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沖
摘要:體育素質屬于素質教育較為重要內容,其中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如果能夠對素質教育加以實施,一方面能讓體育教學內涵得以豐富,另一方面能深化當前體育改革,改進教育質量。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素質教育
前言:
素質教育是相對傳統應試教育而言的,所以其更加符合當前高校教育要求,其中體育也屬于高校教學主要內容,因此,在體育教學時,必須落實好素質教育,并對其理念加以體現,完善體育教學總體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一、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現狀
學校體育應該屬于學校教育主要內容,在新時期,要想適應社會對于人才培養有關要求,必須做好學校體育改革相關工作。從課程結構來看,體育教師要注重素質以及能力培養,不僅能增強學生對于社會甚至崗位的適應性,還能展現學校體育效用。但目前體育教學仍有某些問題,首先,教學理念落后。之前很長時間內,高校體育教學大多都是關注運動技術傳授,并讓學生對某些基本體育技能予以掌握,從而忽視素質培養[1],由于體育具有明顯的強身健體這一教學作用,但在教學時,如果高校教師不重視,也將很難展現體育原有的功能,不能達到培養學生素質這一目的。與此同時,教學理念往往要緊跟時代整體發展步伐,如果教師出現思想認識不夠,不僅會讓體育教學發生本末倒置,還將影響素質教育原有效用,降低教學質量。其次,教學模式滯后。由于教師處在整個體育教學中心,有的教師采用程式化甚至模式化教學方式,沒有對學生主體作用進行考慮,一方面使學生個性需求得不到相應滿足,另一方面也制約了終身體育意識形成。另外,教師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體育教學,使得學生個性特點不能有效展現,由于學生擁有較強個性差異,一旦采用統一方式,不但會使教學效果深受影響,還會與素質教育發生違背。
二、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轉變教學理念
在新時期,必須對體育教學觀念進行轉變,并科學樹立教學目標,首先,應該把學生視為整個教學中心,在對學生體育需求進行考慮的基礎上,調整教學活動,盡可能讓體育教學充滿多樣性。傳統體育教學經常是講解某些體育技能,然后學生自己練習,這個過程既缺少互動性,還影響了體育總體教學效果[2]。所以,在體育教學時,應該讓學生對主人翁意識有著一定感知,使其認識到他們才是活動主體,這樣不僅能提出某些體育教學意見,還能使教學方式達到他們心理預期,改進教學效果。其次,在教學期間,應該進一步尊重學生價值,因此,教師應對學生某些閃光點進行發現,并且放大這些閃光點,例如,有的學生爆發力較好,所以可以結合他們個性特征,強化短跑訓練,并鼓勵其參加短跑比賽,這樣在掌握體育技能的同時,能展現自身特點,從而達到和諧發展。此外,從教育形態來看,目前正在從階段性教育慢慢向終身教育進行轉化,在此階段,高校必須把握好發展時機,為體育教育創造實踐空間,這樣既能使高校教育體系得到相應打破,逐漸向終身體育過渡,而且能踐行好素質教育要求,有效關注學生道德以及心理健康,提升綜合素養。
(二)科學選擇教學內容
