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冬梅
摘 要:外語學習的技能體現在聽、說、讀、寫和譯,這些技能學習和語用又都反映了外語學習者的感知、理解、鞏固、應用過程,這些過程中展示了學習者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對于俄語學習者而言,最難培養和形成的是“用俄語思維”能力,而對于公共俄語課程學習者來說,“用俄語思維”能力很難達到,首先應該培養的是“用俄語思維”意識。本文結合教師的教學實踐,從大學公共俄語課程學習者角度,分析學習者俄語學習的困難,通過對克服學習困難的思考,提出如何培養公共俄語課程學生“用俄語思維”意識,旨在幫助學生提高俄語學習效果,促進教師合理組織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大學公共俄語;俄語學習;“用俄語思維”意識
中圖分類號:H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2-0-02
前蘇聯心理學家列昂季耶夫(Леондьев)曾經指出,思維是全人類的,不同語言的民族的思維規律是共同、具有相通性,母語思維與外語思維相同、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對于“用外語思維”有學者界定為“不經過母語的轉換或翻譯而直接使用外語材料進行思維”(蔣楠,1988)。具體到“用俄語思維”,則是指像俄語母語者一樣,不以我們的母語或慣用語為中介語進行轉換理解,這種思維能力的形成比掌握俄語本身要難得多。對于大學公共俄語的學生而言,“用俄語思維”能力的形成要建立在“用俄語思維”意識之上。“用俄語思維”意識幫助學生更加順利地理解詞匯、語法,語用時理解語言材料時能夠抓住本質,舉一反三,在表達思想感情時思路清晰達到一定的深度。
一、大學公共俄語課程學生俄語學習的困難
(一)主觀方面
1.心理障礙
大學公共俄語課程學生學習俄語的心理障礙往往是與自身外語水平或者成績有聯系的。心理障礙主要體現在外語學習的自卑心理和個人交際的缺乏自信。學習成績理想的同學可以克服個人交際的缺乏自信,通過成績上的自信彌補交際上的自卑,而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往往兩種情況都有體現[1]。學生學習的心理障礙問題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問題,教師教學行為,甚至是日常交流行為都會對學生學習心理產生影響,這是不能被忽視的。
2.學習動機欠缺
根據教學實踐觀察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學習動機欠缺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專業認識不清晰、缺乏俄語學習好奇心、個人主觀能動性不足。因所選專業有俄語知識需求而學習公共俄語課程的學生需要對專業和公共俄語課有清楚的認識,要認識到專業個人發展與俄語之間的必然聯系。因在大學以前學習外語語種為俄語而在大學繼續學習公共俄語的學生則表現為俄語水平良莠不齊,對自身俄語學習沒有思考和定位。公共俄語課程學生學習動機往往停留在任務心理、應試學習,缺乏俄語學習好奇心。而專業認知不清晰和缺乏俄語學習的好奇心又導致了個人主觀能動性不足。
(二)客觀方面
大學公共俄語課程學生俄語學習客觀層面的困難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問題、教材選用問題、教師組織教學問題。相較于大學公共英語,公共俄語的學生體量小,情況復雜,對課程設置以及教師開展教學增加了不少難題,而這給學生學習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大學公共俄語課程學生俄語學習的主觀與客觀的困難是相互影響的,這些困難導致學生學習不能形成良性刺激。零起點學生錯過俄語入門最佳時機,非零起點學生學習困難積壓,形成惡性循環[2]。
二、大學公共俄語課程學生培養“用俄語思維”意識的重要性
大學公共俄語課程學生學習有主觀和客觀方面的因素,而起決定作用還在于主觀方面,根據教學實踐反饋,解決這一問題落腳于學生學習俄語要形成“用俄語思維”意識。大學公共俄語課程學生培養“用俄語思維”意識的重要性體現在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和幫助教師合理推進課堂教學[3]。
(一)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
合適的學習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形成俄語學習的成就感進而成為學習的動力,形成良性循環。
以單詞記憶為例,有的學生單詞記憶困難,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字母排列順序。這種方式即便記住了也是“前記后忘”的啞巴俄語。運用“用俄語思維”意識就應該知道俄語和我們的中介語——漢語區別很大,普遍適用的俄語單詞的記憶原則是,由音節拼讀到單詞整讀,邊讀邊寫的記憶模式,同時結合詞素、文化語義等建立中俄文語義聯系。
(二)幫助教師合理推進課堂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用俄語思維”意識,可以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理解詞匯、語法,甚至語用、表達[4]。而學生再繼續用這一意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復習、預習,使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更加明顯,這也讓教師課堂教學更加“省力”。以教師課堂導入為例,無論教學內容是單詞、語法還是言語訓練,依托授課的俄語語言材料總能挖掘出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內涵,而文化內涵又能夠烘托語境,恰如其分地灌輸“用俄語思維”意識,以避免在課堂伊始單刀直入填鴨式灌輸俄語知識。
三、大學公共俄語課程學生形成“用俄語思維”意識的途徑
大部分大學公共俄語課程學生是以應試為目的被動學習,對于語言的思考需要靠教師推動。公共俄語學習完全脫離母語或慣用語(中介語)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只有在理解了中介語與俄語之間差異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不將中介語與俄語死板對應,而是“用俄語思維”意識去理解不同,形成另一套知識系統[5]。
