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雯
摘要:隨著我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群體的責任擔當意識不僅決定個人的成長成才,其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的強弱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當前,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各種公共危機因素不斷增加,突發公共事件爆發的頻率增加。如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已成為了社會一大難題,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他們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是否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擔當,能否有所作為,都體現著民族的未來。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變得尤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當今大學生群體的新特點,不斷探索培育青年大學生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的新路徑。
關鍵詞:突發公共事件 大學生 思想教育 社會擔當
大學生社會責任擔當意識是指大學生作為責任主體在承擔對國家、社會、他人的責任和義務時所持有的態度和情感,并在一定能力保證下轉化為實踐的行為。在新時代下,社會需要一群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的新青年來發揮群眾引導作用,大學生的人數在全國內的占比很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量少說明群眾對社會實踐的覺悟不會很高,這時候高校大學生就需要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展現出自己的能力。而培養正確的思想覺悟和政治動機的關鍵教育是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學期間的大學生思想處于接受新思想、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正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突發公共事件的內涵
突發公共事件指的是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可能會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嚴重破壞等等,需要采取應急處理措施去應對的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例如,地震泥石流,暴發嚴重影響社會公眾安全的傳染病疫情,重大環境污染等等。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擔當的意義
責任擔當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之一,高校的教育者需要采用合理的科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來讓學生明白他們的責任,養成社會責任擔當的意識,并且能進一步內化為一種自主行為。加強對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引領,事關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的問題,是高校教育的頭等大事。當前大多數的責任意識主要是積極向上、健康的,當然其中也存在少部分人過分的強調了利己主義、重個人輕社會的思想,而社會的發展離不開這些青年的奮斗努力,因此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責任擔當的教育勢在必行。
(一)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的需要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十分推崇責任擔當。責任擔當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始終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古至今,我們始終在強調社會責任擔當的重要性,要正確處理國家、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不管是儒家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還是顧炎武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受列強侵略、人民還飽受鴉片問題時,林則徐發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喊聲等,無不例外地體現了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先國后家的社會責任擔當。
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千千萬萬的普通青年滿懷革命理想,自愿加入革命隊伍中去,將一個國家的未來,一個社會的發展重任扛在自己的肩頭,不怕犧牲自己的性命的壯志決心。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年代,廣大青年響應黨的號召,將自扎根于中國的廣袤土地之上,為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艱苦奮斗,奉獻自己的青春。
在新時代下,大學生則應要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社會責任擔當付諸于實踐。將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外化于行,在社會實踐中勇于履行歷史和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
(二)實現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同志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時講到:“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我國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夢想,始終與振興中華的歷史進程緊密相聯。……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 ]大學生作為青年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他們的社會責任擔當意識都決定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是中國夢能否實現的關鍵所在。在中國百年來,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從五四運動起,就始終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肩負在自己的身上,主動承擔起實現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在新時代,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處在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青年大學生既要抓住機遇也要迎接挑戰,明確作為一名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責任擔當。既要積極提高科學的文化素質,又要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既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刻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又要堅定的意志品質,追求健康的心理素質與高尚的人格。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能有過硬的素質和社會責任擔當去面對。
