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荷

在江蘇徐州新沂,“嚴肅爺爺”蔡洪運與“和藹奶奶”王慶平都已60多歲了,他們本可以過上安逸的生活,可為了一群父母缺席的孩子,他們又扛起了孩子爸媽的責任。18年來,他們“收養”照顧的孩子一茬又一茬,兩位老人的幾間小屋,就是孩子們溫暖的家。此事經網絡傳播后,兩位老人和一群孩子的故事,感動與溫暖著一座小鎮。
2019年12月1日,江蘇徐州新沂市新店鎮新店村,66歲的蔡洪運蹬著三輪車,到鎮上的幼兒園接兩個孩子放學。在蔡洪運、王慶平夫婦家中,現在還住著8個孩子,這些孩子中年齡最小的5歲正上幼兒園,最大的已讀初中。每天,為孩子們準備可口的飯菜,送孩子們上學、輔導作業,成為老兩口生活的全部。
蔡洪運原是一名鄉村教師,早在1983年,為了讓漁民的孩子有學上,新店鎮政府成立了駱馬湖水上小學。一條大一些的漁船,老師和學生就在漁船上上課,往返全靠手搖木船接送。每天漁民撐著船把孩子送到學校,老師也要從濱湖碼頭撐船去學校,蔡洪運就是首批走進水上小學的教師之一。每天一大早,蔡洪運都要撐1個多小時的船,到船上學校為孩子們上課。春夏秋冬,寒來暑往,從不間斷,有時遇上惡劣天氣,他撐船的手都磨出了血泡,但一想到孩子們期待的眼神,他全身充滿了力量。蔡洪運水上執教的20年,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的同時,也與漁民們有了深厚的感情。

2003年,鎮政府考慮到師生的安全問題,將駱馬湖水上小學合并到新店鎮小學,蔡洪運因身體原因,被安排管理學校學生宿舍,負責漁民孩子的生活起居。隨著漁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在鎮上買了房子,后來隨著住宿學生慢慢減少,學校也逐漸取消了寄宿制,學生們上學由寄宿模式變成走讀模式。走讀的孩子多數由母親或爺爺奶奶照顧,但有些孩子因家長長期在漁船或者外出打工還是無人照顧,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問題成了家長們的一塊心病。一些家長專門找到蔡洪運夫婦倆,希望他們能幫助照看孩子。