(一)認識語言形態的差異
漢語缺乏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是漢語語法的一大特點(分析語),靠詞外部的手段如虛詞、詞序等表達句法關系。而俄語是詞的形態變化(就實詞而言)十分豐富的語言(綜合語),靠詞本身的形態變化來表達句法關系。這雖然是語言學的概念,但是如果學生不理解,學習起來就會非常困難。比如在俄語教學中常常遇到的詞序問題、詞形變化問題。以“我(я)愛(любить)你(ты)”這句話為例。俄語表達詞序上可以與中文詞序一致“我(я)愛(люблю)你(тебя)”,也可以調整語序為“我(я)你(тебя)愛(люблю)”,如果“用俄語思維”理解,不會理解為“我你愛”,因為詞匯形態變化體現了語法對語義邏輯的約束力。在俄語中因為詞的形態上有豐富變化,所以詞序相對自由。學生如果不能“用俄語思維”意識去學習,僅憑借中介語慣性思維理解,只會學而不通,不能做到舉一反三。
(二)理解語言內在的不同
呂叔湘先生曾指出:“指出事物的異同所在不難,追究它們何以如此異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語言間出現的差異除有語言文字本身結構上、類型上的原因外,還有文化上的原因,即有各族人民生活環境、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民俗、心理、氣質諸方面的原因(張會森,2003)。無論是教師講解還是學生學習都不能忽略這些方面對語言表達的影響。比如在俄語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背景問題,即不是詞語本身的系統內規則問題,而是屬于不同的社會文化制約的“社會規則”或“文化規則”。以一天的時段劃分為例,不同民族可能有不同的習慣劃分,并且反應在語言上。俄語的“утро(早上)、день(白天)、вечер(晚上)、ночь(夜里)”和我們漢語表達習慣并能一一對應。比如в 10 часов утра,不是“早上10點”而因該為“上午10點”,в 6 часов вечера,不是“晚上六點”而是“下午六點”。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分析緣由,使其理解俄語表達中“社會規則”或“文化規則”。這就漸漸形成了“用俄語思維”意識,有助于激發俄語學習興趣。
(三)詞匯、語法教學中體現“用俄語思維”意識
教師要合理組織課堂教學,為訓練“用俄語思維”意識創造語言情境。
在公共俄語教學中,動詞的詞匯、語法教學是一大難點。動詞本身詞尾變化與動詞的體和時態的語法意義交疊,雖然動詞詞匯意義都相同,但是在句、篇中體現不同的語義和邏輯關系。以учить-выучить這組動詞為例。
-Я учила этот текст час, ещё не выучила. Ты выучил? ?(這篇課文我背了一個小時還沒有背會,你背會了嗎?)
-Нет, завтра встану в 6, буду учить этот текст ещё час. Думаю, (что) завтра выучу. ?(沒有,明天我要6點起床,再背一個小時。我想明天能背會。)
只有有意識地創造語義邏輯相對完整、有聯系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不同體、時動詞在語義和邏輯上有什么不同,才能有效訓練學生“用俄語思維”意識。而學生學習過程中要刻意運用“用俄語思維”意識理解、練習、記憶。
(四)俄語表達中體現具有靈活性、邏輯性的“用俄語思維”意識
學生學習過程中刻意運用“用俄語思維”意識理解、練習、記憶,而這一意識應當是有靈活性和邏輯性的。靈活性指的是能夠獨創思考、變通理解。對于俄漢語中的不同,學生要能夠經過思考獨立地提出問題、頻繁地提出自己的疑點。比如在俄語中存在這樣兩種有關聯的動詞,從漢譯角度看詞匯意義它們沒有區別,但又不同于俄語中成對的未完成體、完成體動詞。如:сидеть(坐)/ сесть-садиться(坐),字面看都是動詞,且詞匯意義相同,但從語用來看它們是有區別的。我們可以理解為前者是持續狀態,即可以坐一段時間的“坐”,而后者是動向行為,不可在時間上延續的“坐”。這就需要給學生灌輸“用俄語思維”意識,也需要學生獨創思考,提出質疑,同時在教師引導下變通理解。教師模擬情境讓學生思考判斷,比如:在家里坐(сидеть)了一上午。/請坐(сесть-садиться)。這樣才能看出明顯的差別。邏輯性指能夠抓住事物的本質。在教師引導下,訓練運用演繹法和歸納法學習語言材料。仍然以上述動詞范疇為例,此類動詞不止上述一組,需要教師來訓練和引導學生從已有的詞庫里歸納總結。并且再歸納其另一個特點,即前者表示持續狀態動詞沒有對應的完成體動詞,而后者表示動向行為的動詞有成對的體動詞。
四、結語
“用俄語思維”意識需要教學雙方共同堅持努力,教師要善于引導在教學中灌輸意識,而學生要在學習中善于思考,刻意運用“用俄語思維”意識理解詞匯、語法,最終在語言表達上更加接近地道的俄語表達。語言的掌握其實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一種“熟能生巧”。大學公共俄語課程學生在“用俄語思維”意識的影響下,結合不斷地理解和練習,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積累,最后必然會達成質的飛躍。成就感促進語言學習的興趣,由“苦學”到“樂學”形成良性循環,甚至使俄語學習成為一種長久的伴隨工作和生活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劉恩帥,趙秋野.零起點學生俄語思維能力的培養[J].俄語學習,2012(2):25-27.
[2]趙秋野.俄羅斯心理語言學與俄語教學[J].現代外語,2003(3):318-325.
[3]周建華.“用外語思維”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08(7):94.
[4]崔德貴.淺談學生的俄語思維能力及語感的培養[J].林區教學,2009(4):91-92.
[5]吳潛龍.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看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幾個問題[J].外語教學,20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