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群
28歲的蘭蘭大學畢業6年多了,一直在某設計公司從事文案工作。她每天都要面對電腦,一旦進入工作狀態,常常是幾個小時都站不起身,就連上廁所也是能忍就忍。最近,蘭蘭總覺得后背酸痛難忍,右腿還時有麻木的感覺,有時還會出現劇烈的疼痛。直到整條腿都不能上抬走路了,她才急忙去看醫生。經過檢查后發現,她的第四、五腰椎間盤突出,醫生最后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即人們常說的“腰突癥”,是人群中的一種常見多發病。主要原因是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行性變,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的脊神經根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等一系列癥狀。據統計,我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人群發病率在10%~20%,而且這些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同時以驚人的速度由中老年向青少年擴展。
臨床發現,“腰突癥”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了,如今已纏上了青壯年。患者多見于20~40歲人群,男性明顯多于女性。“腰突癥”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占發病人數的95%。專家認為,“腰突癥”多是由于缺乏運動、久坐不起、坐姿及站姿不正確、蹺二郎腿、長時間伏案、睡軟床等不良習慣造成的。一旦感覺到臀部、下肢或腰部突然的疼痛,以及有腿部麻脹感,就有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早期報警信號。此時千萬不要粗心大意,應及時去醫院就診,查明原因,對癥治療。
患了腰椎間盤突出癥后,除了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合理的治療,積極配合外,進行自我功能鍛煉也是十分重要的。功能鍛煉以針對腰背肌的鍛煉為主,目的是增強腰部和背部肌肉的力量,可以有效地加強肌肉對腰椎的支撐,減輕腰椎間盤突出的程度,同時起到舒緩神經、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從而緩解和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的癥狀。下面簡單介紹幾種行之有效的鍛煉方法,僅供患者參考。
勾腳上翹? 準備姿勢取仰臥位,全身放松,四肢自然伸直。鍛煉時雙腳的腳背和腳尖同時或左右交替用力向上翹,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單純地只勾腳尖,應整個腳向上勾。逐漸的勾腳至最大限度,停留3~5秒后放松至原狀,為1次;連續做10~20次,每天早中晚各做一遍。鍛煉時以患側為主,兼顧健側。以感到不太勞累、不加重癥狀為度。此法有牽拉被壓迫或刺激的坐骨神經(腰突易發節段為腰4~5,腰5~骶1,因此坐骨神經受壓較多)、調節神經興奮性、緩解疼痛、促進康復的功效。適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腰肌勞損等。
仰臥抬腿? 準備姿勢是仰臥平躺于硬板床上,雙下肢伸直,背部緊貼床面,雙手置于身體兩側,掌心向下。鍛煉時單側下肢保持“勾腳”的狀態,緩緩離開床面,盡可能的向上抬起;當抬高至最大限度時,穩定片刻,然后緩慢下落,恢復至準備姿勢。可單側肢體交替操作,也可雙側肢體同時操作。鍛煉過程中保持下背部緊貼床面,不要用背部借力。每次鍛煉20分鐘左右,每天早晚各一次。有緩解腰痛、減輕下肢麻木、恢復腰肌及下肢力量的作用。適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緩解期、腰肌勞損、骶髂關節炎等病癥。注意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急性腰扭傷、腰椎滑膜嵌頓者慎用。
撐體震腰? 準備姿勢是仰臥平躺于硬板床上,雙手置于身體兩側,掌面向下;屈膝,足掌置于床面。鍛煉時雙手臂微用力上撐,使腰臀部拱起離開床面3~5厘米,略停片刻,放松腰臀部,使其自然落于床面,以震蕩腰部。一起一落為一次,連續做20~30次,每日早中晚各做一遍。可松解粘連,調節脊柱小關節紊亂,緩解下腰部麻木的癥狀。適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緩解期、腰椎小關節紊亂等病癥。注意患腰椎結核、腫瘤,嚴重的骨質疏松、骨質增生者禁用。
墊拳擺髖? ?準備姿勢是仰臥平躺于硬板床上,兩腿并攏,屈膝屈髖,雙足掌置于床面,雙手握拳置于腰部脊柱兩側。鍛煉時雙下肢主動發力,進行左右擺動,使墊于腰部兩側的雙拳對腰部及局部穴位形成適當的按摩刺激。在擺動的過程中可根據需要上下移動雙拳,調整刺激的部位。此法有緩解腰部板結癥狀、減輕疼痛的作用。注意腰椎結核、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性期、急性腰扭傷者禁用。
站立重心搖擺? 準備姿勢是取站位,目視前方,雙手自然下垂。鍛煉時重心緩慢地在左右下肢間變換,根據病情輕重,重心可由部分變換逐漸向完全變換慢慢過渡。初始鍛煉時,每次鍛煉時間不宜超過5分鐘,逐漸增加至15~20分鐘即可。每天鍛煉3~5遍。此法有促進腰臀及下肢血液循環、消炎止痛、增強肌肉力量及加強脊柱穩定性的作用。適用于病情緩解、腰腿痛減輕的患者。注意鍛煉時不可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長期堅持鍛煉,必有明顯效果。
除上述外,還有屈伸膝關節、側方擊拳、弓背伸腰、半俯臥撐、左右擺髖等,對緩解“腰突癥”的癥狀均有較好的作用,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治療和鍛煉。只要堅持鍛煉,持之以恒,一定會擺脫“腰突癥”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