高校體育課程往往有著比較強的多樣性,但恰恰是多功能性使得教學出現一定矛盾,因此,在面對不同的體育學生時,他們對課程需求也有著明顯差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否對教學內容實現科學選擇尤為重要,首先,教師應選擇那些貼近生活的相關體育內容,并對體育課程進行安排,從當前體育課程來看,不僅包含球類課程,如足球課以及籃球課,還涵蓋一些新的課程,如臺球以及高爾夫課程。其中不同學生有著各不相同的體育特長,例如有的學生觀察以及思考能力良好,他們在打臺球時,會對各個球的位置進行分析,所以進球數量較多。因此,教師能參照學生喜好以及需求進行教學安排,這樣既能使其選擇恰當學習內容,還能有效發展他們體育相關特長,實現全面發展。與此同時,還應把心理素質教育以及精神衛生納入到體育教育中,強化對心理衛生有關知識的講解,讓高校學生知道以及了解心理衛生,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實現身心健康。此外,體育教師還應依據社會人才需要有效設置課程內容,其中在高校條件得到允許的情況下,應該開設具有地域性或者職業性的相關課程,拓寬體育學習內容,在滿足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讓學生擁有比較多的練習或者鍛煉機會,增強體育技能。
(三)激發學生興趣
傳統體育教學一般由教師進行體育動作示范,接著學生進行練習,不僅使體育教學出現單一性,還讓學生主動性慢慢降低,無法達到培養創新精神這一目的。所以在新時期,應該對新理念以及新方法進行應用,讓體育教學成為現階段高校學生獲取實踐技能重要過程,與此同時,教師還應創設相對良好體育學習環境,采用一些趣味方式,增添體育學習樂趣。首先,教師應展現引導以及激勵作用,例如,當講授某一體育知識時,不是硬性灌輸,而是借助一些體育小活動進行講解,這樣既能避免出現機械講解,還能改善體育教學總體效率[3]。在此期間,可以運用啟發以及誘導方式,一方面能讓學生大腦得到開拓,使其大膽思考,另一方面能讓其養成勤于思考以及善于練習習慣,提升體育水平。由于體育學習與其他科目學習有著一定不同,其中體育更加強調身心進行高度配合,所以,在教學時應該讓學生身心保持在最佳狀態,這樣在放松其身體的同時,能夠增強他們整體素質。
(四)培養良好習慣
培養學生使其擁有良好學習習慣,不僅能實現自我鍛煉,而且對素質教育實施有較大幫助,所以必須加以重視,首先,應該開設第二課堂。有的學生具有體育鍛煉方面意識,但由于沒有系統規劃,使其課外鍛煉受到限制。基于此,高校應該構建體育輔導站,同時引導學生進行訓練,這樣既能創設體育訓練條件,還能改進學生訓練效果。其次,建設俱樂部。有的高校建設不同類型的俱樂部,借此吸引學生,使其對體育活動保有興趣,因此,如果高校經費允許,也應該創建俱樂部,一方面能對不同專業學生進行吸引,另一方面能強化鍛煉意識,進而把體育鍛煉融入于高校生活,提升個人發展。
(五)完善評估模式
對學生進行素質評價也屬于體育教學比較重要工作,傳統評價經常是依據學生對體育項目參與度,比如,是否完成教師對某一體育項目的要求,在此期間,并沒有考察體育能力以及體育意識,因此盡管有的學生完成項目要求,但缺少體育項目意識,無法在以后時間進行練習,也就不能達到終身體育要求。所以,應該完善評估模式,把定性評價以及定量評價進行結合,這樣既能推動體育評價機制愈加完善,而且能改善學生體育意識,從而對他們體育能力進行培養。其中評價內容或者方法必須全面且具體,在公平以及客觀的基礎上,提升評價機制的可操作性。另外,在素質教育時,需要考慮學生體育總體參與情況,并了解他們自身體育特長,在此階段,教師要強化鼓勵,增強各個專業學生信心,一方面體育教學會面對不同方向或者不同專業學生,所以教師評價時要保證客觀,有效培養學生參與觀念,增強體育活動熱情,讓他們個性得到突出的同時,能夠尋求全面發展,借此提升體育素質。
結語:時代發展也促使體育教學發生較大改變,所以,高校應承擔起體育教學任務,讓素質教育得到相應落實,其中把素質教育滲透到體育中,既能對全面型體育人才進行培養,還能提升體育教學成效,展現體育學科價值。
參考文獻:
[1]金濤. 淺談如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J]. 當代體育科技,2017,7(36):85-86.
[2]齊濟. 論高校體育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J]. 課程教育研究,2017(26):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