(三)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目前,00后也已經邁進了高校。00后與以往時代的青年大學生相比,一方面,他們同以往的大學生一樣積極、具有正能量,另一方面,時代也賦予了他們新的特點。比如生在中國已經得到飛速發展之后的他們,在思想上更加要求開放自由,追求個性,有較強的獨立意識、競爭意識、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青年大學生也同樣受到一些錯誤的思想的影響,比如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這些錯誤思想深刻影響著青年大學生在處理國家、社會、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影響著他們是否能將自己的個人命運同國家的命運放在一起,“將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與國家民族的未來緊密聯系起來,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勇于擔當社會責任,促進國家和民族的進步。在履行社會責任中,敢于擔當,勇于實踐,奉獻個人的才智,實現個人的成長成才?!盵 ]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大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正處于形成和確立階段,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大學生在高校接受的高等教育不僅僅是課本上的文字,他們在人生成熟沉淀的關鍵時期主要是是要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養成獨立思考不被環境影響的能力。反之,社會上的大多數公民是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容易被輿論帶節奏跟風相信一些過分夸張的消息,造成社會的恐慌。社會的發展演變內肯定會發生一些重大的事件,當這樣的事情發生之后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感會促使他們想奉獻自己的力量,積極應對突發事件,去讓這個社會,讓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一旦缺少了這樣的社會責任擔當,人情更冷漠,人情淡薄都只考慮自己,這樣的社會只會發展的更緩慢,甚至有可能會倒退。
三、當代大學生社會擔當意識降低的原因
(一)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
大部分在校大學生年紀尚處在20歲左右。大部分時間在校學習,同社會的聯系較少,缺乏大量的實踐經驗。因此,當碰上重大公共事件時,他們的認知能力和防御能力不夠成熟,在面對這樣的事件時缺乏應對能力。當事件超出他們的應對接受能力之后,他們往往會受到較嚴重的損害,尤其是精神心理層面,可能出現長期緊張不自信,焦慮悲觀,煩躁等情緒,會因為這些負面情緒影響不僅影響他們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同時影響他們對社會對國家的整體認知。
同時,大學生由于涉世未深,部分大學生缺乏責任主體意識。并沒有將社會發生的突發公共事件同自己之間建立相關的聯系。認為公共突發事件的解決應該是其他社會主體、黨和國家的責任。因而在突發公共突發時間來臨時選擇逃避責任。
再有,部分大學生在面對社會責任時過于功利。受到社會中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個人利益和國家、社會利益的選擇時,因為看不到承擔社會責任給自己所帶來的直接利益,則會選擇退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手段的不全面
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是需要全社會各方共同培育的。但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的培育,仍需在高校這個主陣地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教育。但目前的教育層面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現在的教育依然過分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看重成績而忽略了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這不免得讓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追求事情的結果、能力的高低,而忽略了人生的意義生活的質量、心靈的慰藉。另一個原因是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很多學校對于責任擔當教育還停留在理論層次,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多以灌輸為主,少了很多的實踐。
四、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來加強大學生的責任擔當
(一)發揮思政課功能,優化教育內容
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承擔著向學生傳遞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作用,宣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盵 ]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集體主義的教育。教師的言行舉止、傳遞的個人觀念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自身思想的形成。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政課教師要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給學生樹立良好的盡責擔當的學習榜樣。相應地,高校也要探索提高思政課教師的準入門檻,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品德素養和業務素質,強化思政課程的主陣地。
在課程中加入突發公共教育。創制情景,培養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心理素質和實踐能力。避免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心生恐懼、手足無措,并在突發公共事件出現時,有社會主人翁的意識,主動承擔起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責任與擔當。
(二)參與社會實踐增強大學生的擔當
社會責任擔當意識必須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鍛煉和強化,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良好的情感和強烈的心理體驗能增強他們在生活中責任承擔的主動性。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該停留在課本層面,如果理論和實際分開,教育的結果差別會很大,往往達不到他所預計的效果。同時還需要將人文教育和實踐相結合,要優化責任擔當的培養環境需要將事件引入學習中,多元多方面地滲透。
(三)關注個體差異,提升責任擔當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生社會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內心,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家庭環境與關系以及自身的心理成熟情況都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在面對同一件公共突發事件下他們的反應不同是正常的,沒有絕對的正確的做法,教師也要引導他們去學會理解和包容。
如今,突發公共事件頻發。高校大學生是社會中的先鋒力量。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的希望,提高大學生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對能力是大學期間的教育關鍵之一。當代大學生肩負著歷史重任,要學會把個人的發展與社會聯系起來,培養良好的責任意識和擔當品質,思想政治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使當代年輕人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社會發展更為光明。
參考文獻:
[1] [3]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2]郭珍磊,尹曉娟.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研究[J].2016(6).
[4]習近平總書記怎樣給高校學生做形勢報告?[EB/OL].http://po;itics.people.com.cn.2015-8-7.
[5]習近平.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3-19(1).
[6]郭世平.田寶帥.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