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娣
【關鍵詞】班級管理;積極情感;歸屬感;凝聚力;幸福成長
2017年,學校又一次安排我中途接班。這個班的大部分學生來自外來務工家庭,他們普遍存在行為習慣不好、紀律觀念不強的現象。三年來,這個班每年換一個班主任,但班級存在的問題一直沒能得到有效解決。在和這個班的學生一起走過的兩年里,我始終堅持以美好引領美好,帶著學生一起奔向更高處。現在,任課教師和家長都感覺:孩子們變了,行為習慣變好了,知道主動學習了,紀律觀念增強了。
我非常認同這樣的一句話:“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使學生個體的‘心靈轉向,把個體的精神或靈魂引向高處、引向光明、引向美好,使人生境界得到不斷提升。”我以為,“明亮”是指溫暖和向往、自信和力量、信念和希望。對于我和我的學生來說,“明亮的那方”是指觸及心靈的、激蕩內心的、喚醒自我的、激發熱情的精神力量和進取態度。它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學生在向著明亮那方堅定前行的過程中,會獲得一定的價值感、成就感,進而體驗到成長的幸福。教育是師生相互影響和相互成就的過程,是教師給予學生期待和學生帶給教師驚喜的過程。那么,班主任應如何引領學生“向著明亮那方幸福成長”呢?
一、給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情緒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心理學家認為,積極的情緒體驗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學生來說,獲得和保持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助于他們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生理和心理成長的矛盾期,班主任要幫助他們樹立自信,重構自我。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我通過構建展示平臺,讓學生在能力展示中獲得積極、正向的情感體驗。
小L是個先天性唇裂的孩子,雖然做過手術,但疤痕仍清晰可見。因為這個原因,他有些內向自卑,平時不太愿意主動與人交流,大大的眼睛里常常有一絲莫名的感傷,與人對視時,目光總是下意識地躲閃。但我從他的作文中發現,他熱愛閱讀,思維縝密。于是,我在班里開設辯論活動,特地安排小L擔任小組主辯手。最初,小L有些抗拒。課間,我單獨和小L聊天,我說:“你是個思維縝密、有條理的孩子,而且很有文采。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在辯論賽場上很好地表達觀點,展示你的風采。”我帶著他做辯論準備,查資料、寫提綱;我跟他一起梳理,給他鼓勵,陪他練習、再練習……
辯論賽上,小L的表現博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那一刻的他,充滿自信;那一刻的他,神采飛揚;那一刻的他,在臺上閃閃發光。小L變了。課上,他揚起明亮的眸子,時時思考,積極發言;課間,他跟同學一起游戲,笑聲不斷。
一個贊賞的眼神、一臉真誠的微笑、一句誠懇的鼓勵……諸如此類的積極言行,能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和集體的溫暖,讓他們獲得自信。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有這樣一句形象而生動的話:“當一個人感覺到有高飛的沖動時,他將再也不會滿足于在地上爬。”當學生獲得教師、同學的表揚、贊賞,就會在心里感受到自己“被認同”,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并在自我認同中慢慢建立自信,信心百倍地朝著更高的目標進發。
二、幫助學生在班級找到歸屬感
在班級找到自己的位置,發現自己的價值,進而在集體中獲得歸屬感,是學生“向著明亮那方幸福成長”的重要前提。
我的班級里有許多“小崗位”,其中很多都是我“因人而設”的崗位。我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設置不同的班級小崗位,希望學生通過班級小崗位鍛煉懂得“個人的事務獨立做”“班級的事務自覺做”“公共的事務努力做”。在崗位工作中,學生們對自己、對集體、對社會的責任感逐漸增強,他們在這方小小的“舞臺”上收獲成長,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小x是我們班的黑板負責人,他擦過的黑板真的可以用“一塵不染”來形容。來我們班上課的老師都說:“6班的黑板最干凈,每次在6班黑板上板書,感覺字都變得更漂亮了!”
我悄悄觀察過小x擦黑板的過程:他會先用清洗干凈的水溶性粉筆專用板擦擦拭黑板,再用干凈的抹布擦拭2~3遍,最后用小刷子清掃黑板槽里的粉筆頭、粉筆塵。每次擦完黑板,他都會把擦黑板用具擺放整齊,并把講臺打掃干凈。他還專門設置了“抹布整理角”,不同用途的抹布分開放置,用過的抹布放在清洗桶中,曬干的抹布疊整齊放置在抹布存放桶里。更難能可貴的是,小x還自制了“污水處理凈化器”,將洗過水溶性粉筆專用黑板擦的水,凈化后循環使用,節約水資源。有這樣精益求精的態度,難怪他能把黑板擦得那么干凈!
