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宋偉華
摘 要:高職學生在基礎心理素質方面缺少很多藝術素養培養,為了提高普通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為社會培養更多的人才,本文擬以《藝術素養的培養對提升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作用》,從藝術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到高職學生應該如何提高心理素質,最后總結出藝術素養的培養對提升高職藝術學生心理素質的作用,為高職院校如何培養高藝術素養和心理素質好的藝術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藝術素養培養;心理素質;藝術人才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22-0-02
高素養和心理素質好的人才是社會亟需的人才類型,所以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諸多學校開設了藝術選修課,為學生塑造良好的藝術氛圍,藝術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發掘學生的藝術潛力,在心理方面的安慰和寄托都多了一條選擇的路,這就說明藝術素養的培養對學生心理素質有著積極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本文就從藝術素養培養出發,探索分析藝術素養是如何影響學生心理素質的,以及它在提升心理素質方面的作用。
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素質分析
高職學生受到學歷和社會的壓力,在心理素質方面相對比本科生有一定的差距,調查顯示在高職院校中每年有17.48%的學生存在心理問題,有接近一半的學生表示其心理的壓力和學習動力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有同學表示自己的心理素質和學習動力是社會就業壓力鍛煉出來的,很明顯后面這部分學生屬于社會經驗比較豐富或者善于閱讀和觀察的,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其心理承受能力必須要能接受得起一切壓力才行,所以心理素質的培養就必須從未離校就開始打基礎。就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方式,很多學校通過鼓勵學生學習、安排心理咨詢教師,打造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心理輔導機制,學校將心理素質和學習結合在一起提高心理素質的同時,還不忘記技能的培養,雖然諸多方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徹底解除學生的心理問題,但是之后出現的藝術素養培養卻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養,藝術素養的培養就成為了高校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方式,高職學校陸續開設的藝術類選修課就是為渲染藝術氛圍打好基礎,在藝術氛圍中,通過適當的心理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藝術素養的概念、重要性及培養方式分析
(一)什么是藝術素養
藝術在很多人眼中就是美的別稱,其實藝術不僅僅是美,美只是藝術展現的最基礎的部分,藝術最主要的還是影響力和感染力。藝術素養就是藝術人在創作中體現的修養,藝術素養是藝術家對藝術的理解、感受、評價和創新,審美修養和美學修養就是藝術素養中最重要的兩點,藝術人才掌握的藝術理論、藝術創造和藝術鑒賞能力是藝術人最重要的寶藏,所以藝術素養在藝術人群中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對藝術具有極強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判斷力的人,藝術素養就是極高的,要享受藝術,就要具備一定程度的藝術素養去感受藝術帶來的愉悅感,馬克思就說過“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藝術看似沒有規律,其實有著總體的規律,藝術源于生活,而藝術素養就是對藝術各方面的掌握程度,這都需要長期深刻的藝術實踐和藝術教育,藝術的總體規律受到人們三觀的制約,所以藝術素養在每一個時期都有著高低之分。有些人說藝術素養可以從氣質體現出來,也有些人說藝術素養是藝術認知修養和個性集為一體的,兩種說法都帶有一些片面的說辭,藝術素養是發自藝術人內心對藝術的感悟,其藝術魅力是影響著其外在氣質,而其對藝術的認知修養更是其對藝術的肯定,藝術本就是用實體帶給人一種虛擬的美,藝術素養對美的體現是最關鍵的基礎,藝術素養高也會提升人的心理素質水平,心理素質水平高的人才可以掌控藝術表演,展現藝術最美的一面。
(二)藝術素養的重要性
藝術素養不僅僅是人對藝術的一種領悟,藝術素養可以幫助人們接近自己的心靈深處,良好的藝術素養可以幫助人們穩定情緒,在大事大非面前能夠沉著應對,藝術素養培養的最佳時期就是少年時期,因為少年時期沒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可以專心于藝術素養的培養,但是少年時期因為叛逆期,心理往往處于矛盾最為激烈、最突出、最普通的階段,是一生中心態情緒最不穩定的階段,但是良好的藝術素養教育就可以通過藝術的魅力來調節情緒,緩解學生的心理負擔,減少叛逆的情緒[1]。藝術素養培養是創造能力強和個性鮮明的體現,藝術培養不僅能調整一個人的心態情緒,還可以拓展發掘學生們的潛力和想象力,能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創新方面更是擁有了足夠的空間,個性方面的展示主要就是創新的體現,所以藝術素養的重要性對少年來說比書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
(三)培養方式分析
1.量身培養興趣
每個學生在進學校之前受到的教育程度和思想觀念雖然沒有成型,但是都存在一定的區別,所以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的時候就要多發現多觀察,善于發現學生的優缺點,尊重學生的思維特征,為后期藝術教育打好基礎,在學生選擇藝術教育類別的時候提供參考,密切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的能力,及時鼓勵表揚,給學生自信,做到正確引導,培養其藝術方面的興趣,為教學做好更多的準備。
2.藝術感悟能力的培養
發現興趣到參與藝術,雖然看似艱苦,其實最艱難的時期應該是如何讓學生培養對藝術的感悟能力,藝術讓學生能夠陶冶情操,培養他們獨立思考,提高審美水平,讓學生從藝術中感悟美,通過參與藝術類課程,教師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藝術細胞,積極的培養學生藝術方面的感悟能力[2]。從藝術到課堂,教師可以把藝術的優勢應用到課本中的理論中,聯系各類學科,滲透其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達到對藝術感悟能力的培養。
