人一般只會說“不好意思,稍微地……”。這在外國人聽來像是說了半句話。但每個日本人都能很快心照不宣理解對方的意思并做出相應的回應。
能夠做到這種理解和回應靠的是日語中常講的“以心伝心”,即一方秘而不宣,另一方對其“氣”和“間”心領神會。日本的人與人之間全靠這種自覺和默契,小心翼翼地維持一種和諧、平衡。為了這種調和之美,日本人形成了世界聞名的“集體意識”,也在國民性格上經常被外國人貼上客套、沒有主見、順從的標簽。這一切表現的內在驅動,也正是禪文化中講究的對“無”的在意,對個體與整體互相依存的美的追求。
4? 結語
日本禪文化的形成、發展和衰落興盛,都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中、日文化影響力的改變和日本獨特的政治文化氛圍,導致日本禪文化具有其鮮明的特點。在漫長的發展傳播史中,日本禪文化和日本國民的審美、生活理念相互交融影響,形成了侘寂、簡素、空寂和追求狀況之美的審美觀,以及崇尚自然的生活情趣、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嚴苛的生命教育觀、追求細節的匠人精神和維護和諧氛圍的自覺意識。這些理念不但固化在日本的國民性中,還隨著日本國際化發展而遠播世界各國,構成了世界人民心目中獨具特色的“日本印象”。這對我們了解日本國民性,以及研究日本的政治、社會、文化甚至軍事、經濟都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璇.論日本文化對禪宗思想的吸收和借鑒[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3):249-250.
[2] 王曉峰.試論日本禪宗與武士道的關系[J].大連大學學報,2018,39(5):1-4,16.
[3] 王紅英,余舟.中國禪宗思想對日本園林的影響[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8,33(6):96-99.
[4] 廖秀.禪意在當代中式風格服裝中的設計表達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7.
[5] 雷亞倫.禪宗美學“心性”對漢傳佛教景區景觀空間設計的啟示[D].上海大學,2019.
[6] 王靜.對“禪文化”影響下的日本包裝設計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