我們班像小x這樣在班級中承擔小崗位,而且做得很好的學生還有很多,他們是“擦玻璃小達人”“擦窗臺小達人”“路隊管理小達人”“排桌椅小達人”“整理書架小達人”……
馬卡連柯指出:“培養一種認真的責任心,是解決許多問題的教育手段。”學生對班級有了歸屬感,就會重新認識自我、實現價值,就能真正融入并屬于班集體。
三、以活動為載體增強班級凝聚力
強大的班級凝聚力,是獲得群體幸福感的保證。而班級凝聚力的形成,離不開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在帶班過程中,我尤其注重精心組織開展一些特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獲得認識上的提升,增強集體榮譽感,形成對班級的責任感。
為感受同伴間的愛意和集體的溫暖,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導盲之旅”體驗活動。學生們兩人為一組,站在教室外的走廊里,一人扮演“盲人”,帶上眼罩,原地轉三圈;一人作為“引路者”,幫助、引領“盲人”安全地走進教室,回到座位上。
活動結束后,學生們感觸良多。小H說:“戴上眼罩,眼前最后一絲光明被黑暗代替;原地轉三圈后,我迷失了方向,內心的無助感一輪一輪襲來。此時,一雙手輕輕地拉起我的手,手心傳來絲絲暖意,那一刻,我緊繃的弦放松下來。耳邊傳來同桌輕柔的話語:‘放心,我一定會把你安全送到座位上的,請相信我!這句簡簡單單的話讓我看到了希望,仿佛無邊的黑暗中出現了一絲光亮,心中平添了幾分勇氣。‘小心,前面有臺階,抬腳。“往右一步,左邊有桌子。同桌不時提醒著我,語氣里滿是關切。摘下眼罩的那一刻,看著笑瞇瞇的同桌,我的心里好溫暖。”
班級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小z介紹了四川山區學生在寒冬里的生活狀態:他們缺少御寒的衣物,手上、臉上和腳上都長滿了凍瘡……學生們被觸動了,他們真切感受到山區學生的痛苦,自發地要為山區的學生們獻上一份愛心,學生們的想法得到了老師和家長的支持。周末,學生們整理自己的衣物和書籍,捐出自己的零花錢購置各種學習用品,在班級家委會的幫助下,他們很快把物品整理、歸類好并寄出。當我們收到山區學生的回信,聽著他們樸實的話語和真摯的感謝,學生們眼里閃著淚花,面色紅潤,心情激動。其實,付出詮釋的就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學生、家長共同參與活動,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團結、協作中感受著助人帶給自己的幸福感,感受著和諧向上的班集體帶給自己的榮譽感。
有意義的活動不僅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而且促進了學生的生命成長。大家對班級的認知從物理空間上的教室上升到心理意義上的集體,他們凝心聚力,更熱情地參與到班級建設之中,我們的班級充滿溫情,成為愛的港灣、心靈的棲息地。
對學生來說,他們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包容、被關愛、被呵護……“向著明亮那方幸福成長”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自我的肯定,對價值的認同。一如巖石中的一粒種子,只要給生命一個出口,它就會向著明亮那方,努力生長,幸福綻放。
附:“好好說話”——家校共育主題班會活動設計方案
一、教育背景
隨著年齡的增長,五年級的學生開始不愿與父母溝通交流;而很多家長也認為只要孩子專心學業就行了,對親子交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為缺乏交流導致親子間的隔閡,一些孩子開始產生與父母對抗的情緒和行為。我認為,班主任有必要引導親子雙方多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對方的感受,引導雙方互相尊重和理解,轉變家長的育兒觀,提升孩子的責任心和感恩意識。
二、教育目標
1.通過情景再現、換位體驗等,引導家長學會傾聽,學會欣賞、尊重和理解孩子。
2.通過辯論和交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父母的付出,引導他們主動為父母分憂,增強家庭責任感和感恩意識。
三、活動準備
錄制親子溝通視頻,排練情景劇,布置家庭小調查任務。
四、實施過程
(一)孩子,我愛你
1.因為愛你,所以肯定和欣賞你。
教師:每位家長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可為什么孩子們卻感覺不到家長的愛呢?您“會”愛孩子嗎?