3.改變教學模式
素質教育就是提升學生的各項素質水準,藝術素養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不管是從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還是學生在生活中的情緒控制而言,藝術素養是決定學生基本心理活動的主體,所以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中就必須著重于藝術素養的培養。課堂氛圍對于激發學生對藝術的興趣是有絕對影響力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大膽改革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有趣味的環境氛圍,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將藝術的部分幽默參與其中,讓學生領悟藝術不僅僅只是實物展現的美,還有無形中令人心情愉悅的美,在無形中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感悟能力。
教師將藝術滲透到課堂中除了教師自身需要較高的藝術素養以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于現代電子設備,通過網絡中有影響力的視頻來傳遞藝術,互聯網時代,很多優秀的藝術類作品都被公開,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借鑒與參考,對藝術素養的培養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所以教師在課堂中應用這類視頻就可以側面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信息傳遞決定著信息的價值,藝術類作品是時代潮流的方向,藝術借助于網絡引領著時代的進步,教師在藝術類課程中對某些課本之外的解讀可以引導學生接觸新的藝術素養,形成成熟穩固的藝術基礎,從五官的感觸去領悟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讓學生在藝術的熏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和創新力。
三、藝術素養在學生心理素質培養中的作用
(一)加強自我認知
關于自我認知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有部分總結,但是完全了解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的,而藝術作為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悟,是每一個人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高職學校是學生步入社會的最后一個階段,對于學生的自我認知必須有足夠的把握[3]。藝術類課程就成為了學生們加強自我認知最好的方式,在藝術課程中,學生感受安靜和諧的意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藝術中拋下了所有煩惱,可以發自內心的感受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約束,能在藝術中找到真實的自己,為學生加強自我認知創造條件,進而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二)有助于控制情緒
藝術類課程的推廣對高職院校來說,除了豐富學校的課程類別之外,對學生的業余時間也進行了優化,在課外時間選擇藝術類課程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在無形中還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控制自己情緒。學生的情緒是直接影響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因素,保持一個良好的情緒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幸福感,給學生們塑造一個和諧溫暖的環境。情緒是心理活動最明顯的表現,所以控制好情緒有助于學生提高心理素質,而開設藝術類課程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進而通過幫助學生控制情緒來達到心理素質的提高。
(三)提高學生的智商和情商
藝術不只是靠眼睛和耳朵來感知的,而是需要高智商、高情商去領悟的,所以藝術類教師的幽默感和學習方法都是比較獨特的,他們在教學生領悟藝術魅力的同時,要結合自己的社會閱歷和對藝術的領悟,將藝術中所要表達的魅力傳達給學生,然后通過倒推法讓學生自己再去領悟藝術素養的重要性,所以藝術類課程的教師必須是專業的。藝術能夠提高學生的智商和情商主要是因為藝術屬于難理解的科目,需要藝術素養來感悟,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藝術作品中感悟到其要表達的主題的,所以高職院校在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過程中,藝術類課程教學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從培養藝術素養開始提高學生的智商和情商,從而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加學生的自信度,鼓勵學生不斷的進步。
四、結語
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普遍要小一點,所以在心智方面可能不太成熟,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高職院校開設藝術類課程的目的就在于,能夠通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本文就藝術素養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做了三個方面的分析,即從學生自我認知、控制自我情緒和提高智商和情商三個方面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心理素質強的學生能夠在社會的競爭中保護自己,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足,進而為社會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瑩華,楊曉燕,肖安.高職學生心理素質與學習能力現狀及對策分析[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8(4):17-20.
[2]王馨蔓,宋燕.以藝術素養為目標的高校公共藝術課程建設[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0,32(1):77-81.
[3]何雅芹.高職美術教學中學生藝術素養形成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9(10):75-76.