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婷

不管是寒冷的北方,還是在濕熱的南方,火鍋都是家庭餐桌上的寵兒。只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美味與健康就能兼顧。
涮火鍋最遭人詬病的就是高油高鹽。時下餐飲業最熱門的幾類火鍋中,川渝系火鍋紅油滾滾,偏重咸香麻辣;云貴系火鍋以酸爽鮮美為賣點,但為了迎合大眾口味,湯底含鹽量也不小;即便以清淡聞名的粵系火鍋,也要蘸著沙茶醬吃,其中就隱藏著很多鹽。事實上,相比煎、炸、燒、烤等烹飪方式,用水將食材涮熟的做法更有利于保留營養。因此,涮火鍋本身是一種健康的吃法,只要選對鍋底和蘸料,一頓營養健康的涮火鍋就成功一半了。
在外涮火鍋很難控制湯底的油和鹽,一頓下來容易超標,但在家涮火鍋就可以輕松地規避這個問題。最好選用清湯鍋底,做起來十分省事:在清水中加入蔥段、姜片、紅棗、枸杞、紫菜、蝦皮等,喜歡鮮味的可以再加些菌菇。覺得清湯鍋底口味太淡的人,也可以用番茄或番茄醬熬制鍋底,但應注意不要額外加鹽。購買成品火鍋底料,建議少放清油包,或盡量將凝固的牛油摳除后再使用;涮食材前最好先撇掉上面的浮油和辣椒;并隨時添水,以免由于水的減少而導致鹽的濃縮。
在蘸料方面,不論是以韭菜花、腐乳、麻醬為主的“北方組合”,還是由蠔油、香油、蒜蓉混合而成的“川渝方陣”,脂肪和鹽的含量都不容小視。建議用姜末、蒜蓉、香菜等調以香醋和少量醬油,愛吃辣的人可以適當加些小米辣,既能保證蘸料足夠有味道,姜蒜又能起到促進胃液分泌和抑菌抗病毒的作用。
葷菜常常被當作涮火鍋的“重頭戲”,肥牛、肥羊、午餐肉或各類丸子總要涮上幾大盤才過癮。然而,正是人們對其過度偏愛,導致涮火鍋變得不夠健康。
肥牛、肥羊等富含飽和脂肪酸,肥腸、腦花等富含膽固醇和嘌呤,過多食用不僅容易長胖,還不利于心腦血管健康;午餐肉、香腸和魚丸、牛肉丸等本身就含有大量肥肉或淀粉,加工過程中又添加了不少鹽,營養價值不高,不建議多吃;市場上的毛肚、百葉、黃喉等內臟類葷菜,存在用火堿和甲醛“美化”過的風險,可能傷害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建議葷菜最好選擇瘦一點的牛羊肉,人均控制在2兩以內,也可以用魚蝦貝蟹代替部分牛羊肉,保證優質蛋白質、礦物質攝入的同時又降低了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羊肉成本較高、產量較低,市面上有些“羊肉卷”雖然看起來肥肉少,實際上是混入較便宜的鴨肉壓制而成。一定要留心看配料表,還應注意色澤、紋理等性狀:真羊肉的肉質細膩,紅白相間呈“大理石”紋狀,解凍后肉質雖軟但不散,下鍋后縮水不太明顯;壓制的羊肉肉質較粗糙,紅白相間條紋不明顯或條紋較粗,下鍋后縮水明顯甚至碎掉。
葷菜一定要涮熟涮透,不可貪圖鮮嫩稍涮一下就撈出來。肉類、海鮮等可能帶有寄生蟲卵或致病菌,短短幾秒鐘很難被殺死,容易引起胃腸疾病。此外,生熟餐具要分開,以免交叉污染。
在家涮火鍋容易“有啥涮啥”,蔬菜種類寥寥無幾,總量不足。涮火鍋要充分發揮涮的優勢,多涮一些素菜,與葷菜比例約為3:1,種類盡量豐富,注意均衡搭配,可包含綠葉類、根莖類、菌菇類、海藻類、豆制品等。
菠菜、白菜、茼蒿等綠葉類蔬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素,都是身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并且熱量很低,多吃有益健康,但不建議在辣鍋中涮;蘿卜富含糖化酵素、芥子油和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胃腸蠕動、分解淀粉和脂肪,具有消食解膩的作用;蓮藕富含鞣質、黏液蛋白和膳食纖維,有助增進食欲、去油解膩,還可以與肉類溫涼互補;筍類富含B族維生素,低脂、低糖、多纖維,有助消化和防便秘,但胃腸不適的人最好少吃;蘑菇有“植物肉”的美譽,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菌多糖,口感嫩滑細膩且能提高免疫力;豆制品富含鈣和優質蛋白質,是不喜食肉類的人涮火鍋的“最佳選項”。
多數人涮火鍋喜歡先下葷菜,等湯底“鮮”了再涮素菜。但這樣很容易造成肉類攝入過多,占用了素菜的份額,不妨調換下順序或同涮同吃,不僅能“柔和”地調動起胃腸工作,還能為素菜“留肚子”。
涮火鍋的時候,主食要么被忽略,要么最后涮面吃。如果不吃碳水化合物類食物,營養就不夠均衡;但最后涮面,則會把湯底溶解的油脂、嘌呤等一同吃進肚子,而加重胃腸和肝腎負擔。
建議涮火鍋到一半時涮些雜糧面或吃幾口雜糧飯,既保證了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又能保護胃腸。還可以選擇土豆、芋頭、山藥、紅薯等薯類食材,稍微涮一下爽脆可口,涮久一點兒則軟糯入味,而且幾乎不含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也豐富,易產生飽腹感,有助控制食量,進而減少葷菜攝入;薯類富含的膳食纖維能夠潤腸通便,減少身體對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高鉀低鈉”的特點,使土豆、紅薯等比精米白面更有益心血管健康。
在熱鬧的火鍋席上,少不了推杯換盞,一大口冰爽的啤酒或汽水下肚,油膩熱辣似乎“一掃而空”。不過一冷一熱交替會強烈刺激胃部,甚至導致胃痙攣;火鍋常涮的海鮮、動物內臟、菌菇等嘌呤含量都比較高,大量飲用啤酒會造成尿酸在血液中沉積,容易引起痛風,酒精還會破壞胃黏膜,加重胃腸不適;汽水中的糖含量往往較高,很容易讓一頓涮火鍋的熱量“黃燈”轉“紅燈”。
解渴、解膩、解辣其實并不難,家中最“樸素”的白開水就能搞定,如果覺得白開水乏味,可加些檸檬片或綠茶。有條件的還可用烏梅、山楂、甘草、陳皮等自制酸梅湯,既酸甜可口,又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健脾開胃。此外,低糖牛奶、酸奶或豆漿等植物蛋白飲料,有利于保護胃黏膜,也是火鍋的好搭檔。若實在想喝冰的,最好小口慢飲,嘴里多含一會兒,盡量拉開與熱食攝入的時間間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