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政文
經過一個夏天的折騰,如大量出汗導致體內鉀、鎂、鋅等微量營養素流失,以及冰激凌、冰鎮飲料等冷飲、冷食的傷害而傷氣損津,寶寶的脾胃功能很可能遭受到不同程度地削弱。此時盲目進補導致大量肥甘食物涌入消化道,勢必引起腹脹、腹瀉等消化功能紊亂(“虛不受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難以收到補益效果,甚至出現問題。
切莫小看脾胃虛弱的危害。其中最直接的影響莫過于消化功能紊亂,甚至造成積食,引起嘔吐或腹瀉,進而株連體格與智力發育,使其長不高,長不壯,智力低;同時免疫力受損,容易與感冒、咳嗽、發燒等疾病結緣。所以,及時調理,盡快讓其脾胃功能復常刻不容緩。加之立秋后氣溫漸減,尤其是早晚日趨涼爽,小寶寶的胃口增強,活動量也有增加,乃是調理脾胃功能的“黃金期”。寶寶的脾胃功能調好了,食物的消化與營養素的吸收機制便能正常運作,再進補就有基礎了。同時,寶寶的氣血能量也會得到相應提升,各種疾病臨身的風險大大減低,為平安過冬創造了有利條件。
家長應掌握的脾胃
功能評估方法
早晨起床后花10秒鐘時間觀察一下孩子的情況。若有以下表現,則提示寶寶的脾胃功能變虛弱了。
聞口氣是否有酸臭味? 小寶寶口氣原本是香甜的,很好聞。一來沒有長牙,牙齒最容易殘留食物殘渣,滋生細菌,促使口氣變味;二來大部分時間張著嘴,空氣流動抑制了細菌的生長;三來食物較為單純,沒有大蒜、洋蔥等辛辣味重的成分,所以口氣能長時間地保持清新。以后隨著牙齒的萌出及食譜的多樣化,口氣開始變了,不再那么香甜,但總體說來也不會很差。
看舌苔? 看舌頭是否覆蓋有白色或黃色苔。健康的舌頭為淡紅色,舌苔若有若無。
看體態? 吃得不少卻不胖,個頭也不見長,屬于脾虛胃強,乃因消化雖多,但養分的轉化和運輸方面太差;或吃的不多卻很胖,生長發育慢,屬于胃弱脾強,雖說養分的吸收與轉化不錯,但濕氣運化跟不上而致肥胖。另外,脾胃功能正常的寶寶肌肉緊實致密,若小胳膊、小腿腳的肌肉松弛、疲軟,也提示脾胃虛弱。
看大便? 大便的間隔時間、次數、性狀明顯改變。如幾天不大便,或大便非常干、硬;或排便不成形,一天排兩三次次甚至五六次,提示寶寶脾胃虛弱。
看睡眠? 中醫云“胃不和而臥不安”。翻來覆去睡不踏實,或磨牙,或經常自汗,尤其是晚上睡覺,天氣不是很熱,也是一腦門汗,等,也提示小寶貝的脾胃急待調理了。
食物調理
“胃在養而不在治”,乃是調理寶寶脾胃功能的不二法則。要訣是從清熱、利濕、健脾等角度切入,以促進寶寶脾胃功能盡早恢復。
調整三餐結構? 減少那些不易消化、過于油膩的食物,特別是肉類等高脂肪食品。以清淡、富含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包括小米(強健脾胃、滋陰養血、防治消化不良)、山藥(補脾養胃、生津益肺)、大棗(健脾補血)、薏米(健脾除濕)、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化痰)、蕎麥面(養脾胃、除濕熱)、菠菜(促進腸儒動)、蘋果(健脾益胃、生津潤燥)、南瓜(補中益氣、消炎殺菌)等。
多用以水為傳熱介質的烹飪方法? 如湯、羹、糕等。少用煎、烤等以油為介質的烹調方法,以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
飲食有節? 美國專家提醒父母,滿周歲的寶貝就已具備飲食自我調節能力(即吃飽了就不再吃的能力),吃什么、吃多少的決定者應是他本人。父母不要總是擔心他吃不飽而一直喂,甚至將自己認為好的食品硬塞給他吃。這樣做不僅壓制了他的自我調節能力,而且會誘發積食等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