這么多留守兒童,為何偏偏都奔向蔡洪運老人的家?這事兒還得從2002年說起。蔡洪運3歲的堂弟因雙親去世成了孤兒,王慶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主動把堂弟接過來照顧,看到小孩被照顧得妥妥帖帖,鄉鄰們對蔡洪運夫婦倆交口稱贊,后來,漁民鄰居因為看到蔡洪運堂弟被照顧得非常好,也主動找上門來,懇請夫婦倆代為照顧孩子。
蔡洪運的三個子女考慮到父母年齡偏大,帶孩子影響休息且責任重大,操心費力,堅決反對照看孩子這件事。看著這群可憐的孩子和無奈的父母,王慶平不顧自己三個孩子的堅決反對,把家里家外收拾了一番,還是收留了這些孩子。家長們和他們商量出一個折中的辦法,孩子放到蔡洪運家生活,節假日接回家中小住,家長們出些生活費,先照顧孩子一段時間再想辦法。誰知自從有了這個開始,王慶平夫婦就開始了長達10年的“代養”生活。
從2010年開始,夫妻倆陸陸續續幫忙帶了20多名學生,蔡洪運夫婦家中的孩子,少則三五個,多則八九個。每天,王慶平早早起床給孩子們準備早飯,飯后送年幼的孩子去學校,回到家便開始忙著收拾床鋪、洗衣服和準備午飯。孩子們放學后,蔡洪運負責輔導和檢查孩子們的作業。晚上孩子們入睡后,老兩口也不敢放松,每夜夫妻倆輪流起床幾次給孩子蓋被子。遇到流感季節,老兩口注意調劑伙食,及時給孩子增減衣服,按時給生病的孩子們服藥,常常累得腰酸背痛。有一次,有個4歲孩子晚上發高燒,王慶平穿上軍大衣,把孩子裹在懷里抱著去醫院。王慶平年過六旬,冒著寒風抱著近40斤重的孩子,跑到1公里外的醫院時,早已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可是看到病愈后孩子露出的笑臉,夫妻倆覺得,再累也是值得。王慶平說,自己累點不算什么,最怕孩子生病,不管哪個孩子生病,只要一天不好起來,她懸著的心就一天也放不下。王慶平說:“費心費力倒沒啥,但總怕萬一遇個什么事,擔不起這個責任!現在年紀大了,很多事情力不從心。”老兩口不止一次地想過放棄托管,但看著眼前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又難以割舍。夫妻倆用愛心與堅守,讓這些“沒家”的孩子們有了溫暖的“家”。在孩子們眼中,“爺爺”蔡洪運不茍言笑,特別是在輔導作業時,要求更加嚴格;“奶奶”王慶平和藹可親,每天都換著花樣給他們做可口的飯菜,照料著他們的生活起居。“嚴肅爺爺”和“和藹奶奶”,成了孩子們最親的人,而爺爺奶奶的幾間小屋,就是他們溫暖的家。
蔡洪運、王慶平家的院子不大,卻干凈整潔,房間不寬敞,卻充滿溫馨;孩子們的被褥和衣服,疊放得整整齊齊。對于吃住在家里的孩子,老兩口從未主動開口向他們的家長要過生活費,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家庭都有各自的難處,蔡洪運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工資,是這個大家庭最主要的經濟來源。有時候,一些孩子家長也會送些生活費來,但仍遠遠不夠這個大家庭開支。為了貼補家用,老兩口種了3畝地,收的稻米專門給孩子們做飯吃;為了讓孩子們吃上新鮮的蔬菜,他們又利用后院的土地種菜、養雞。多年來,老兩口沒有為自己添置過新家具,但為了孩子,他們毫不猶豫地置辦了彩電、衣柜和沙發等。老兩口說,自己辛苦點沒關系,千萬不能委屈了孩子。在老兩口的細心照顧下,孩子們的學習成績都不斷進步,而且比同齡孩子懂事、聽話,也學會了感恩。




轉眼間10年時間過去了,在老兩口的眼里,這些留守兒童比自己的親孫子還要親,天天吃住在一起,自己好像多了20多個孩子。盡管自己家條件有限,蔡洪運夫婦還是竭盡所能給孩子們最好的照顧,讓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正如王慶平所說:“留守的離異家庭孩子已經缺少了父愛或者母愛,咱們不能再讓他感受不到一點溫暖。雖然我們老兩口經濟條件有限,但只要我們身體承受得住,我們就一定會竭盡全力把他們照顧好,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老兩口帶過的孩子中,最早的一批已經長大成人,并走上工作崗位,每每有空的時候,他們也常常“回家”看看。現在已參加工作的王翠,一有空就回去看望兩位老人。她說:“我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一,在這里學習和生活了7年,兩位親人的陪伴,是我最難忘的時光,我真心把他們當親人。”
采訪時記者發現,幾乎每一個孩子都和這個大家庭有著這樣那樣的故事,而老兩口也用心記錄著孩子們成長中的點點滴滴。“多虧了他們。”王翠的母親楊女士說,女兒小的時候上學很不方便,爺爺奶奶沒法接送,自家又是漁民,后來托付給蔡洪運和王慶平夫婦。“他們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看待。”如今,兩家就如同親戚一樣往來走動。
老兩口的事跡傳開后,親戚朋友和社會上的好心人有的送吃的,有的送穿的,還有的捐助了棉被。“街上那些做生意的商戶,就常常給孩子們吃的。”受到父母的影響,蔡洪運夫婦的三個子女也加入到照顧留守孩子們的隊伍,他們來看望父母時,時常會帶上一些零食、圖書等,陪著孩子一起做作業、玩游戲。新店鎮政府也關注著這個大家庭,他們表示,蔡洪運夫婦多年如一日的善舉讓人欽佩,鎮政府還會給他們提供幫助,共同做好留守兒童的幫扶工作,不讓一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因父母的缺席而“掉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