情景再現(1)
孩子:媽,我語文考了87分。
媽媽:87分,怎么考那么低?你同桌考多少?
孩子:95。
媽媽:(氣呼呼地)同樣在一個教室里學習,同樣的老師教的,人家怎么就考得那么好?你看看你同桌,字寫得比你漂亮,學習比你認真,你再看看你自己,我都懶得說你。
情景再現(2)
孩子:媽,我語文考了87分。
母親:來,兒子,讓媽媽看看你的試卷。(看試卷)嗯,兒子,卷面很整潔,書寫也比以前漂亮了;(指試卷)你看,看拼音寫詞語和根據課文內容填空都沒有錯誤,說明你學習很踏實、很認真,這些都值得表揚。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這次考試中還有哪些地方有問題,哪些地方還需要加強,以后繼續努力,好不好?
孩子:(點頭)好的,媽媽。(一起看試卷)
教師:您是如何與孩子對話的呢?情景中有您的影子嗎?
(家長交流)
教師小結:當我們欣賞孩子,縱向地比較他自己與以前的進步,及時肯定他的進步,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也會激發他向上的愿望。愛孩子,就要肯定和欣賞他。
2.因為愛你,所以傾聽和理解你。
教師:最近,我聽到不少家長抱怨說,孩子長大了,什么事不愿意跟自己講。那么,家長們想過沒有,為什么孩子不愿意溝通,你們曾經的溝通中出現過什么問題嗎?
情景再現(1)
(孩子垂頭喪氣地從學校出來)
家長:怎么了,不高興?
孩子:今天跟同桌發生矛盾了,他不理我了。
家長:又跟同學發生矛盾啊,肯定怨你,就是管不好自己,那么大了,一點都不讓人省心!
情景再現(2)
(媽媽正在客廳擦桌子)
孩子:(興高采烈地跑到媽媽身邊)媽媽,你看,我把魔方轉成了一個面。
媽媽:沒看我正忙著?還不快去做作業!就轉成一個面,顯擺啥?
(爸爸正在沙發上看手機)
孩子:(坐爸爸身邊)爸爸,我們班的油菜花開花了,可好看了!(爸爸一直在專注玩手機)
孩子:(抱爸爸胳膊)油菜花有四個花瓣。
爸爸:(不耐煩地甩開)知道了,知道了……(孩子失望地轉身走開)
教師:這樣的場景,您的家中曾經出現過嗎?您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您是怎么做的呢?
(家長交流)
3.因為愛你,所以包容和尊重你。
換位體驗:家長和孩子換位,表演當孩子不想上輔導班,家長與孩子的溝通。
教師:如果你遇到類似的問題,你會如何溝通?
(家長和孩子分別交流)
教師總結:其實,真正的愛,不僅僅是為孩子遮風擋雨,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成長的節奏。愛他,就肯定和欣賞他的點滴進步;愛他,就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愛他,就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再現、現場體驗等,讓家長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孩子的心理需求,學會與孩子交流。
(二)爸爸媽媽,我愛您
1.因為愛您,所以知您辛苦。
教師:課前,我布置了班級小調查的任務,請大家調查一下父母的難處,下面請大家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
2.因為愛您,所以為您分擔。
教師:作為父母,您會把自己的難處告訴孩子嗎?作為孩子,你愿意幫父母分擔嗎?
教師小結:家長們總想把所有的苦、所有的難都自己扛,孩子只要專心學習、快樂成長就夠了。那么,對于這個問題,孩子們怎么想呢?前期,我們也針對這個問題開展了討論,接下來,讓我們聽一聽孩子們的心聲。
(學生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調查的結果,引導學生反思,聯系自己的家庭實際情況,聯系父母切實的難處,聯系自己日常的行為表現,聯系自己的實際行動,考慮如何為父母分憂。
(三)總結提升:關愛·成長
教師:愛是相互的,希望我們的家長和孩子都能在相互關愛中溫暖陪伴、共同成長!孩子們,去給爸爸媽媽一個愛的擁抱,告訴爸爸媽媽,你愛他(她),或者用你平常喜歡用的方式,向爸爸媽媽表達你的愛吧!
(背景音樂:《時間都去哪兒了》,大屏幕播放親子圖片)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背景音樂和親子圖片,營造溫馨的氛圍,讓父母和孩子在愛的擁抱中感受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