把握好三餐食物的溫度與質地? 3歲內的嬰幼兒,食物要溫熱軟爛。以輔食添加為例,先以白粥、米湯為主,逐漸過渡到復雜的輔食。一開始就喂蛋黃、肉糜一類不太容易消化的食物,很容易傷及稚弱的脾胃功能。同時要求溫熱,寒涼食物會抑制甚至損傷脾胃功能。油炸類同樣會使脾胃功能受害,而且一旦受害很難恢復。
酌情選用藥食同源的食物? 如紅棗、山楂、生姜、白扁豆、山藥、白術、茯苓、山楂、神曲、淮山、薏米、芡實、蓮子等,發揮食療作用(傷氣傷津者以健脾祛濕的淮山、薏米為主;身體濕困且汗出淋漓者以芡實、蓮子等為首選)。另外,大麥茶、陳皮水、白蘿卜湯等亦可助一臂之力。若能每天給寶寶安排一餐粥(盡量將粥煮得黏一些)更好,如大米粥、小米粥、玉米粥、紅棗大麥粥、蓮子粥、苡米粥、山藥蓮子粥、山楂粥、梨粥、南瓜粥、栗子粥等。肉湯類(如雞湯、牛肉湯、排骨湯)加入豆蔻、丁香、茴香、桂皮等也不錯。
忌喝涼茶? 一些父母受媒體廣告的宣傳,在寶寶便秘、口氣重與“上火”之間畫上等號,盲目喝涼茶。其實,7歲內的寶寶發生便秘,多是因為脾胃功能沒發育好,平時又不節制飲食而造成的“食滯”所致,并非真的“上火”了。正確之舉是消食導滯,如多喝水,酌服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涼茶越喝脾胃功能越弱。
藥物調理
藥物務必慎用,尤其不可盲目使用板藍根沖劑、清熱瀉火口服液等清熱瀉火藥物。但在必要時,還是要在專科大夫的指導下選用中西藥物。
中藥? 首推山藥、茯苓、扁豆、蓮子、芡實、苡米等,亦食亦藥,用起來安全方便,強健脾胃功能的效果也好。神曲、山楂、雞內金、麥芽等可消除積食,清空腸胃,使寶寶產生饑餓感,亦可酌用。另外,健脾和胃、消食助運的中成藥,如香砂六君丸、參苓白術散、小兒復方雞內金散等,亦不失為良藥。
西藥? 胰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消化酶足堪一用,可有效地促進消化,防止食積。另外,B族維生素、酵母片、乳酶生等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補鈣補鋅? 脾胃虛弱的寶寶往往合并存在礦物元素缺乏的問題,尤以鈣、鋅為甚。一旦食補不能糾正,宜在兒科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制劑。但兩者同服會產生干擾問題。醫學研究顯示,鈣、鋅制劑混用,雖然鋅不會干擾鈣的吸收,但鈣能降低鋅的吸收。應錯時服用,如早晚服鈣劑,中午吃鋅制劑,兩者間隔3小時以上。
推拿按摩調理
穴位按摩? 即足三里(位于膝眼下三寸的脛骨外大筋內)與中脘(位于臍上4寸)兩大穴位。足三里為全身性的強壯要穴,常按摩可使寶寶消化系統功能旺盛,消化吸收率增加,面黃肌瘦可獲得改善。中脘按摩能行氣活血,清熱化滯,健脾和胃,對于寶寶食積疳積、腹痛脹滿、便秘瀉泄等有較好作用。按摩包括揉、推、摩、旋摩等多種手法,力度適中,每天早晚各1次。
捏脊療法? 即順著寶寶脊柱兩側(人體督脈所在地)提拉背部的皮膚。方法是父母將雙手握成空拳,用拇指按壓寶寶背部突起的部分,然后從上往下推擠,每天做2次,可令身體的經絡和血氣運行恢復正常,脾胃功能改善。
運動調理
醫學研究顯示,寶寶每天到戶外玩耍最少1小時,可以增加氣血運行,增強脾胃消化代謝功能,減少積食的發生。如何運動呢?根據寶寶的年齡段安排合適的項目,如周歲內的小嬰兒可根據動作發育的程序以及活動能力,多做抬頭(3月齡以上的寶寶)、翻身(5月齡以上的寶寶)、扔物(6、7月齡以上的寶寶)、爬行(7、8月齡以上寶寶)、跳躍(10月齡以上寶寶)等。周歲以后,可將走路、體操、跳繩、慢跑等項目逐步納入每天的活動中,原則是因齡而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